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教育   2篇
科学研究   1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本文利用2011年"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时间利用状况调查"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造成高校教师工作时间尤其是科研时间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分析结果表明:第一,高校教师不仅在教学、科研和总工作时间上存在性别差异,而且在睡眠、家务劳动这些非工作时间上也存在性别差异,这些差异在控制了年龄、婚育、学历、职称、机构类型的情况下依然显著存在;第二,非工作时间尤其是家务劳动时间的性别差异,是工作总时间和科研时间性别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务劳动作为中介于性别与工作时间/科研之间的解释机制是显著的。上述发现意味着,对于高校教师群体而言,家庭内部不平等的性别分工延伸并影响着职业领域的性别不平等。  相似文献   
2.
以论文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出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利用全国科技工作者时间利用调查数据,在控制住影响科研人员论文产出的人力资本、课题经费和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科研时间投入对论文的影响,提出以提高论文产出为目标的科技政策不应当把激励科研人员增加时间投入为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科技志愿服务是现代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志愿服务发展的新趋势.本文介绍了科技志愿服务的基本含义,分析了当前发展科技志愿服务的社会环境和机遇,指出在我国深入开展科技志愿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强调应从人员构成、动力机制、经费来源、运行方式、组织管理模式、服务范围、活动内容等多个方面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志愿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参与各类科普活动的现状,发现半数以上科技工作者2007年参加过某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但参与水平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同行,其中35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及低学历、低职称科技工作者的参与水平更低.分析结果还显示,参与渠道、时间精力、相关经费、科普能力和激励动力的缺乏是制约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活动的主要障碍.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促进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参与科普活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科技工作者的公众形象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外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重视,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对科技工作者的刻板形象、职业形象、媒体形象等进行了描述,并探讨了影响公众对科技工作者印象的因素以及科技工作者公众形象的潜在后果。本文在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我国开展此类研究的方向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因特网上任意一个网站的搜索引擎里输入“大学生同居”5个字,电脑屏幕上立刻能够显示出上百条的搜索结果来;传统媒体一时间也都充斥了类似的花边新闻:某大学附近出现“同居一条街”,某大学男生宿舍楼中搜出留宿女大学生,某大学学生因非法同居遭学校开除,等等。这些似乎给公众造成了一种总体感觉:大学生=同居,大学生=滥  相似文献   
7.
通过知识演化的文献计量分析,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库中关于开放获取和开放科学的913篇论文引文数据,使用CiteSpace对相关论文发表数量、涉及学科、合作网络以及研究内容聚类等知识演化研究指标展开比较分析,并基于实证研究对转变过程中的相关挑战展开理论探讨。结果表明,开放科学作为开放获取的新发展,在相关研究的内容上面存在着继承和发展,仍需要展开更多具体的实证研究以增强其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夏日的街头,不时可以看到穿着入时的女孩招摇过市。然而,与大胆暴露的时装相比,更加吸引路人目光的是她们露脐装下几只展翅欲飞的绿色蝴蝶,或者一朵刻在暴露于无袖汗衫外臂膀上的鲜艳玫瑰。是的,那就是文身,作为一种时尚,文身正在追求前卫新潮的青年们中间蔓延开来。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07年一项对于全国4个城市14所高校的博士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分析了女性博士毕业生的婚姻与生育对她们就业的影响。从就业结果来看,女性博士毕业生并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劣势,"女博士成了求职困难户"的论断有夸大渲染的嫌疑,而且也没有充足的数据说明是因为需要结婚、生育从而造成了女博士的就业难;但是实证结果支持了社会上关于女博士"嫁得好"有助于职业发展的论断。  相似文献   
10.
本文比较了公众和科技工作者自己对我国科技工作者群体在科研能力、科研道德与精神、与社会的沟通联系以及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的评价,发现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公众形象远远好于其自我形象.我们认为,由于我国公众对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情况了解不多,对后者的印象有过度乐观和美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不利于科技共同体的自律,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良好的科技工作者公众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