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我国新时期政治思想是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政治思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政治思想必须不断改进和发展,才能适应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社会群体与个体利益的政策调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以及制度创新,是推进新时期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国的社会时代背景,从分税制法律的视角讨论了当代中国政制架构中地方政府行政行为规范性的问题。分析表明,影响当代地方政府行政规范的关键因素有国家制度的合理性和法制化的必要性.进一步指出“分税制”作为一种税法制度的财政策略在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政制意义。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当代中国有必要基于中国税制的成功经验和基本格局进一步制度化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公民政治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公司政治参与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面对目前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章从三个大的方面提出了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基础性工程,即维护政治主体的利益,填补公民化的缺失,加强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4.
正处在转型性发展中的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具有特殊的意义。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根本"坐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增进政治认同方面具有多重意义:它既是一种制度与体制层面的认同,又是一种政党与国家层面的认同,同时也是一种理想与目标层面的认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政治价值和政治理想重构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可以多层面多角度地产生凝聚成员共识、校正价值取向的政治社会效应,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本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了全面系统地阐释,深刻而生动地阐明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发展道路、总体要求、任务与目标等,清晰地描绘了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图景。本文就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阐释作一定解读。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导向。认清和明确文化发展的导向,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首要课题。在当代中国,思想理论建设的核心任务与文化发展的导向是一致的。思想理论建设主要承担着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进行传承创新导向、政治导向、利益导向、价值导向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看来,现代国家是建立在市民社会基础之上、以人民主权为价值取向的代议制国家。它虽然是资产阶级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但却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东方大国也要回到国家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中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颠覆了资本支配劳动的逻辑,真正落实了自由、平等、所有权的市场经济准则,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经济基础;“人民民主”作为对资产阶级宣扬的所谓的“人民主权”的否定,从参与的广泛性层面诠释了“真正民主”的现代内涵,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价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在承认权力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建构起民选机关支配执行机关的权力运行机制,超越了西方“三权鼎立”和多党竞争下的议会制度,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根本制度。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的学术自由与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在改革实践中既有相对的区别,也有内在的联系。其相对区别表明:二者各具独特的内在规定、发展目标与实现机制,学术对于政治有相对的独立性。当代中国学术自由与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在价值导向、现实作用、实现路径等方面的内在联系表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自由的学术研究尤其是自由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导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为开辟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制度基础。这些理论探索和开创性实践主要体现在:通过加强党的建设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探索建立与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探索建立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0.
政党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结构的核心,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政治内容和政治方向。一个国家选择哪种类型的政党制度,不仅关系到该国哪个阶级阶层来执掌国家政权,关系到该国各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关系,也关系到这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与和谐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政治优势赢得了各党派人士的广泛认同,是当代中国政治结构的核心,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政治制度正义、属性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政治制度是国家、单位、个人参与政治活动的一种正式规则。正义是政治制度的核心价值,对政治制度进行正义的追寻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政治制度正义主要体现为政治制度双重属性的统一即价值属性与工具属性的统一。政治制度的价值属性和工具属性二者互相制约。价值属性统率工具属性,工具属性体现价值属性。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进程表明,只有当政治制度的价值属性与政治制度的工具属性二者协调一致时,才能促进一国的政治发展。在当前中国的政治发展中,要使政治制度的双重属性协调一致,我们还要解决好政治制度的及时性与有效性之间的矛盾。制度及时性是制度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制度及时性不等于制度有效性,必须从文化人手来解决制度的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政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看,世界上并不存在一条普适的政治发展道路,每个国家有自己特殊性和内生性的政治发展道路,也有其具体的政治发展路径。在当代中国,实现我国的政治发展,除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外,还要从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加强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厉行法治,寻求树立权威和发展民主之间的平衡等方面着力推进。  相似文献   

13.
腐败是影响政治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能否正视腐败。并将其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将直接关系当代中国政治能否可持续发展。从政治可持续发展视角切入,分析近年来腐败相关的评估数据,阐明我国当前腐败现状及其危害性,旨在高度警示人们要重视反对腐败现象,进而充分发挥人们在政治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为积极探寻一条中国特色反腐道路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化是政治意识文明的源头活水,而政治意识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是推动人类政治文化发展的精神动力。弘扬先进政治思想文化,建立全体人民共同的社会理想信念,共同的政治社会价值观和共同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当代主题。就当代中国政治意识文明建设而言,首先要解决儒家政治、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针对改革开放的新境遇和社会发展的新挑战.树立文化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15.
协商政治: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商政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新范式,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前提下,在保持其核心价值理念基础上,对政治协商制度进行完善、创新,以实现政治协商向协商政治转变,形成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的基础上,并以中国共产党为执政党的前提进行的。它一方面要保证社会主义的本质,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引起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关系的变革。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客观上源于政治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主观上则源于公民政治意识与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政治发展的路径是政治体制改革、公民政治道德的确立和政治参与的普遍化,其走向是政治文明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政治激进主义曾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皇权专制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奠定了现代化的政治基础。但革命后的政治激进主义恶性发展,忽视了民主与法治的制度建设,使中国政治发展遭受严重挫折。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任务是改革和完善人民民主性质的国家政权,渐进式道路是中国政治发展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思考,学术界有体制内和体制外发展道路两种思路。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发展实践来看,我国政治发展道路选择的是一条体制内和体制外“双管齐下”的道路,即体制内和体制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从我国政治发展的模式及道路入手 ,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系模式和政治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点 ,指出 :要建设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系模式和政治发展道路 ,必须反对和批判资产阶级国家的“三权分离”和多党轮流执政的政治体系模式 ,坚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国体和政体 ;政治发展对于促进政治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加强军政素质训练,培养全面发展的国防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防生的培养定位于造就"军政兼优、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军事人才"。随着国防生培养工作的不断深入,加强军政素质训练已成为实现国防生与军队"无缝对接"的关键,也是国防生培养系统化规范化的要求。军政训练需要结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结合普通高校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以促进国防生的全面发展。清华大学在国防生军政素质训练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