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宁 《新闻世界》2021,(3):29-31
灾害进程中的纪实,因其详实的场景、感人的细节,迅速拉近受众与报道者之间的距离,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然而,如何在重大灾害报道中兼顾常规发稿和纪实报道,在新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探讨价值。2020年,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成为另一件具有重大新闻性和大范围影响的灾害事件。其中,安徽省是受灾持续时间最久、灾情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位于阜阳市阜南县境内的淮河干流王家坝闸时隔13年后再次开闸蓄洪。以央视安徽记者站为主力,汇集总台多支采访团队的报道力量记录、多角度报道了这次蓄洪区蓄洪的全过程。其中,"纪实"的手段贯穿系列报道的始终,成为展现媒体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担当的重要力量。笔者以此次报道为例,浅议如何在重大灾害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展开纪实报道。  相似文献   

2.
3.
汶川地震凸显广播价值——重大灾害报道之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后,在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因技术等原因,信息发布、传输受阻的情况下,广播承担历史使命,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整合资源、并机直播,扩大了广播的覆盖率、影响力;发挥广播优势,筑起"爱心长城";思考广播在公共危机报道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全面凸显广播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人本位"到"事本位"--我国灾害报道观念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灾害报道,因其内容的特殊性,我国采取了特别谨慎的态度.纵观新中国50多年来的灾害报道,是遵循着一条特殊的发展轨道的.其观念和形式,在这期间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以20世纪80年代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阶段灾害报道的主要特点是以"人"为本位,追求的是一种教化层面的意义,后阶段转向以"事"为本位,追求的是一种信息层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丁际超 《新闻传播》2009,(12):82-83
有史以来我国便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台风、地震、洪涝等灾害频繁发生,2008年的汶川地震与冰雪灾害更是让我们触目难忘。由于广播的技术特性.使得其成为抢险救灾期间的“第一媒介”.但习惯了传统宣传体制的广播媒体很多时候并不能完满地肩负其被赋予的期待。在倡导“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有必要从学理和实践的角度来探讨提高抢险救灾广播报道可听性的方法与技巧.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论文对中西方传媒在报道灾害事件中的视角差异进行了研究。论文认为,中西灾害报道视角差异表现在:“政府视角”与“事件视角”、“聚焦”与“泛化”、“通俗化”与“陌生化”、“宏观”与“微观”等方面。而形成中西灾害报道视角差异的原因是不同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7.
灾害自古存在不曾消失,因此灾害报道便是讨论研究重点。突发重大事件发生时,在本部支援力量到达前,掌握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短时间判断出准确的采访路线、地点,让记者尽快顺利到达,直接决定了报道的速度、数量和质量。本文第一部分将结合期刊文献资料,对我国灾害报道的现状、特征等基本情况的研究进行整理,并且结合笔者经历的两次灾害报道情况,完成对灾害报道由表面认知到深层次剖析的过程;第二部分则将立足于第一部分的梳理,结合实际经验,定向、有目的性、多角度的提炼出灾害报道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第三部分自然而然的过渡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相关对策,力图实现本文的应用性和实战性,尽笔者所能为解决灾害报道中的问题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8.
根据民政部门发布的统计资料,2006年全国自然灾害受灾种类多,灾害发生时间早、发生频率高、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触目惊心的权威数字表明,我国正遭受自2001年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损失。福建闽东地处东南沿海,自5月份以来,先后经历多次较大规模洪涝、台风灾害袭击,特别是8月10日在宁德市霞浦到福鼎一带沿海登陆的超强台风“桑美”,中心最大风力高达17级,是新中国成立后登陆大陆的最强台风。肆虐的台风过处,山洪暴发、房屋倒塌、通讯中断、道路损坏、人员伤亡惨重……  相似文献   

