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关注人类存在的可能性,流亡是人类存在的诸多不同的可能性中最为独特的。昆德拉对于流亡境遇下的人类生命存在的思索与他的小说观念直接相关,正是契合着自己的小说观念,昆德拉书写了流亡境遇和流亡人物。  相似文献   

2.
存在的可能性——米兰·昆德拉小说论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籍捷裔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以其在小说内容、形式上的革新而成为当代文坛一个复杂的存在。二战之后,在世界文坛上引起强烈反响的是法国的新小说派,在新小说派之后,在中国最具冲击力度的当属昆德拉,昆德拉的小说价值在于他是新小说派之后最自觉地探索小说可能性限度的作家,并且呈现了独特的小说样式,让人们知道小说还可以写成这个样子。对于其小说的解读纷繁多样,有政治类、情爱类等等,但昆德拉只认为自己是写“存在”的小说家。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理论中提出小说应关注人类存在的基本状况,在存在的版图中勘探人的行为选择以及这种选择的结果,为人的可能性画出一个轮廓。  相似文献   

3.
虚构性是昆德拉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昆德拉小说的虚构不同于一般小说,而具有自己的特色,具体表现为:人物塑造上的虚构性、符号化色彩;戏谑式改编作品、人物或故事;大量的梦境描写。昆德拉小说通过虚构达到本质的真实,实现对"存在"的勘探。  相似文献   

4.
刘小枫认为昆德拉的作品是自由主义的伦理小说,"在叙事的基础上动用所有理性和非理性的。叙述和沉思的,可以昭示人的存在的手段,使小说成为精神的最高综合"。"对于昆德拉来说,小说的喃喃叙事负有重整生活信念的现代使命,他所谓的‘精神的最高综合’就当是自由主义精神的最高综合,是反形而上学的、实验性的生活信念,"显得像哲学。昆德拉自己也认为  相似文献   

5.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一直坚持自己小说创作的意义是探询世界的"存在",而"存在"就成了他所有小说共同的核心主题。对于米兰昆德拉来讲,"存在"就是人类生存于世界的状态及从中展现出来的任何可能性。对这个世界及人类存在的勘探成了昆德拉打开人类自我之谜的手段。米兰昆德拉使用简约的叙述风格和简单独特的人物塑造来凸现社会复杂的"存在"境况,使其小说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小说的美学风格。统一和具有哲学意味的人生主题以及巧妙的小说艺术手法造就了米兰昆德拉式的小说美学。  相似文献   

6.
昆德拉的小说以情节简洁、主题多义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主题多义体现在昆德拉对人生的多重主题的探寻之中,涉及到爱情、生命、政治等方面,贯穿于这些主题的核心是作者对存在的思考,他通过刻画灵魂来探索人物的存在状态。小说《身份》延续了作者对存在的思考,其爱情、身份、可能性主题构成了小说文本的多义性与复杂性。通过文本,昆德拉还原了现实的复杂与多重可能,引发了读者的哲思,同时也在小说形式上提供了有意借鉴。  相似文献   

7.
刘小枫认为昆德拉的作品是自由主义的伦理小说,“在叙事的基础上动用所有理性和非理性的,叙述和沉思的,可以昭示人的存在的手段,使小说成为精神的最高综合”。“对于昆德拉来说.小说的喃喃叙事负有重整生活信念的现代使命,他所谓的‘精神的最高综合’就当是自由主义精神的最高综合,是反形而上学的、实验性的生活信念,”  相似文献   

8.
陈秀娟 《现代语文》2007,(11):74-74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创作致力于探索人类存在的各种可能性状况,并在作品中设置了一些存在关键词来进行这种"存在之思",本文对昆德拉作品中出现的媚俗和激情这两个重要的存在关键词进行分析,借此来解析昆德拉的"存在之思"。  相似文献   

9.
捷裔作家米兰·昆德拉是一位具有强烈存在意识的作家。他的作品弥漫着层层的氤氲。本文旨在结合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阐释其代表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异化生命存在的表征及内涵。作者由此指出,昆德拉通过小说人物异化的存在,以不同寻常的文学张力,给现代人提供了一面审视信仰姿态及生存状态的魔镜。  相似文献   

