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这个题目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写关于自己著译的书评文字;二是作者也需要读别人对他著译的书评文字。而作者与书评关系的问题,可以从创作与鉴赏、评论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创作的发展需要正确评论的指导,而创作本身又在推动着评论的发展。因此,研究一下作者与书评的问题,对于提高和发展书评都是有意义的。任何一位作者写了一本书,出版以后,这本书就在读者中间传  相似文献   

2.
书评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书评是最广泛、最常见、最活跃的一种文化评论形式。书评这种创作成果是以图书存在为前提的,但它的作用可以推动图书的发展。 (二) 研究图书是书评写作的基础,而阅读又是研究的第一步。迈不出第一步,就是失去基础,这样写作的书评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 书评的灵魂是见解,有了见解也要有文采。有文采也就有可读性。但是文采不足未必不是书评。  相似文献   

3.
图书评论,象文学评论等一切批评工作一样,也是一种评论工作,只不过它是以图书为出发点,围绕图书进行的一种科学认识活动,是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一种手段和形式。早在30年代,叶圣陶写过一段关于书评的精辟的话:“书评是写给作者看的,假如没有摸着作者心情活动的路径,任你说得天花乱坠,与作者和作者的全书不相干。同时书评是写给读者看的,读者读的是这一本书,你就不能不啃住这一本。”(《叶圣陶论创作》第82页)这样,书评写作就有了对象和目的。那么,书评写作的态度又是怎样呢?还是继续引述叶老的意见:“我不欢喜听一味的赞  相似文献   

4.
态度、质量和权威有两种不同的议论:一种意见认为写书评太难了。首先要认真阅读原书,至少两遍;并且经过消化领会,然后才能写出自己的判断和见解来。另一种意见认为,写书评是对图书的议论,有书可据,毕竟不同于创作论文,又有什么困难可言呢。这是截然相反的两种见解,或许将会长期存在下去。两种不同的见解,或者竟是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书评写作态度。  相似文献   

5.
书评与书业发展息息相关。考察民国出版史,可以发现当时活跃着一批进步的书评工作者,创办了许多书评媒体,发表了大量书评文章,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书评家以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及特有的艺术秉赋投入到书评创作  相似文献   

6.
作为书评写作的方法与范畴,图书评论的接受心理实际上是“文化——心理”的扇形展开,即书评写作的理论思维跨度。这种跨度,就是以宏观的文化背景到微观的心理过程。这意味着一种整体论的方法,也是认识论的根据。为了避免书评文章的浅尝辄止,只有把审美判断的“焦距”对准,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所评作品的意蕴与价值。所以,真正对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作出判断,有必要将审美眼光扩展到接受心理的范畴。书评写作,是一种接受的认识活动,说到底是一种认知心理活动,它必须具备知觉、理解、想象、情感、动机、兴趣等心理要素,才能实现评论者对所评作品的  相似文献   

7.
书评是对图书的评论,没有图书就没有书评。图书是书评工作的基础,也是开展书评工作的前提。选择什么样的图书来评。这是写书评的第一道工序。图书浩如烟海,收藏在图书馆的图书且不说,光是每年全世界出  相似文献   

8.
论综合书评     
一什么是书评?在一般的认识中,都视之为对某一本书的评论。这种认识不能说没有根据,因为我们通常所见到的书评,的的确确差不多都是评论某一本书的,只是偶尔有时连带评两本书或最多三本书。所以,认为书评就是对某一本书的评论,从常识来说,有一定道理。然而,从科学地认识书评来说,这种认识又是不完整的,并不能概括书评的全部内容。至少还有另一种不是对某一本书,也不是对某两本书、三本书而是对某些书——或者说书籍群体进行评论的书评。如果那种对某一本书评论的书评我们可以称之为专书书评的话,那么,这种书评我们就可以称之为综合书评。这种综合书评,在西方是比较多见的,特别是对自然科学书籍的书评。他们称之为State of the Art Survey。这个名词中的  相似文献   

9.
学术书评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题目所说,本文只是“学术书评”的“管窥”,而“管窥”也不过是对“学术书评”“家族”中片羽只鳞的反思,谈不上系统,更不能完备。这并非客套,也非谦虚,是作为书评的外行客串而已。就“学术书评”这一名称是否恰当而言,就踌躇不定。因为以前没有这个名称。书评行家杨玉圣先生出过两本书,一本是《学术批评丛稿》,  相似文献   

10.
20多年来,多少写过一些书评或准书评的文章。以我愚见,书评至少可以有两类四种。一类是直接书评。一类是间接书评。直接书评是就书论书,一种是学术性的,一种是宣传性的或广告性的;间接书评是就书论己,所评之书只是背景、由头、切人点,目的是表述自己的观点,一种是论证自己的观点,一种是反驳他人的观点。写哪类的书评,大概取决于所评之书的内容与质量.评论者的偏好与境况。以本人而言,对质量有异议的,多是直接书评;对质量无异议的,  相似文献   

