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广东省汕头市科协以共建共享科普资源理论指导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兴办各种类型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实践基地,在创新中开拓科普工作新空间和新水平,取得明显的成效,为提升科普功能和促进科普社会化探索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科普活动是科普教育基地存在的灵魂,是提高社会大众科学素养的良好形式和途径。文章介绍了广西中医药大学医药会展中心充分利用中医药标本展示资源的优势,开展中医药科普研究、基地建设以及科普知识宣传普及工作,推动了中医药科普教育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迅猛发展,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科普工作越来越受国家与政府的重视。科普场馆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公众接受科技教育的主要场所,对国家的科普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部分科普场馆的规模小、创新性不够以及功能定位不准确,致使这些场馆不被公众熟知、吸引力不足,造成科普资源的浪费。本文将重点探讨当前我国科普场馆知名度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提升场馆的公众号召力和吸引力,以更好发挥其科普教育功能,从而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职能进行初步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从发达国家对青少年科普(技)教育基地的政策支持、经费来源、人员配置和活动开展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发达国家青少年科普(技)教育基地建设的趋势,得出对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建设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云南科技管理》2015,(2):35-38
通过对2011~2013年云南省科普工作主要指标的统计调查和分析,云南省科普事业取得很大成效,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对此,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普基地软实力建设、增加投入等,以加快云南科普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学会》2020,(1)
高校是科学研究和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既是高校的社会责任,也是高校科协的任务。为了加强促进高校科普工作,该文梳理了高校科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就如何做好科普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并以吉林大学为例,探索了在吉林大学科协组织的引领下,通过开拓思路、汇聚科普资源、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传播方式、推进建立科普奖励激励机制等有效措施,推动科普工作快速发展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科协论坛》2011,(8):7-7
7月4日,杭州市科协在杭州市大关中学附属小学举办“杭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参观护照”首发仪式。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自去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整合和推广33家会员单位的科普资源。此次开展以“走进科普基地感受科技魅力”为主题的科普系列活动,所策划发行的“科普参观护照”是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对青少年给予的一种便利和关注,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鹏  郭育辛 《科技风》2023,(2):141-143
为了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迫在眉睫。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方面,科普教育基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对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目前发展现状并发现目前存在科普旅游资源内涵挖掘不足、科普教育基地宣传力度不足、游客满意度不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整合现有资源,突出科普旅游特色、加大科普教育基地宣传力度,多措并举提升游客满意度、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等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
贺向东 《科协论坛》2005,20(1):18-19
科普教育基地是面向公众开展科普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1998年,我们借鉴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做法,提出利用社会资源创办科普教育基地的工作思路。在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的积极倡导和共同推动下,先后建立了30个科普教育基地,涵盖科技、教育、文化、工业、旅游、园艺等领域,其中有2个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5个被命名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家对科学普及工作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研发团队和个人关注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每年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科普作品。科普作品创作基地建设对于保障科普作品创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探索科普作品创作基地建设,希望对活跃科普作品创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微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给传统科普方式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以江苏科普转型为例,运用调查问卷方法收集了科普媒介、科普习惯、科普认知度、科普内容等一手数据并开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科普工作的转型主要从顶层设计上加强统筹规划、推出高效科普产品服务平台、加强省市沟通协作、创新科普服务模式、培养复合型科普人才五个方面,据此认为应从科普传播途径的新老融合、科普传播内容的整合与共享、科普主体的延伸与拓展、科普基地的新型化与多样化等几个方面进行针对性改进。  相似文献   

12.
以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例,分析实验室通过健全科普管理体系、规范化和专业化科普资源及品牌化科普活动等机制,运用开放交流、社区教育和社会服务等方式,开展具有特色的科普活动,将科研成果以科普信息的方式传播给大众,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增强热带病疾病防控的实效。为进一步完善科研实验室面向公众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相关形式、制度和管理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资源科普化,对丰富科普资源、提高科普能力、推进“十二五”科技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湖南科普工作实践,对新形势下如何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进行了深入思考.文章认为,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首先要加强有关理论研究,其次要选择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合适途径,再次要加强措施保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参与各类科普活动的现状,发现半数以上科技工作者2007年参加过某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但参与水平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同行,其中35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及低学历、低职称科技工作者的参与水平更低.分析结果还显示,参与渠道、时间精力、相关经费、科普能力和激励动力的缺乏是制约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活动的主要障碍.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促进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参与科普活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科技资源和科普资源的概念、分类、区别与联系,提出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意义及必要性,并在对全区科技资源、科普资源的现状及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我区科技资源科普化的一系列建议,为促进我区科技资源的科普化,发挥科技资源的科普效用,进一步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当前,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的紧密结合对发挥科普咨政建言作用提出了时代呼唤,建设高端科普智库成为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从服务科学决策、团结引领社会公众参与民主决策、强化舆论引导等方面探讨了建设高端科普智库的重要意义,界定了高端科普智库的内涵,从目标、内容、对象、动力等方面剖析了高端科普智库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当前高端科普智库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从治理体系、产品生产、影响力三个维度构建了高端科普智库建设路径的分析框架,并对国内外13家高端智库和科技智库的建设经验进行了比较分析,基于此总结提出高端科普智库的建设路径,包括建立科学的智库治理体系、优化智库产品生产机制、提升智库决策影响力等。  相似文献   

17.
受多种因素制约与影响,目前中国区域科学普及基础薄弱,而国内基于数理分析方法探讨科学普及发展情况的研究较为稀缺,因此探索采用数理分析方法对中国各地区科普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为今后中国科普工作明确方向与抓手提供参考。从科普人力、物力、参与力3个维度构建科普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中国31个省份2011—2020年有关数据,采用熵权法-TOPSIS-灰色关联法组合评价方法计算各省份科普水平相对贴近度;并从社会发展系统影响、经济发展系统影响、城市发展系统影响、教育发展系统影响4个维度入手,通过使用CatBoost模型对地区科普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东部省份科普水平整体相对较高;北京科普水平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其他地区科普水平提升空间较大;除北京外,其他省份之间科普水平存在较小差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人口聚集水平、网络普及水平、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是地区科学普及关键性影响因素,地区科普水平是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城市发展、教育发展影响交织下进行的。因此,中国各地区今后发展科普事业要重点关注经济落后、教育发展落后的地区,突出地方特色科普,发挥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科研与科普的内在联系,界定了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内涵;基于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四种科技资源,总结梳理了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等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主要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激发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动力、拓宽支持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的经费渠道等促进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简称“科普”)作为创新发展的一体两翼,已成为决定国家物质文化发展水平和民族创造力最根本的因素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作为我国科技界的优秀代表,在我国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积极承担科普社会责任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知识爆炸和数字化时代带来的诸多挑战,推动科普理念转变、实现高质量科普供给、构建大科普格局、谋划大科普战略,以高质量科普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成为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基于院士群体开展科普(以下简称“院士科普”)的特征分析和实践经验,从新的历史方位重新理解院士科普的作用和意义,并对更好发挥院士作用推进科普事业繁荣发展提出了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