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理论层面系统梳理了ICT对国家创新能力的影响路径,主要通过技术驱动、ICT人力资本积累和ICT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方面来实现。并利用1997-2016年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ICT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国家创新能力影响作用的独立性最强,即仅加强ICT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便可直接有效地提升国家创新能力,而在技术驱动要素的协同下,这种促进效果会明显提升;技术驱动对ICT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依赖程度要大于对ICT人力资本积累的依赖程度;ICT人力资本积累必须与另外两个要素协同才能发挥促进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创新网络建设及创新走廊培育是实现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1987—2018年专利转让数据,文章分析了黄河流域不同尺度下技术转移网络的时空演变,并提出郑州—洛阳—西安(以下简称“郑洛西”)创新走廊的培育对策。研究发现,流域内技术转移由跨省转移为主转向省内转移为主,省会城市是主要的技术来源地;技术转出网络以西安为主要源地,郑州、青岛、济南等为次要源地;区外技术源地主要位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西安、济南、青岛等高能级城市成为主要的技术承接地。研究认为,流域跨省创新网络建设方面应着力构建郑洛西创新走廊,实现不同城市产业技术优势和技术需求的匹配协同,推动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进而加快黄河流域创新驱动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
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增长极的"中三角"经济区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之后,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引擎。实行协同发展战略,对"中三角"区域创新系统进行有效整合,是促进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文章首先探讨了"中三角"跨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发展的必要性,然后从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参量系统、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三角"跨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发展的五条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时空演进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金鹤  孙红雪 《软科学》2020,34(2):72-79
基于多维视角下,运用熵值法、ESDA等方法剖析三大城市群内55个城市的城市韧性时空演变特征,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查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呈持续增长的态势, 2016年城市群城市韧性排名:长三角大于京津冀大于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等级结构:京津冀以京—津市为支撑呈双核心驱动模式,长三角呈橄榄型结构,珠三角呈金字塔式结构;长三角城市韧性呈正空间集聚,京津冀与珠三角城市韧性呈空间负相关;财政风险与金融效率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本地效应整体影响为负,市场、技术、开放性因素及金融规模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本地效应整体影响为正;各因素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空间溢出特征差异化明显。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厘清在城市群和产业群的空间交叠下创新涌现的形成机制,促进资源聚集的城市群成为技术创新活跃区域、激发创新涌现,从微观个体企业视角,以我国6个主要城市群中在沪深两市2015—2020年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城市群与产业群在空间交叠发展中的联动与同群效应现象。结果表明:(1)城市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有助于创新涌现,群内同行业企业创新行为联动,且由于多样化聚集效应,不同行业创新行为也具有显著的联动效应,而且这在中东部城市群与成熟型城市群中尤为明显;(2)城市群企业创新行为的同群效应有助于创新涌现,企业的创新行为会受到群内同行业其他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且在同一产权性质的企业间作用更明显;(3)城市群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有助于技术创新,流通性服务业、知识性服务业的发展会推动先进制造业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利于诱发城市群的创新涌现。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为促进我国城市群的创新涌现,提出在城市群建设政策制定上注意强化协调发展机制、促进企业加强技术联系和注重产业政策专业化与多元化协同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软科学》2019,(2)