11.
有人认为漫画的创作很简单,这实在是对漫画创作认识上的一种误解。之所以存在这种认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是他们并没有把漫画作为一种艺术来看待。一件优秀的漫画作品是通过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形象和形式来体现的,这和其他艺术的要求并无不同。漫画,既然是一种艺术,自然就应以艺术的标准来要求,即要讲求艺术  相似文献   

12.
《书评学概论》序许力以书评是推动学术研究的武器,是活跃文学艺术与提高鉴赏水平的手段,同时也是启发、引导广大读者阅读与监督书刊出版工作的工具。理论思想与艺术,在历史上存在着不同观点,而不同的观点就有不同的评论。因而对文章、书刊的评论,历来都是有的。有了...  相似文献   

13.
王美杰 《兰台世界》2016,(13):92-94
微书评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推广方式在高校图书馆迅速普及,而高校图书馆也应该依托在全民阅读推广中的各种优势,为读者提供导引服务,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并通过组建微书评创作团队、加强与其他馆的合作交流、建立微书评数据库、创建图书馆微书评交流群、策划丰富多彩的微书评活动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提升全民阅读鉴赏能力,切实为全民阅读推广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4.
俄语书评一词源于拉丁语之reconsio,意为辨认、推敲。书评是对艺术(文学,戏剧、音乐等)、科学或其他任何种类作品的分析与评价;是报刊政论和文学批评的一种体裁。  相似文献   

15.
正要做一个真正现代意义的学者,特别是要学会写书评,写真正意义上的书评。我喜欢读书评,也喜欢写书评。本着以文会友的原则,我写了这么多年的书评,批评了不少著作,我没有得罪什么人,而换来的是更亲切的友情。这样的一种做法,其实也是中国学术古已有之的传统,如乾嘉学派的重要学者  相似文献   

16.
漫话书评     
书评这门学问,既古老又年轻。说它古老,它有悠久历史,远在公元前400年,孔子在《论语》中就多次评论《诗经》;说它年青,它至今未形成理论体系,就连“书评”本身的概念也没定论。何谓书评? 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把“书评”作为动名词,其词意作宾提动前理解,即评书,指对图书进行评论的工作过程,一是把“书评”作为名词,指对图书评论的成果,即一种或一批对图书评论的文章。不过,一般理解,总是不圆满、全面的。把书评的对象仅仅理解为图书欠准确。  相似文献   

17.
两界的纽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指出:“在全国要办好几种以不同读者为对象的图书评论杂志,其他报刊也要重视这项工作。”这是党对出版界的要求,是一项英明的决策;同时,这是出版界和读书界两界共同的愿望和需要。我们的各行各业都有专家。就评论界而言,就有文学批评家、剧评家、影评家……可是,我们听说过书评家没有?要有我们的书评家,就得先有专门的书评杂志。任何专业队伍都是在干中诞生、成长和成熟的。若《决定》的这一任务得以  相似文献   

18.
书评文体是一种比较灵活的体裁,包括议论体、叙述体、褒贬体、书信体、对话体等。从以往书评创作的实践中,可以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以下分别举例作一些说明。 (一) 根据图书的内容而作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论述的书评,是一种议论体的书评。采用议论文的形式,往往围绕被评图书的内容或主旨展开论述。这种书评大多是对学术性论著的评论。老一辈编辑出版家赵家璧同志的《编辑忆旧》一书,是他在30年代从事进步编辑出版工作的同忆录,它以良友图书公司为半径扩展成一个面,描绘出当时进步出版事业的概貌。著名编辑家罗竹风同志曾经为这本书写过一篇书评,题为《读〈编辑忆旧〉》(《杂家与编辑》),称它是一部“书的报告文学”,“是一部有血有肉的特殊创作”。罗老是站在文化出版史的高度去评论这本书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图书出版事业的日益繁荣,越来越多的报纸争先恐后地纷纷开办书评专版或书评专栏,真可以称得上是“你方唱罢我登台”般热闹纷繁。透过这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我们会理智地发现:某些报纸的书评已在不知不觉间走入了误区。 报纸书评的误区,说到底是一种人为误区。也就是说,报纸书评版编辑选择什么样的书评,就会使书评作者写出什么样的书评。否则,书评就难以在报纸上刊载,进而也就失去了书评的宣传功效。由  相似文献   

20.
评介一本书,不论是哲学、经济、历史等学术著作,还是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总需要书评作者简要明白地把原书的内容向读者作一介绍,使读者了解原书的梗概。萧乾在《创作与书评》一文中曾经说过:“没有读者期望由书评窥到原书的全豹。但一篇未把原书轮廓描入的书评则象在水中间建房子,既无基础,又不能为人所捉摸。因此,一个清楚的内容展示是必需的。”有时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原书作者的观点,有时是为了论证和说明问题,书评往往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