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汴梁是北宋最大的刻书中心之一,对雕版印刷的发展、普及、创新以及外传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汴粱作为刻书中心仅存于北宋一代,然而它的成就和光辉仍然可以使其立于宋代四大刻书中心之列.  相似文献   

2.
在宋代中央刻书机构中,汴梁国子监可谓是一枝独秀。汴梁国子监刻书,经史子集四部皆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后代刻书的典范。汴梁国子监刻书大多是在汴梁雕版并印刷的。汴梁国子监刻书为宋代的科举取士、刻书业的全面发展、印刷术及汉文化的外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汴梁国子监刻书在宋代乃至整个刻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北宋时期,汴梁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统治者大力提倡下,拥有雄厚技术人才基础前提下,其刻书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文章在对北宋汴梁刻书发展状况进行初步探讨基础上,对其刻书兴盛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4.
于兆军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3):143-146
汴梁是北宋的绘画中心,同时也是北宋的刻书中心,汴梁绘画和汴梁雕版印刷事业的兴盛共同促进汴梁版画的繁荣。在汴梁,版画的雕印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生活中,佛经版画的刊印也较前代有很大的提高,版画作为书籍插图被成功运用,木版年画也因此得以发明。无论在题材开拓上,还是在应用形式的创新上汴梁版画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汴梁是北宋的首都,堪称当时世界第一大都市.北宋柴宗庆曾赞美它:"曾观大海难为水,除去梁园总是村."[1]272北宋汴梁繁华富庶的景象,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随处可见.汴梁不仅是北宋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北宋一代最先兴起且影响最大的刻书中心.  相似文献   

6.
国子监刻书是从五代时期开始,宋代兴盛。作为中央政府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宋代开封国子监在官方刻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对北宋开封国子监刻书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北宋刻本传世甚稀,有关北宋时期的私人书坊刻书情况,目前所知资料非常有限。而有限的几 家见于记载的北宋私家刻书名号,就显得比较突出,北宋"建邑王氏世翰堂"就是经常被版本学与印刷史学 者提到的北宋刻书名号之一。本文依据前人研究成果,指出《天禄琳琅书目后编》所著录的北宋"建邑王氏 世翰堂"刻书名号为书估伪造,诸家著作中将它作为北宋私家书坊刻书实例,是不妥当的。本文通过此一引 用错误资料的典型事例,指出在利用旧有书目文献资料进行印刷史、版本学尤其是有关宋代刻书的研究过 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考虑多种复杂的情况,特别要对古书作伪情况保持警惕,对书目 文献中的相关材料仔细鉴别,去伪存真,才能使自己的研究建立在正确的资料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书院刻书与藏书自宋代开始,以下是本文对宋元书院刻书及藏书的初步探讨: 一宋元书院刻书宋代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雕板印刷术在宋代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刻书的三大系统已经形成,在民间也比较普及流行,可以说,印刷术的发展,是促进书院刻书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书院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学者讲学、生徒学习都离不开书籍。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许多书院在讲学之余刻过不少书,书院成为封建社会刻书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宋代四川刻书知见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是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发祥地之一.本文分析了宋代四川刻书的背景,论述了宋代四川刻书的基本情况,并开列四川宋代刻书知见书目110种.  相似文献   

10.
一是宋代对刻书事业管理的重视,着重从四个方面介绍与研究了宋代刻书禁例;二是历代宋版书的海内外流传、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以及宋版书的现存情况。  相似文献   

11.
李景文 《图书情报工作》2007,51(11):143-146
以宋代公使库刻书为研究对象,探讨作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使库的性质、经费来源,总结公使库从事刻书的动因以及所刻图书在地域、版式、内容、字体、成本等方面的鲜明特色,分析公使库刻书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公使库刻书活动对宋代雕版印刷业的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诗文评论及史学评论类著作出现较早,唐吴兢《西斋书目》始设"文史类",专收诗文评论、史书评论著作,为北宋官修目录所沿用.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从"文史类"内析出论史者,创设"史评类","史抄类"亦渐被析出.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首次提出"诗文评类","文史类"被取而代之.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目》兼取众目之长,同时增设"史抄类"史评类"诗文评类"三大类,突破了先前文史相杂的观念,进一步厘清了史评、史抄的界限.《四库全书总目》则对此类文献作了最后的界定和归类.  相似文献   

13.
余慕珍 《兰台世界》2020,(5):157-160
关于与北宋对立的契丹(辽),北宋士大夫言论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一种是正面或者说是中性的话语,一种是非正面的话语。在文化上,北宋士大夫认为契丹是蛮夷,持轻视不屑态度;而在现实上却迫于军事实力,不得不承认另一个国家的合法地位,体现了北宋士大夫的传统天下观与现实国家观的矛盾与冲突。同时,通过北宋士大夫关于契丹的两种看似矛盾的看法,可以看出北宋士大夫对于自我文化定位的摇摆心理。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繁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宋代图书市场相当活跃。本文从图书买卖形式、市场管理、竞争、流通渠道、书价五个方面探讨了宋代图书市场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蔡历丞 《兰台世界》2021,(3):151-155
北宋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市民生活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这体现在诸多名家大师的画作以及小说回忆录之中,尤其是北宋都城开封(史称东京),在当时简直就是经济繁荣以及歌舞升平的代名词。宋徽宗时期是北宋覆灭的前夕,其治下的东京城却在《清明上河图》与《东京梦华录》中体现得如诗如画,然而此时北宋的开封的常民生活是否有如画卷诗篇般惬意丰饶,后人却难以完全了解。  相似文献   

16.
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前,抄写是知识传播的主要方式。唐代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抄写经卷也达到了鼎盛,成为佛家传播佛教的一种重要手段。《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是玄奘生前历时3年所译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部佛经,存唐写本、宋刻本等诸多版本。黑龙江省图书馆馆藏该经的第三百六十三卷写本,从书写年代、风格、流转过程考证可知,此经卷是清末著名版本学家杨守敬从东瀛购回,又递经清末书法家邵松年及其子收藏的不可多得的唐写本珍品。  相似文献   

17.
廖铭德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1):140-148
历代史籍对梁元帝萧绎“江陵焚书”卷数的记载存在歧异,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史料,认为“江陵焚书”十四万卷为确切之数。以此伸展分析,《梁书》、《南史》、《隋书》及《志》不载和散见《金楼子》是因为在唐史馆臣在编修贞观诸史时未见《金楼子》一书。《金楼子》复出的时间约在唐中、晚时期(约八至九世纪),两宋时期已入秘府收藏。探讨“江陵焚书”的卷数,还有助于明晰当代历史文献学对这一图书厄难史实的歧异。
  相似文献   

18.
《隆平集》是记载北宋太祖至英宗史事的重要文献,文章以时代为序,对《隆平集》各版本进行考证,并梳理其版本源流,阐明各本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