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合成2-羟基-1-萘甲醛缩氨基硫脲(HL)及其与(CH3COO)2Cu·H2O、Zn(CH3COO)2·H2O的配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条件加以优选得出最佳的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2.
采用AM1方法,对1-(2-羟基-3,5-二碘苯亚甲基)-4-羟基氨基脲(HDIBLHSC)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给出了分子的几何构型、原子的净电荷、前沿分子轨道能级与构成、前沿轨道电子密度等参数.结果表明HDIBLHSC分子的稳定构型呈平面状,具Cs对称性,N1、N3、012和013等原子很可能是其与RR酶发生作用时的活性位点。  相似文献   

3.
采用AM1方法 ,对 1- (2 -羟基 - 3,5 -二氯苯亚甲基 ) - 4 -羟基氨基脲 (HDCBLHSC)分子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 ,给出了分子的几何构型和原子的净电荷、分子的静电势、键级、前沿分子轨道组成与能级、前沿轨道电子密度等参数 结果表明该分子的稳定构型呈平面状 ,具Cs对称性 ,分子中的O13、N1、N3及C9等原子很可能是它与酶RR发生作用时的活性位点  相似文献   

4.
以2-羟基-1-萘甲醛为原料经多步反应合成了三种不同链长的双苯并香豆素-3-甲酸酯,其结构经1H NMR,质谱和元素分析表征。利用紫外光谱法研究发现:目标物在乙腈溶液中可选择性识别Al3+,在λ=319 nm处产生一新的吸收峰。  相似文献   

5.
在微波辐射和无溶剂条件下,以2-羟基萘甲醛和乙酰乙酸乙酯或丙二酸二乙酯为原料,利用环境友好的K2CO3作催化剂,通过Knoevenagel缩合反应快速简便的合成了2种3-取代苯并香豆素(3).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优化工艺条件为:2-羟基-1-萘甲醛用量20mmol,乙酰乙酸乙酯或丙二酸二乙酯40mmol,无水碳酸钾用量0.0552g,微波功率300W、温度100℃,无溶剂条件下微波反应3min,平均收率可达82.2%(3a)或85.7%(3b).  相似文献   

6.
席夫碱作为鳌合剂、稳定剂、生物活性剂、分析试剂和催化试剂等广泛应用于化工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很多领域,而且席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以其良好的抑菌、抗癌和抗病毒等广泛的生物和药物活性而倍受人们的关注。本文以2-羟基-1-奈甲醛与水杨酰肼和氨基硫脲反应制得2-羟基-1-奈甲醛缩水杨酰肼、2-羟基-1-奈甲醛缩氨基硫脲,以香草醛与硫代氨基脲及2,5-二硫二脲反应,合成了香草醛缩氨基硫脲和1,6-二(香草醛)缩双硫脲,以红外、荧光和吸收光谱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9-(2-羧基苯基)-3,6-双(二乙氨基)和乙二胺合成一种分子荧光探针Dy AN,并用红外光谱对探针结构进行检测。在乙醇-四硼氰酸钠缓冲溶液中,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手段研究了探针分子DyAN与Fe~(2+)、Fe~(3+)、Co~(2+)、Ni~(2+)、Cu~(2+)、Zn~(2+)、Hg~(2+)等不同离子的相互作用,同时探究了Hg~(2+)的物质的量对谱图的影响。结果表明,探针Dy AN对Hg~(2+)有较强的选择性响应,加入Hg~(2+)后溶液荧光强度增大,紫外光谱发生红移,在560nm处出现强吸收,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粉色,实现了Hg~(2+)的裸眼识别。  相似文献   

8.
首次合成了一种链式苯并酰胺配体N , N’ —双(2 - 羧基苯基) 草酸二酰胺. 其熔点为281 ℃, 对该配体进行了红外光谱测定, 用连续变化光度法在非水溶剂DMF 溶液中测定该配体和三种过渡金属离子Cu2 + 、Zn2 + 、Co2 + 所形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实验表明, 配位情况类似低肽的配合物, 配位比为1∶1 , 稳定性顺序Cu2 + > Zn2 + > Co2 + 与Irving - Williams 顺序一致.  相似文献   

