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周作人从1934年春开始写作“杂诗”,经过自己的有意删削,至今留下280首。阅读这些作品,有两点随想:一是作为新文学引领者和实践者的周作人,为什么到头来却选择了“杂诗”;二是周作人的“杂诗”,没有进入现代文学史的书写视野,是否就意味着它缺乏足够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2.
周作人对希腊文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文章从影响研究的角度,从四个方面剖析了周作人与希腊文化的关系,认为希腊文化中的现世主义、爱美的精神、节制之德及人道主义精神契合了周作人的社会理想、文学理想与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的附逆是其一生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关于周作人附逆的史实梳理和心理探究,也是周作人研究的重要方面。周作人的附逆暗含着微妙而复杂的心路历程,个人性格的优柔寡断、形势判断的失误和文化选择的保守使得他坚持个人主义而远离了集体和大众,欲超脱现实政治而实陷于政治泥淖,而其文化心态中的儒释之学及对日本文化的钟情,奠定了他附逆的思想和心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周作人"懂得"日本文化且偏爱日本文化。这一方面表现出日本文化与周作人性格心性的深度契合,同时,日本文化对周作人来说具有更深层的意义:一是日本本土文化对周作人的吸引力;二是周作人在日本文化中看到了古老中国文化的延续;三是周作人在日本文化中看到了一种希腊精神,为其建构"全生活"的理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的人本主义文化观及人的文学观葛红兵赵京华在《寻找精神家园》一书中将周作人与胡适一起列为“温和的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赵京华如是说:他们曾经是五四新文化阵营中激烈反传统的人物,有过激进主义的倾向.但始终坚持唯文化主义的立场;不能认可突变式(暴力革...  相似文献   

6.
作为主导体制外的现代知识分子,解放后的周作人具备着理查德·罗蒂自由主义的反讽主义者的意义。新社会的终极语汇最终在拒绝和与求证的交替斗争中重新把周作人推回到了原本的“意象”中去。周作人有自己的话语和叙事策略以规避生活本身及社会人事的“残酷”。再描述在周作人那里具体体现为畏天悯人和顺乎自然的样式,周作人所表达出的自由主义反讽主义的关系仍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伦理框架和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7.
翻译古希腊文学、研究古希腊文化是周作人一生中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与中国文化的比较研究,周作人对古希腊文化的一些观点和认识,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而周作人对古希腊文化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鉴别和批判,以期实现国民文化和素质的改造。  相似文献   

8.
新文化运动刚开始不久,周作人就操起了文艺批评的笔,这在当时是为数不多的。他最早回答了新文学的方向,指出要把“人的文学”,树为一面旗帜。陈独秀的三大主义缺乏实际内容,而胡适之的八不主义又过于注重细节,周作人的提法显得比较切合实际又具深远意义,直到今天,人的文学仍然是有进取意义的口号,只是具体含义不尽相同。周作人的文艺批评数量惊人,《艺术与生活》和《自己的园地》固然集中了他  相似文献   

9.
在周作人的一生中,日本文化始终受到他的由衷偏爱。对他来说,以"人情美"、诗意、幽默感见长的日本文化堪称完美。然而,正是这种偏爱使周作人放弃了知识分子不可或缺的文化辨识力与批判力。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实施文化侵略、大肆诋毁中华文化的严峻现实,周作人从最初的慷慨陈词、仗义执言转变为三缄其口、退避三舍。最终,周作人放弃了民族气节,沦为文化汉奸,并因此受到了历史的审判与惩罚。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周作人在“五四”前后宣传日本新村主义的活动,并认为周作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更带有人道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1.
李白独特的人生追求与战国文化的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李白的战国文化心态为研究对象,搜集整理李白诗文中所见的大量战国文化景观,来洞悉李白独特的人生追求及人格特征与战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力图从李白战国文化心态的角度,对李白精神内涵作出进一步的揭示。  相似文献   

12.
文天祥是宋朝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一生创作大量诗歌,传达了内在的生命意识,充分体现出忧国忧民的意识、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崇高的舍身精神.通过文天祥的诗歌来透视其生命意识的三个方面:忧患意识、求生意志、舍身精神.  相似文献   

13.
在北岛的诗歌创作中,夜意象的营造是一个重要内容。北岛诗歌中的"夜",并非仅仅作为抒写情思的时空背景而存在,而是有着丰富深邃的内蕴。这一现象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形态、作家的心理构成以及创作的思维机制有重要关系。北岛诗歌中的夜意象具有独特的表现特征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杜甫诗歌中,有典故人物与诗歌实指人物姓氏相切的用典方式,即“切姓用典”。这种修辞手段能取得意外的修辞效果,丰富了杜诗的修辞艺术。但由于创作中取材的局限,使得“切姓用典”可能因“断章取义”而失之精切。而不精切和与之相关的“过誉”现象,正是杜诗“社交诗”性质所决定的,是以公认的社交文化为背景的。杜甫“切姓用典”有自己的特色,特别在与李白诗歌的对比观照下,杜甫的“崇汉”心理和重视艺术技巧的创作态度再次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5.
一般文学史多从艺术角度对周邦彦作词史上“集大成者”的简单定义,本文通过对周邦彦词作题材、情调与语言的考察,认为在宋词通俗化的道路上,周邦彦是一位代表性的人物。进而从市民意识的更新、文学式样的创造、雅文人的心理三方面探求了时代对清真词通俗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译界主要有两种翻译方法:归化和异化.译者采用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要受译者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社会背景、政治因素、译者的文化心态以及译语与原语语言差异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仅探讨译者的文化心态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从文化心态方面探讨了翻译过程中影响归化、异化的因素,指出译者的文化心态是影响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策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响译者文化心态的主要因素主要有:译语文化和原语文化的强弱,译者所处的特殊历史和社会环境等。  相似文献   

18.
晚清闽南著名诗人林鹤年的《福雅堂诗钞》中有大量吟咏家乡安溪胪传乡的诗歌,这些乡园诗歌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诗歌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家乡的风物、人情,展现了山乡特有的风俗之美,充满了闽南浓厚的生活气息;诗歌分别写于诗人生活的不同阶段,展现了诗人一生的主要心路旅程,映射了一个传统文人在晚清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中的真实心理,具有时代深刻的印记;诗歌以家乡景致和乡民形象创造出来的独具个性的意象群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也大大增加了乡园诗歌的情感厚度。  相似文献   

19.
查为仁是雍乾时期著名的文化人,主持水西庄,风雅唱和二十余年。时人也多因此将之视为“附庸风雅”者。然细考其一生心迹,我们仍可探得其风流闲适表象之下孤高愁苦的灵魂。究其原因主要是家族及师友的诗文化熏沐以及早年科场失意的经历养成了其执着孤介的性格,并形成孤高愁苦的诗心,从而表现出与盛世社会相疏离的诗歌形态。正是这种文化人格与诗歌心态使得查为仁得到当时一大批下层文人的认同,并以此主持沽上诗坛,形成了濡沫相依的水西庄文人群体。  相似文献   

20.
由于特定的身世经历,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中充满了面对命运的无奈和绝望感。本文拟通过对愁与恨、空与闲、孤与独、醉与梦这几组词的运用来分析李煜的悲剧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