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高教类)项目的研究成果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配套教材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隆重推出"三创、三新和三动"教育系列教材"三创"—创意、创新和创业"三新"—新想法、新产品和新企业"三动"—动脑思考、动手参与和动脚走向社会和市场  相似文献   

2.
根据高职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求,结合建筑设计专业的特点,针对传统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的不足,提出构建高职院校“建筑设计”课程项目“意识引动”“平台助动”“教学推动”“研赛带动”的“四轮驱动”教学机制;深化产教融合,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双师型”建筑设计大师创新创业工作室为平台,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进行分学期阶段、分阶段项目、分项目任务、分任务内容的分类培养,使“建筑设计”课程项目教学实现“产、教、学、研、赛、创”相互融合,为高职建筑设计类课程项目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陈开养 《生活教育》2013,(12):18-20
摘要:“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核心是“做”,强调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做”上学。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经过深入研究,初步探索形成了“试·研·创”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是通过“试做”、“研做”、“创做”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最终达到“教学做合一”目标。关键词:教学做合一;试?研?创;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一、“三创教育”的内涵 21世纪初,高教界提出了“三创教育”的教育理念,即在通识教育、学科教育、学术教育、专业化教育、融成教育(文理融合及成功教育)的基础上,使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及其整合方式逐渐进入教育的主体甚至成为教育的灵魂。这里提到的“整合方式”,不是指三者的简单叠加和松散联合,而是对传统教育进行从系统到要素的全面改革,从而创建一种超越传统教育,并能反映民族、时代和未来精神的新型教育;是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三者的科学耦合和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Y院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现状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认识上态度比较积极,由此,地方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创新采取"三新一平台"策略:即打造一支新型创新创业高素质教师队伍,创新实施一套模块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造性实施师生"全员"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创建校地企共建创新创业实战训练平台。形成全员参与、模块化教育、校地企共建教学实践平台的创新型双创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产教融合,通过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协同共建产学研协同基地,为高职院校"三创"(创意、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实践平台,但是高职院校"三创"教育起步较晚,缺乏实践案例,存在服务体系不完善、课程体系不合理、师资队伍结合不合理、缺乏科学的考评体系和产学融合不深入等问题。通过产教融合,构建集服务体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为一体的"三创"教育体系,全面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助力实现高职教育"新时代·新高职·新目标"。  相似文献   

7.
“生态·创新”教学主张将“生态”与“创新”的理念引入信息科技教学。从“生态·创新”教育的源起、内涵、实践、展望四个维度来阐述“创设生态化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主张,重点从构建生态化教学模式、开发创新课程、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三个方面探索“生态·创新”教育实践的具体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分析了新工科专业"创意、创新、创业"三创合一人才教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然后探讨了新工科专业"创意、创新、创业"三创合一人才教育体系的构建,最后论述了新工科专业"创意、创新、创业"三创合一人才教育体系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三创教育"的意义与实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开展“三创教育”(创造、创新、创业)的经济社会背景出发,分析了在大学中开展“三创教育”的意义,指出“三创教育”的主旨是培养大学生“创”的态度和能力,详细介绍了“三创教育”实践的方法以及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的逐步接轨,“三创”(创新、创造、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 的重要方向。而如何实施“三创”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而言,还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主要对“三创”中 的创业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大创计划”)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搭建了一个良好平台。为提高“大创计划”项目的完成质量,加强“大创计划”的过程管理,在质量目标的指引下,运用动态控制原理,采用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方法,实行全面、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三全”质量管理,并运用因果分析图对“大创计划”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供给的主体,高职院校应将专创融合作为“三创”(创意、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前进方向,培养学生具有开创精神,引导学生成为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存在的教育理念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育体系脱节、评价机制欠缺等诸多问题,提出构建高职院校“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更新“包容开放”的专创融合教育理念;组建“跨界融合”的专创融合师资队伍;打造“教赛研一体、科教创贯通”的专创融合教学体系;引入“创新多元”的专创融合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分析了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然后阐述了“四轮驱动”培养机制的内涵,最后提出了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四轮驱动”培养机制构建策略,包括政、行、企、校共同确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政、校、行协同构建能力递进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校、行、企联动创建“教—训—创”一体的教学模式等。  相似文献   

14.
陈荟 《考试周刊》2024,(10):1-5
“三新”是指新高考、新课程和新教材。在此背景下,教师需要进行教学创新和发展,以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当前,传统的高中生物学课堂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的教学需要。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立足“三新”背景,积极对学生教育进行改革,摆脱陈旧教学模式的束缚,创新生物教学模式,以更好地指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生物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升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项目”)是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在过去几年,研究者多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研究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对“大创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具体研究。对沈阳体育学院三年来“大创项目”的开展和转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大创项目”运转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从项目选择、团队组建、精神塑造、项目管理四个角度加强项目建设,从而提高项目转化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我们应建设什么样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关键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来自中外4个国家8所典型高校的实践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发现:理想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应涵盖目标理念、领导机制、组织机构等10个关键要素,具备3个分系统,即操作系统、组织系统和支撑系统;应体现“三化特征”,即专业化、一体化及实效化;应把握好“四因经验”,即动力因、目的因、质料因和形式因。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整合建构而成囊括的“三系统·十要素”系统结构、“三化”生态特征和“四因”建设经验三大维度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三维一体”理想样态模型,以此更立体、更生动地呈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理想结构关系及运行机理。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教育”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是推动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甘肃省五所高校为例,分析学生在“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实践内容、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孵化创新创业项目、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存在问题的认知情况。研究发现,“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应以价值性目标为导向,增强学生的“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意识;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多方协同的教育新生态;建设“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明涉农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情况、涉农高职院校“二主体、三融入、四递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模型,提出构建涉农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孵化基地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搭建多元共建和管理的涉农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共建政府主导的涉农特色众创空间型涉农创业孵化基地、构建“四递进”的涉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构建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形成“双项目+双导师”制创业孵化模式等策略,并总结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现代学徒制和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产教融合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政府、学校、学徒、企业、老师五个相关要素在需求、目标、过程、结果和成果五个维度存在融合内在机理。由于产权和效益等原因,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现代学徒制存在实践项目不够、产权归属不清、项目效益不足等问题,以改革教学模式、规范项目流程、完善协同机制的产创教协同育人机制,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现代学徒制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20.
杨冬梅 《教师》2020,(8):3-4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思政课要顺应新时代要求,改变旧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实效性。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认为打造思政“金课”应从课堂创新与教师能力提升这两方面下功夫。一要实现课堂“三新”,即教学内容要新、教学方法要新、教学手段要新。二要实现思政教师能力“三提升”,即业务能力、科研能力和竞技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