10.
性与政治是昆德拉的小说关注的两大主题。在他看来,性是探索人的存在的重要途径。作者通过对作品中四个人物的色情生活的描绘,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灵与肉"的冲突,从而揭示了他们苦中作乐的精神状态,以展现他们在成为亡国奴之后所受到的心灵摧残和煎熬。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小说家昆德拉带来一场小说的革命。昆德拉的小说无论在艺术手法还是思想内涵方面都有着极为显著的特色。在艺术上它是对小说叙述的突破,开创自由主义伦理小说。在思想上,他的小说是继卡夫卡之后对世界荒谬性的思考。透过政治与性的表面,昆德拉关注的是“人的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伦理价值的艰难重塑与对人文精神的充满矛盾的思考过程中,昆德拉探索的是“永不消散的生存雾霭中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身份》是昆德拉著名的“遗忘三部曲”中的一部。他在作品中致力于对人的“存在”的思索。在《身份》中,他以简洁的文笔表现出深刻的主题。由于对人与人之间的边界的遗忘,由于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可能性,有时人们善意的“越界”却会引发背离初衷的结局。本文从边界、遗忘、可能性之树三方面探析《身份》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捷裔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是20世纪后半期享誉世界的优秀作家。作为文学家,他把他音乐家的灵魂深深根植于作品之中。笔者认为小说《慢》是昆德拉借鉴了双主题单三部曲式来建构文学作品结构的;本文试从作曲学的角度入手,对《慢》的结构作音乐性解读,以期厘清隐匿于文学作品背后作家本真的音乐构思和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4.
细读罗布——格里耶的小说的人大都有一个印象——他的小说总有那么多令人费解的地方。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并不是一件坏事,事实上,发现罗布一格里耶小说中的费解之处,恰好是理解他的作品的开始,这也是罗布一格里耶在创作中有意这样做的。罗布一格里耶小说让人费解的现象之一是,读者不容易象阅读传统小说那样,一下子认清作品的中心人物是谁。这一现象的存在,也就容易使读者对作品叙述的内容与含义产生误解,或者  相似文献   

15.
抽象与具象的融合--论昆德拉《不朽》的复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秀珍 《南平师专学报》2004,23(3):56-58,28
昆德拉是本世纪小说一个例外,他的小说看似很不像小说。小说在他手里变得认不出自己。昆德拉大胆的尝试改变小说的文本,提出新的复调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复调小说创作。本文以其提出的复调理论为依据.分析其作品(不朽)的复调性。  相似文献   

16.
米兰.昆德拉以音乐介入文学作品,他的小说以"章节结构"和"四个人物结构"为特征,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是一种彻底的简洁的新艺术,内容复杂,但并不失去结构的清晰性、统一性。  相似文献   

17.
《慢》是昆德拉小说中篇幅较为短小的作品,因此技巧的运用显得更为重要。他的作品一贯带有很强的哲理内涵,《慢》也不例外。昆德拉在这部作品中运用梦幻叙述、反差对比、游戏讽刺等艺术手法,其目的是对人类的存在处境进行思考,以发现此前从未发现的存在图景,从而引起人们对现代生活状态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存在、性、笑的角度对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进行了分析。他把对荒谬专 制的抨击、讽刺与对人类本性、存在弱卢、的理性思考联系起来。对于昆德拉,性 是探寻人的存在的重要途径。笑产生于人物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偏离甚 至对立,人们怀着崇高庄严被历史的非理性推入了可笑的境地。  相似文献   

19.
《寓言》是福克纳后期创作的一部小说,该作品表达了福克纳对人的信念和对人性的关怀,体现了福克纳的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小说中的三位主要人物在面对邪恶时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文章认为,福克纳创作《寓言》这部作品的目的不是为了赞美或是谴责人类,也不是对人类做出最终的评判,他想强调的是人类可以通过与邪恶抗争而不断进步,这种进步的希望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创作实践的小说家,昆德拉一直执着于对小说理论的思考,形成了他独特的小说观。在他看来欧洲的小说史是一个唯一的、延续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对存在的持续的探询。当现在的人类处于一个简化的旋涡,存在坠入遗忘的时候,小说面临着终结的危机。昆德拉认为欧洲小说不会终结.小说必须保持着小说特有的精神,逆着时代潮流而上,以小说的独特形式继续发现只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