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雪瑶  周丽新 《海外英语》2022,(18):50-51+65
儿童文学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文学进行研究,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和指导。近几年,随着国人对儿童文学作品需求不断升高,大量的外国儿童文学被译介到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得到了进步和发展,但是国内学界对其重视还不够。该文介绍了国内对儿童文学的研究概述、儿童文学翻译家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儿童文学翻译的不足之处和儿童文学翻译的难点及对应策略。  相似文献   

2.
童敏君 《邢台学院学报》2012,(3):123-125,128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被引入中国,但是译作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翻译儿童文学时要采用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应以目标语儿童读者为中心;忠实于原文文本;适当的采用直译、意译、省略删减等翻译方法,这样才能翻译出更受孩子们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不足,精品匮乏,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还不够活跃,不能够满足广大国内儿童的阅读和学习需要。本文通过对儿童文学读本《Little Lord Fauntleroy》的英译汉翻译实践,归纳总结目的论指导下儿童文学文本中,英译汉的翻译方法,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外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流入我国,儿童文学作品作为陶冶我们少年儿童情操的"启蒙者"和"开发者"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儿童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其儿童文献的翻译工作一直是其译制人员工作、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后,近年来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翻译工作的研究、发展及其衍变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其发展的基本流向,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得失问题,以期在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发展获得巨大突破的今天,仍旧怀揣着一颗"进取"之心,对儿童译制作品中仍旧存在的问题予以改善。  相似文献   

5.
周福娟 《海外英语》2022,(19):1-2+20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既有文学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其自身特点,即语言运用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体现在拟声词、叠词等特色词汇的大量运用。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翻译原作中的特色词汇?译者对儿童文学特色词汇的翻译策略能否实现功能对等?文章主要以沈石溪《野猪王》中的特色词汇翻译为语料,尝试回答以上研究问题,探究儿童文学作品中特色词汇的翻译策略,以期对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特色词汇翻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雯 《考试周刊》2009,(50):36-36
中国儿童文学自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运动"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近百年来,不断有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传入国内,翻译对中国的儿童文学发展一直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儿童文学在题材、主题、故事结构等方面都要求有不同于成人文学的价值标准。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要不忘自己是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不忘译作的读者是孩子。儿童文学的翻译应保证广大中国少年儿童通过译文容易理解和接受外国儿童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译文能得到与原文读者类似的感受、启发和教育。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几部著名的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为对象,研究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归化策略的具体运用,发现归化策略在儿童文学翻译中主要分为两个层面——语际归化和语内归化。文化类因素的归化属语际归化范畴,即由源语向译语的回归;而意象归化、儿童类语言和知识类语言归化和及其它变通归化则实现了成人语言向儿童语言的回归,属语内归化。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这种双重归化能更好地实施作品的审美和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8.
西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发展迅速,而国内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却甚为滞后。中国儿童文学外译应抓住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机遇,迎接挑战,重点译介中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构建中国儿童文学外译的理论及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9.
赵瑞芳 《海外英语》2016,(15):145-146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行为",主要研究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适应选择两者之间的互联互通关系,即翻译主体之一的译者和外部环境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如何影响翻译活动及翻译行为。儿童文学翻译应该与儿童文学本身的特质相一致,要既符合儿童文学翻译的生态环境,译者又要对生态环境进行选择。该文就儿童文学作品Stuart Little汉译本的翻译实例出发,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方面探讨儿童文学翻译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如何实现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译界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越来越多,但研究的视角局限于儿童文学翻译家、特定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儿童文学翻译技巧与策略等,其实,根据儿童年龄段、儿童文学体裁及国别分类的系统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儿童文学理论翻译的研究、儿童文学转译的研究、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等新视角对未来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结合美学与儿童文学翻译在整体性、同一性和互动性方面的共性,通过对<奥兹国的稻草人>、<红色童话>、<橄榄色童话>、<伊索寓言>、<彼得·潘>等儿童文学中一些片段的翻译进行解析,分别从内容、形式及修辞手法等角度阐述翻译文本中儿童文学本身所蕴含的美,具体表现为译者不仅要通过词美、句美、意美来传达原文的含义,也使儿童本身成为构造儿童文学翻译作品意义的一部分,表明重视美学对儿童文学翻译的不可或缺,把握美学与儿童文学翻译之间的共性并合理利用、加以发展,将是儿童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进程.  相似文献   

12.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其作者路易斯·加乐尔运用各种艺术手法,以儿童读者易于和乐于接受的语言,使作品具有独特的文体风格.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貌似简单,实非易事,翻译这部作品更是难上加难.赵元任先生巧妙利用汉语语言特点对原文进行巧妙的处理,在音韵、词汇、句法、修辞等各个层面再现了原文文体风格特点,为儿童文学作品风格的翻译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13.
现象学是研究意义意向与意义现实之间的关系,彻底打破传统哲学关于主客对立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儿童文学及其翻译有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特点和要求,现象学的意向性原则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理论指导。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应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  相似文献   

14.
儿童文学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本文从儿童文学的特点和作用出发,在成人译者与儿童读者及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层面上讨论儿童文学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问题,进而指出译者应从儿童的角度出发,采用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为儿童读者译出更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讨论了接受美学理论对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指导意义,认为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的两种方法,在儿童文学语言、文化意象等方面可以比较有效地贯彻接受美学理论的要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在德国兴起,其核心是"目的论".根据目的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这种以翻译目的为核心的功能翻译理论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由于儿童文学本身在文学系统中处于边缘地位,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也长期受到忽视.近年来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在我国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总的来说,在学术界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地位.该文将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以<夏洛的网>汉译本为例,探讨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希望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林纾翻译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萌芽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其中增译、误译或删节的地方也备受争议。以林译《伊索寓言》为例,从目的论角度探析林纾翻译儿童文学的背景与目的,解读林纾在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支配下对《伊索寓言》的添加、阐发与改写及所造成的影响。目的论观照下的林纾的翻译方法是科学有效的,最终促成该译著在目的语文化的成功。  相似文献   

18.
翻译事业的繁荣为中国文坛打开了一个新奇绚丽的儿童文学天地,儿童乃至成人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和品味审美愉悦自无需多言,更多的儿童作家也从外国儿童文学中汲取灵感,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可以说没有外国儿童文学翻译,就没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本论文的落脚点正是英语儿童小说的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由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关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将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的视角下,以杨静远儿童文学译作《柳林风声》为例,通过译文中的叠词、拟声词、叹词、句式、口语化语言等方面来分析目的论在译作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儿童文学作品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发展不平衡.本文结合接受美学与儿童文学的特点,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