基于方向松弛的无效率模型测算三大城市群2007~2016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通过莫兰指数与变异系数分析其空间相关性,并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考察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偏低,均值从高到低排名为珠三角、长三角及京津冀,资源与环境是导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无效率的主要因素;京津冀由空间负相关改善为空间正相关,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保持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但三大城市群均不存在σ收敛;最后基于实证结论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以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创新驱动战略已经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首先,以鞍山市为例,分析了地方工业在传统发展模式下所面临的问题。其次,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发展创新实践过程,受到各种经济发展要素、协作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从理论上分析研究创新驱动战略模式,从"创新要素驱动、创新需求驱动、协同创新驱动"3个不同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三维框架模型。最后,提出了依据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地方工业转型升级的若干对策与建议,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孙大明  原毅军  郭然 《科研管理》2022,43(5):154-163
    协同创新是影响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纳入协同创新系统中,由空间溢出视角出发,讨论了不同协同创新系统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理,进而以中国2003—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以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测算各协同创新系统的协同度水平,由此构建面板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各协同创新系统均对区域产业升级有显著正向影响,“大学-政府-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影响系数更大;(2)基于空间溢出的创新要素流动和集聚是带动其他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该溢出效应呈距离衰减特征;(3)协同创新对东部地区产业升级推动效应高于中西部地区,环渤海和珠三角已形成都市圈效应,是空间溢出重要途径。本研究对于全面认识我国区域各主体间的协同创新关系,推进产业升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9-2018年中国东部沿海三大城市群34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厘清其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障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 表明:(1)三大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水平均保持平稳增长状态,且呈相似空间特征,指数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发展存在显著不均衡,其中深圳处于领跑地位,而惠州、江门、肇庆及河北多数城市相对落后.(2)三大城市群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关系不断改善,但整体表现仍为失调型;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处于磨合阶段,所有城市均摆脱低水平耦合关系,而京津冀城市群尚处于拮抗耦合阶段,仅有北京、天津和秦皇岛进入高水平耦合阶段,"强更强"的发展态势使城市间两系统协调发展差距进一步增大.(3)各指标因素对三大城市群两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呈趋同性,创新投入、产出、储备及绿色生活建设是主要制约因素.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推动三大城市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关对策建议,包括制定差异化科技创新策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与互动政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增强城市之间的空间关联、促进城市群内绿色协同发展、深入绿色生活理念培育等.  相似文献   

10.
突破全面创新:技术和市场协同创新管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劲  王方瑞 《科学学研究》2005,23(Z1):249-254
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对影响技术和市场协同创新的24个要素进行综合提取,在所获得六个因子的基础上,分析了技术和市场协同创新过程中各要素间的协同联系和协同功能,并获得具有可行性的技术和市场协同创新管理架构。本文是全面创新管理研究的一个突破,为探究全面创新管理模式的内在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深圳为案例聚焦城市尺度分行业高技术产业集聚机理研究,对分行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空间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从创新地理视角为城市创新能力提升提供经验研究和政策建议.研究发现,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对于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高技术产业集聚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与空间依赖效应,随着创新活动的深入城市创新型空间出现网络化布局的新趋势.高技术产业集聚不仅与经济基础、劳动力规模等传统区位因素有关,创新氛围、协同功能对创新集聚的影响将进一步扩大.随着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入推进,应当更加重视城市高技术产业微观集聚规律,完善创新生态体系与空间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2.
徐圆  施永莉 《科研管理》2021,42(3):131-138
本文以11个城市群规划的颁布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从创新视角考察城市群的经济效应。结果显示:(1)城市群规划的实施对城市群的区域创新活动具有正向推动作用。(2)原先集群程度和一体化程度越高、内部技术水平越接近的城市群收益越大;相比较大城市和中心城市,非中心城市和规模越小的城市在城市群规划实施后创新活动的增长更明显。(3)这其中的作用机制在于城市群规划能够引导地方政府积极合作,打破物理边界,寻求区域创新合作,促进内部一体化程度加深。  相似文献   

13.