9.
采用Reimer-Tiemann反应合成2-羟基-1-萘甲醛,用甲醇作溶剂,改变反应物NaOH的加入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反应产率,并且能简化产物的分离提纯步骤。  相似文献   

10.
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偶氮水杨醛的酰腙类探针分子,利用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考察了其对Fe3+、Hg2+、Ag+、Ca2+、Cu2+、Co2+、Ni2+、Cd2+、Pb2+、Zn2+、Cr3+和Mg2+等12种阳离子的识别作用。结果表明,该探针在DMSO/H2O(体积比8/2)的含水体系中,对Cu2+具有专一选择性比色识别效果;且当加入Cu2+时,溶液颜色立刻由无色变为黄色,而加入其它阳离子则无变化,说明该探针能够实现对Cu2+裸眼检测。  相似文献   

11.
1、前言 溴-1-(6'-甲氧基-2'-萘基)丙-1-酮是合成非甾体消炎镇痛药萘普生的关键中间体.2-溴-1-(6'-甲氧基-2'-萘基)丙-1-酮可由1-(6'-甲氧基-2'-萘基)丙-1-酮经溴化反应制得.但是,由于在此反应中,萘环上的亲电溴化反应和侧链羰基α-氢的溴化反应存在着竞争,若使用分子溴作溴化剂,由于分子溴溴化无区域选择性,在侧链溴化的同时,萘环上的5位也被溴化.Marquert等人[1]用苯基三甲铵过溴化物在四氢呋喃中溴化1-(6'-甲氧基-2'-萘基)丙-1-酮,其侧链溴化产物的得率为77%;李济松等人[2]选用吡啶呋喃溴酸盐过溴化物在四氢呋喃中溴化1-(6'-甲氧基-2'-萘基)丙-1-酮,侧链溴化产物的得率为84%.但是由于前者需要以硫酸二甲酯和二甲基苯胺为原料合成,后者需使用吡啶做溶剂,它们的毒性比较大,且环境污染很严重.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 8 -喹啉偶氮显色剂 7-(8-喹啉偶氮 ) -8-羟基萘 -1 -氨基 -3 ,6-二磺酸 (7-QAH)的合成。研究了其与Co(Ⅱ )的显色反应。在pH4.7的缓冲体系中 ,试剂与Co(Ⅱ )形成绿色配合物 ,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 648nm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3 .6× 1 0 4L·mol-1·cm-1,钴量在 0~ 1 2 μg/ 2 5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  相似文献   

13.
用作者合成的7-(8-喹啉偶氮)-1-氨基-8-羟基萘-3,6-二磺酸(7-QAH)作显色剂,系统研究了其 与Co(Ⅱ)的显色反应。在pH4.7的缓冲体系中,试剂与Co(Ⅱ)形成绿色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648nm,表观 摩尔吸光系数为3.6×10~4 L·mol-1·cm-1,钴量在0~12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  相似文献   

14.
以离子液体氯化1-丁基-3-甲基咪唑([Bmin]Cl)为修饰剂,通过氨水分解产生的氨气缓慢调节体系的pH,制备具有介孔结构的羟基磷灰石(HA)纳米微球,并考察了其吸附水中重金属离子(Pb2+、Cu2+和Zn2+).SEM、XRD、FT-IR、EDS和氮气吸附-脱附等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HA纳米介孔微球对三种重金属离子(Pb2+、Cu2+和Zn2+)的最大吸附率分别达到99.34%、94.96%和91.7%.在产物的XRD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HA纳米介孔球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标题化合物丙酮溶剂化(2-氨基吡啶)(5,10,15,20-四苯基)卟啉镉(II)[Cd(TPP)(C5H6N2)]·CH3OCH3,并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其晶体结构,该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133 1(2)nm,b=1.327 5(3)nm,c=1.516 0(3)nm,Z=2,Dc=1.358 g.cm-3,μ=0.555 mm-1,F(000)=900,最终结构偏离因子R=0.038 7,Rw=0.099 8,S=1.084。通过红外光谱(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对化合物的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6.
采用热重法(TG)测定了2-(4-甲氧羰基苯基)-5-氨基-6-羟基苯并唑(MAB)的热分解过程,测定了MAB及其在热分解过程中不同阶段产物的红外光谱,运用量子化学GAMESS软件计算了MAB分子的键级,推断了MAB的热分解机理,结果表明MAB的热分解过程是一个五阶段过程,起始步骤是甲基酯的分解.根据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重曲线计算得到MAB第一阶段热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157 1 kJ·mol-1和指前因子A=3 715×1013.  相似文献   