9.
牛卫红 《今传媒》2012,(10):114-115
灾害新闻报道对于民众及时了解灾情真相、有效地监督政府救援工作、稳定民心、树立政府形象等起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目前我国灾害新闻报道中时机延误、内容错位、焦点模糊等常见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灾害新闻报道尺度把握的相关建议,时效性与适宜性相统一;客观理性还原新闻原貌、揭示真相;树立责任意识,科学理性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选准新闻视角,尊重事实,突出重点,以人为本,弘扬人性真善美。  相似文献   

10.
解庆锋 《东南传播》2011,(9):145-147
天气灾害报道是以党报为中心的主流媒体新闻实践的重要领域,在天气灾害突发事件报道中党报往往在环境监测、社会协调、舆论引导等方面扮演起主导性角色与作用,同时在和谐民族关系建设方面扮演着重要性的角色。本文运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新疆日报》有关天气灾害的部分报道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报道的特点与规律,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从"集体失语"到"媒体盛宴",中国新闻灾难报道完成了一个美丽的转身,有关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验证了这一点。不过,转身背后依然存在许多"次生灾害",危及着新闻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两题     
从新闻的角度看,3月份江苏的读者对两件大事忘不掉,一是3月19日至25目,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云集泰州,集中采访张云泉的感人事迹;一是3月29日,江苏境内发生了京沪高速液氯泄漏事件,造成重大伤亡.同样从新闻的角度,我试对与这一喜一悲两件大事相关的报道,谈一点感想。  相似文献   

13.
灾害图片要注意在精神人格层次上引导受众思考、奋起、超越,在心意层次上要诉诸情感共鸣.灾难新闻的报道不能只停留在情感的诉求上,更重要的是把悲伤、怜悯、愤懑等情绪转化为对灾难的理性反思,正视自身乃至人类身上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不能因此悲观失望,要看到人的本质力量的强大.充满勇气地去追求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气象灾害预警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以"灾后报道"代替气象灾害预警报道,对干旱、冰雹等一些持续性、突发性的气象灾害预警报道不够完善的现状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16.
从2008年南方特大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到2009年西南大地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再到2010年舟曲特大泥石流、各地洪灾,几年间,特大自然灾害频发。同时,国内自然灾害新闻报道也日趋成熟,电视新闻报道中记者现场出镜报道在大幅增加。那么,出镜记者如何做好自然灾害的现场报道?笔者认为,在自然灾害报道中,出镜记者把握好了“入”与“出”,就可以把报道做得既有“生气”又有“高度”。  相似文献   

17.
龚松  陈文娟 《视听纵横》2008,(6):115-116
采编联动,顾名思义就是前方采访记者与后方编辑之间联系互动,以最终达到圆满报道的目的。 浙江是台风灾害多发的省份,如何做好台风灾害报道是许多媒体重点关注的焦点之一。笔者所在的玉环电视台经过多年台风报道的历练,取得了一定的佳绩,并积累了一些报道经验。笔者以为台风灾害报道要想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编辑和记者的协作互动,即采编联动。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采编之间的联动关系几乎成了台风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报纸在报道灾害性事件时,将"人文关怀"贯穿报道的过程中,受众能从中感受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光辉和温暖。《贵州都市报》在灾害性事件的报道中,充分展现了人文关怀,积极引导受众情感,传播正能量,体现了平面媒体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9.
在重大的突发自然灾难中,远离灾难地的媒体同样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突破地域限制与灾区电台合作,坚持“三贴近”的原则,积极介入报道。吉林市经济广播都市110与广西人民广播财富970一起策划组织的大型新闻活动“爱如潮水向西南”的实践为广播行业的灾难报道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郭建良 《新闻记者》2005,(10):F0002-F0002
长期以来,我们的媒体对灾害报道形成一种固定模式,即注重报道政府行为,救灾场面,而忽豫了对真正的灾害新闻主体——受害者的报道。但笔者认为,对灾害的报道,关注点始终应该是灾民,即便是对灾害本身的报道也不应该只停留在死亡数字、致伤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