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栋辉 《编辑之友》2011,(2):115-118
中国近代是一个动荡、转折的时代,其历史包括晚清(1840—1911)和民国(1912—1949)两个阶段。晚清时期是引进西方文化的阶段;民国以后,则是西方文化在中国植根与发展的阶段。晚清出版业的变革与列强对清政府的军事打击和文化侵略息息相关,其中伴随着诸种复杂的斗争与冲突,如国内外政治军事斗争,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斗争。正是在冲  相似文献   

2.
技术创新是出版业转型最活跃的因素和内生动力.晚清出版技术创新驱动机制是一个由利益驱动、技术溢出、协同演化机制构成的系统,在革新工作流程、改变产业形态、重塑经营模式三个层次上规约着晚清出版业转型升级的方式和路径.随着西方近代印刷、造纸、编辑、发行等技术、理念和规范的引进与广泛应用,晚清出版业的物质基础、组织形式、运营模式、产业性质都发生了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印刷术的发源地,曾有着深厚而又辉煌的雕印出版传统。晚清以降,随着西方近代印刷技术的引进,中国出版业开始走向近代化转型,逐渐形成新的出版业态和文化状貌,至民国而渐成大观,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民营出版机构和出版家群体,他们在文化组织、知识生产  相似文献   

4.
张雪峰 《图书与情报》2005,(2):71-73,78
晚清教科书出版活动前后分为教会教科书和国人自编教科书两个阶段。前者开启了教科书出版的近代化进程。后者使这—进程趋于完善。晚清新式教科书的出版。不仅推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也促使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民营出版业在短期内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5.
晚清官书局的出现在近代出版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在近代出版史中往往是易被忽略的一隅。邓文锋《晚清官书局述论稿》一书是目前唯一一部详细解读晚清官书局的专著,通过此书,我们可以透视晚清官书局发展的概貌,了解其在晚清文化典籍保存与传播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晚清以来,新闻出版业异军突起.浙江作为文化发达之地,在晚清和民国期间,先后创办报刊达100余种,这些报刊对当时浙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将浙江近现代报刊的历史发展分三个阶段作一回顾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手工作坊式的出版方式,使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文不苟作"的著述出版观念和书籍中心的文化秩序结构.晚清报人通过"报"附于"史"、"报"高于"史"和"报"异于"史"的逻辑进路,颠覆了书籍中心的文化秩序结构和"文不苟作"的著述观念,论证了报刊的新闻性,标志着近代新闻意识的觉醒.晚清著述出版观念转型和新闻意识的形成,既意味着读报时代和大众社会的来临,也意味着文化权力由超越性士人向职业化报人转移.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文化自觉的演变中,张元济、高梦旦、邹韬奋、郑振铎、叶圣陶等出版人作为"少数人"的代表,形成了知识分子的群体自觉,完成了从传统士大夫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这一转型既以近代出版业为平台,也与出版的现代化同步。在转型中分化出来的两大主流——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成为中国出版业的中流砥柱,也成为近代文化自觉中从"少数人"走向"多数人"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正晚清以来的西学东渐之风,开启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近代化转型之路。在这一重大社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版业自身除了应势而变外,更被国人视之为文化思想传播的利器,影响及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正如陈万雄在《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序言中所说的那样:"自近代印刷图书的出现,以至20世纪,图书杂志一直是社会文化传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媒体。19、20世纪勃兴的中国  相似文献   

10.
晚清时期,来华传教士等外国人和中国知识界人士,成为翻译出版西方法学书籍的主要力量.这一时期,汉译法学出版领域整体呈现书籍数量多且主题丰富、出版时间与地域分布不均衡、出版机构类型众多、出版活动与时局走向紧密相连、出版质量参差不齐等特点;汉译法学书籍大量出版,助推了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明历经无数次的战乱、政权更替而维系不坠,出版业的贡献居功至伟。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古典文化正是依靠历代卷帙浩繁、浩如烟海的各类图书而得以维持至今。然而,成都作为我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之一,其出版业不仅在古代辉煌一时,在近代尤其是晚清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晚清成都的出版业作一梳理,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尹航  蒋多 《中国出版》2023,(4):66-69
辛亥革命时期正值中国传统出版业向近代出版业过渡的重要阶段,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汇流与融合中,报刊以其不可取代的大众媒介作用和传播特性,扮演着记录者、参与者乃至建构者的角色。报刊传播的革命触媒效应得益于两种力量的推波助澜。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纷纷利用报刊这一宣传工具夯实其舆论阵地,另一方面上海作为出版中心所形成的大众读报时代景观提供了重要的公共话语空间与媒介互动场域。近代报刊的萌芽、成长与繁荣,是在与革命互为因果、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实现的,技术革新推动报刊商品化、制度转型引领报馆企业化、供需调节导向报业市场化三个层面的共同作用,促使报刊成为近代出版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明历经无数次的战乱、政权更替而维系不坠,出版业的贡献居功至伟.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古典文化正是依靠历代卷帙浩繁、浩如烟海的各类图书而得以维持至今.然而,成都作为我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之一,其出版业不仅在古代辉煌一时,在近代尤其是晚清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晚清成都的出版业作一梳理,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张艳 《图书与情报》2004,(4):24-26,48
晚清咸同时期,兵燹连年,传统藏书业遭到空前破坏,官私藏书被毁烧散佚。为了恢复封建文化秩序,重振士气人心。清统治者出台了新的图书出版政策,积极支持地方封疆大吏创办官书局,出版经史典籍。此为晚清文化一件大事,也是传统出版业的最后一抹亮色。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出版”一词的出现及其内涵、外延基础上,探讨影响晚清出版业现代化所必须的政治民主和工业技术现代化因素.晚清政局动荡、变革迭起,以及西学东渐对信息需求的不断膨胀,催生了现代意义的出版业,但由于各方面的制约,晚清出版业的现代化进程复杂而迟缓.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4月24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指导意见以贯彻落实文化与科技融合为主旨,提出了新闻出版业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应该说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信息化时代永恒的话题,新闻出版业这次系统具体地提出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标准化工作、提升数字化转型升级技术装备水平、加强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新模式,一方面是传统出版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数字化浪潮不可阻挡,数字化转型升级困难重重;另一方面是数字出版市场已经具备,数字出版技术也相对成熟,但市场与技术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出版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出版业如何在数字化时代赶上潮流,改革自身流程,成功实现自身的转型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数字化背景下,传统文化艺术出版需要实现从出版管理、出版技术、出版内容、出版人才到出版销售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出版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在创意时代的必然发展,具有高审美文化价值、多创意、高科技含量、强越界融合等突出特征。按照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出版业的未来发展之道有四:满足多样性审美文化消费,提高出版业的审美文化附加值;重视创意出版,提高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最新的传播技术革命为契机,促成出版业转型与提升;应对产业越界融合的挑战,实现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字时代中,新闻出版业不断转型,以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要求,形成自身特色,体育新闻出版业同样如此。本文探索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分析数字时代体育新闻传播业,探索体育新闻出版转型的方向和举措。旨在为数字时代中体育新闻出版业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数字时代、碎片时代的来临,出版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出版内容的呈现方式、传播方式、消费特征、阅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变化既是出版技术、传媒技术进步所致,同时又在不断催生新技术的发展。无论出版业如何转型变化,出版总离不开内容,出版产品的内容所承载的文化与经济两个方面的基本功能与特征没变,不同的阅读方式下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之间的桥梁是许许多多的碎片内容所铺就的。碎片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