17.
沈光月 《考试周刊》2015,(19):140-141
<正>离子共存问题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主要考察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一、一般条件,判断溶液中不同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1.离子间能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1)离子间能生成难溶或微溶的物质,而不能大量共存。1SO42-与Ba2+、Ca2+、Ag+等不能共存;2CO32-与Ba2+、Ca2+、Mg2+、Ag+、Cu2+、Zn2+等不能共存;3S2-与Cu2+、Pb2+、Fe2+、Hg2+、Ag+等不能共存;  相似文献   

18.
快速选择性检测硝基酚(PNP)、三硝基芴酮(TNF)、苦味酸(PA)等硝基芳环爆炸物已成为当前强缺电子体系硝基芳香族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B3LYP/6-311+g(d, p)理论水平,对氮杂苯并菲基元取代的α-氰基二苯乙烯(TPN-Ar-DPA:a)探针分子及硝基芳环分子进行结构优化与频率计算;对稳定结构分别计算气态和四氢呋喃(C4H8O)溶剂中的电子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计算探针分子与硝基芳环所形成二聚体分子的结合能;最后对二聚体分子进行了RDG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探针分子中的苯并菲环与所有苯环不共面.与气相相比,在C4H8O溶剂中,a分子的吸收光谱有一定的红移,但荧光光谱却出现了的蓝移.探针分子与六个被检测物所形成的二聚体中,a-PNP、a-TNF及a-PA的结合能绝对值相对较大,表明a分子对硝基酚(PNP)、三硝基芴酮(TNF)、苦味酸(PA)等硝基芳香环检测物的选择性和灵敏度较好,可设计为PNP、TNF、PA的探针分子.探针分子对硝基芳环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度,主要源于二聚体分子间既存在范德...  相似文献   

19.
在模拟生理酸度(pH=7.4)的条件下,利用荧光猝灭法研究姜黄素嘧啶酮衍生物6-(4-羟基-3-甲氧基苯)-4-((1Z,3E)-羟基-4-(4-羟基-3-甲氧基苯)-1,3-丁二烯-1-基)嘧啶-2(1H)-硫酮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该药物分子对BSA有强的荧光猝灭作用,其猝灭机理是静态猝灭为主;该药物分子与BSA结合位点数约为1,且其结合能力优于姜黄素;运用热力学方程得出热力学参数(ΔH,ΔS)均小于0,可知药物分子与BSA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作用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确定Cu2+污染胁迫下玉米叶片Cu2+含量最优反演模型。方法:以室内盆栽玉米为研究对象,在采集不同胁迫梯度下玉米叶片光谱以及同期叶片Cu2+含量的基础上,通过遍历计算出两波段原始光谱植被指数,并将其与叶片Cu2+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0.1~0.9阶、1.1~1.9阶与1~4阶共22种光谱微分预处理重采样后的光谱数据,经连续小波变换后分析小波系数与叶片Cu2+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根据相关性分析提取最优植被指数与最优小波系数,建立反演模型。结果:植被指数与叶片Cu2+含量显著相关,最优波段组合分别为:DI(621.5 nm, 1 889.2 nm)、RI(482.2 nm, 1 418.5 nm)、NDVI(666.3 nm, 1 917.2 nm)、RNDVI(621.5 nm, 1 889.2 nm),其光谱特征均集中在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附近;小波系数也与叶片Cu2+含量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敏感波段位于400、600、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