围绕长江中游城市群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两个关键研究问题,以专利文献这一重要技术信息数据源为基础,提出一套系统可行的城市群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分析模型.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技术创新合作网络整体呈现为省内合作关系强、省际合作较弱;区域内"中间人"较缺失,阻碍了知识信息资金等传播的效能,降低了合作意愿;地理邻近...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国家专利数据,依托专利合作与转让网络构建城市群创新超网络模型(UAI-HN),并运用该模型以中原城市群先进材料产业为对象分析揭示创新簇、创新元组、主体创新协同力与空间覆盖度、城市创新协同力与载体支撑力等协同创新机制特征。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协同创新关系集中化程度较低,创新主体协同水平不均衡,自发性技术合作较为活跃;企业及所属研究平台协作能力突出,校企协同机制较为成熟,而科研院所创新支撑力不强且协作水平不高;群内城市间的创新协作分工清晰,同群外城市的创新协同度较高;以大学和以科技服务机构为中心的创新簇是中原城市群协同创新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和发挥中原城市群创新协同效应,打造高水平城市群,基于产业复杂网络视角提出赋权区域产业技术流树(RITFT)模型,并基于RITFT对中原地区的产业技术扩散结构机制与创新协同效应进行研究.首先提出区域产业技术相关度测量系数,在产业技术流网络(ITFN)基础上提出RITFT建模原理及方法,构建中原地区RITFT,并从干流、支流等产业技术流分布特征上揭示中原城市群产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的核心结构机制;进一步基于对个体产业承载、中介与扩散的基础效应和技术外溢、吸收强度与乘数效应等方面的分析,对中原城市群创新协同效应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中原城市整体技术扩散协作效率较高,产业创新存在省内大协同、区域内小协同及空间支撑互补性强等特征.最后提出中原城市群应不断强化区域创新政策供给、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以综合科技服务平台为支撑建立新型的产业创新治理体系,打造区域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9-2017年中国东部沿海三大城市群34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 厘清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障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指数保持平稳增长状态,指数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群内各城市发展存在显著不均衡;三大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关系不断改善,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处于磨合阶段,京津冀城市群尚处于拮抗耦合阶段,三大城市群整体表现为失调型,协调关系仍需进一步改善;三大城市群各参数对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的影响呈趋同性,创新投入、产出、储备及绿色生活建设是制约三大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96年至2016年的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本文聚焦产业要素集聚视角研究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来源,利用莫兰指数(Moran′s I)进行空间相关检验,通过LM等系列检验确定本研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结论指出:(1)总体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点,创新能力存在区域间的空间正相关;(2)劳动、技术、人才、规模等要素集聚及税收优惠政策都对地区内高技术产业各阶段创新能力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资本集聚对产业创新转化存在逆向作用;(3)FDI和政策支持都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创新能力存在约束,原因是FDI与政府资金目的导向差异性所致。  相似文献   

18.
以广东省39家新型研发机构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方法(fsQCA)探讨了新型研发机构产生高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提升路径。研究发现:(1)单个影响因素难以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实现高创新绩效,但不同因素的组合构型具有显著影响;(2)存在5条驱动高创新绩效的路径,包括技术驱动政府支撑型、技术驱动环境支撑型、组织支撑生态促进型、生态支撑人才促进型和全维度协同型;(3)非高创新绩效的驱动机制为1条路径,且与高创新绩效的驱动路径存在非对称性关系。研究结论不仅拓展了新型研发机构绩效管理领域的理论,还为政府和新型研发机构优化绩效提升路径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创新生态系统从生态学视角考察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的耦合作用关系,本质上是创新体系的生物学隐喻。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则是探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第一,从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创新资源、创新环境4个层面明确了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驱动因子;第二,构建基于DEMATEL方法的关键驱动因子识别模型,分析各驱动因子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第三,类比资源型城市的演化过程,将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划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分化期4个阶段,并分析每个阶段内关键驱动因子和集聚机制、扩散机制的作用机理,揭示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20.
创新共同体是加强城市群空间尺度上协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创新共同体跨区域协同和溢出效应等特征,引入了空间因素和地方保护主义行为,构建了协同视阈下长三角创新共同体演化博弈模型,以案例仿真刻画动态演化过程和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政府介入对创新共同体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知识产权保护、政府支持等因素对系统趋于协同创新方向演化具有正向作用,力度越大,系统收敛速度越快;地方保护主义和空间距离对系统向协同创新演化有负向作用,超过一定阈值后,难以结成创新共同体;学研方的学术质量对系统趋于协同创新方向演进具有正向作用,学术质量越高,系统收敛速度越快;企业和学研方的努力程度存在一定最优区间,区间内可促使博弈方向协同创新演进。本研究结论对全面认识创新共同体建设与演化,推动区域间良性互动,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