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登 《出版参考》2016,(6):26-28
面对数字化与信息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了共识.一方面是国家高度重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和推动数字出版发展和传统出版业转型的政策文件.“十一五”时期,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又颁布了《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和推动数字出版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半月要闻     
《出版参考》2014,(15):4
正总局、财政部共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用3年时间,支持一批新闻出版企业、实施一批转型升级项目,带动和加快新闻出版业整体转型升级。《意见》一出台便引起行业热议。  相似文献   

3.
要闻     
《中国传媒科技》2012,(17):8-11
<正>政策之窗柳斌杰:中国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在2012年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上发表《中国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演讲。柳斌杰表示,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出版业的数字化之路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整合出版资源,加快培育数字出版核心产品;二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加快培育现代数字出版企业;三是加快重大工程建设和技术研发;四是加快数字出版政策扶持引导;五是加强国际出版业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出版业的影响入手,结合国家对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和教育信息化的工作要求,详细介绍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在教育出版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实践,并对中国出版业的转型升级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要闻     
政策之窗柳斌杰:中国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在2012年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上发表《中国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演讲。柳斌杰表示,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出版业的数字化之路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整合出版资源,加快培育数字出版核心产品;二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加快培育现代数字出版企业;三是加快重大工程建设和技术研发;四是加快数字出版政策扶持引导;五是加强国际出版业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6.
推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实现强国目标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条件,是应对国际挑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着发展模式不清晰、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发展速度迟缓、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完善、产业标准亟待统一、数字版权保护还不到位等问题。因此,要通过大力推动传统出版业升级转型,加快数字内容资源的深度整合,加强技术公司与出版机构的深度合作,加快数字出版重大工程建设,加快新闻出版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全力开创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努力实现中国新闻出版业的大跨越。  相似文献   

7.
以出版业数字化战略视角,分析出版业数字化战略的两个方面,即出版产业数字化战略与出版事业数字化建设、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与作为独立业态的数字出版;探讨"三个关系",即出版业数字化战略与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数字出版的关系,得出出版业数字化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的基本判断."十四五"期间,数字出版的意识形态属性将更加凸显,数字出版将体现出产业体系智能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特质,数字出版的市场调节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将更加健全.  相似文献   

8.
出版深度融合是出版业适应数字内容市场供需态势作出的重大战略转向,也是媒体融合与出版融合相关政策推动下实现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文章从出版媒介角度考察出版深度融合内涵,指出其是初步融合、再分化、共存等阶段渐次展开又并行发展的复杂过程,将重构包含出版业在内的媒介与内容产业新格局和新生态,推动出版业成功跃迁至数字出版新阶段。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面向数字出版的深度融合本质上是一个再媒介化过程,出版业可通过迁移、改进、重塑、吸收等多种再媒介化策略推进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
《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新闻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短短几年,数字出版在各个领域表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新闻出版强国目标的战略方向。由此可见,发展数字出版,不仅是政策导向,更是产业发展需要。无论是传统出版单位还是民营书业,都正在为未来的数字出版谋篇布局,为书写属于自己的  相似文献   

10.
根据《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和《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的统一部署和战略规划,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指导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结合自身业务实际和面向海内外两个市场的经营特点,确定了“创新理念、转变角色、战略先行、整体布局、坚持特色、层次分明”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路径.  相似文献   

11.
张健 《出版参考》2014,(30):19-20
正根据《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和《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的统一部署和战略规划,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指导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结合自身业务实际和面向海内外两个市场的经营特点,确定了"创新理念、转变角色、战略先行、整体布局、坚持特色、层次分明"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路径。  相似文献   

12.
群体智能理念指导下的出版流程再造,其最终目标是使出版企业拥有一套先进、完善的数字化、融合化、智能化的生产管理流程.可以说,智能化的出版流程,能够将智能选题策划、智能审校纠错、智能排版印制和智能营销推荐有机融合,以更加数字化、融合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来推动新闻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新闻出版业的提质增效,它将是出版企业出版流程发展的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13.
2013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孙寿山副局长在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现场会的讲话指出,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是总局数字出版的核心任务之一,新设立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数字出版工作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将全面推进新闻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2014年3月,孙寿山副局长在全国数字出版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数字出版已经具备成为新闻出版核心产业的现实基础,要把数字出版打造成新闻出版业的生力军、排头兵。  相似文献   

14.
书业作为传统媒介帝国最后一个堡垒,在电纸书出现之后,终于开始了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之路。数字出版凭借其自身的属性和优势,代表了未来出版业的发展方向。电纸书的热销不但加快了传统出版的数字化风潮,更推动了新闻出版业走向数字化。  相似文献   

15.
正本刊讯"发展以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传播渠道网络化为主要特征,以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为主要代表的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和升级",是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一项重  相似文献   

16.
汤天甜  李惠 《出版广角》2016,(23):14-17
在移动互联网构建的新型媒介环境下,出版业的数字化、移动化发展趋势和方向是不可逆的.随着数字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移动出版作为数字出版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未来出版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着眼于出版业向数字移动化的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阶段,以移动终端电子图书市场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对移动出版业的变革和困境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年底我国《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正式出台.《规划》将"积极推动现代内容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作为我国新闻出版八大发展战略重点之一.传统出版业亟待进行产业升级,以便在跨媒体出版的时代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增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内容为王”应对数字出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数字出版正在迎来发展良机。由于电子纸兼具纸张的阅读体验和电子显示的高速、轻便、快捷,基于传统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统阅读将面临着千年未有的新变局。而《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也提出了推动新闻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19.
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数字出版正在迎来发展良机。由于电子纸兼具纸张的阅读体验和电子显示的高速、轻便、快捷,基于传统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统阅读将面临着千年未有的新变局。而《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也提出了推动新闻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20.
《新疆新闻出版》2014,(3):23-24
面对数字化与信息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传统新闻出版业只有主动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才能实现跨越与发展。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是进一步巩固新闻出版业作为文化主阵地主力军地位的客观需要,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积累,目前新闻出版业已经具备了实现整体转型升级的思想基础、技术基础、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但还存在资源聚集度不高、行业信息数据体系不健全、技术装备配置水平较低、对新技术与新标准的应用不充分、市场模式不清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