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章论述了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历程,即从心理取向到社会取向,再到多元化取向的转变。心理取向注重个体的心理认知因素,以个体的信息行为和信息需求为核心,强调个体的信息搜寻行为;社会取向将对个体的信息行为研究拓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多元化取向从认知、社会、组织和情境的复合视角看待信息行为,三种研究取向对人类的信息行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技用户信息搜寻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机制解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甘利人  李恒 《情报学报》2006,25(4):441-450
运用认知心理学研究科技用户信息搜索过程,有利于我们从用户内在因素层面探索其特点、规律。本文在科技用户信息搜索行为模型构建以及认知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理论阐述基础上,运用认知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理论对科技用户信息搜寻行为机理进行了尝试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揭示任务执行者特征对网络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为网络环境下个性化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过程]共邀请101名对象参加实验研究,并通过调查问卷获得任务执行者特征数据,通过客户端日志获得网络信息搜寻行为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结论]任务执行者的认知需求对所有SERPs停留总时间、页面停留总时间有重要影响;已有知识对所有SERPs总数量、唯一页面第一次停留平均时间有重要影响;文化程度对页面停留平均时间有重要影响;性别和认知风格对信息搜寻行为变量不具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梳理老年人信息搜寻行为的研究进展,有助于厘清老年人在线信息搜寻行为的特征及影响机制,可为老年人网络平台设计、信息资源组织和智能设备研发提供可靠的认识论依据,为顺利推进“智慧医养”建设提供启示。[研究设计/方法]回顾国内外老年人信息搜寻行为研究文献,归纳、分析其主要的研究内容、理论、方法、情境等。[结论/发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人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老年人信息搜寻过程和老年人信息搜寻结果三个方面。当前研究存在跨文化研究和基于纵向数据的研究较少等核心问题;跨文化的老年人信息搜寻行为、将游戏化思想引入老年人信息搜寻过程、进行大样本的自然搜索实验研究等是未来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几个方向。[创新/价值]详细梳理了老年人在线信息搜寻行为研究进展,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可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考察学术搜索引擎环境下适应性学术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旨在为优化学术信息搜寻效率和效果提供新思路。首先,从认知转变和学术自我效能视角出发构建研究模型。其次,通过在线问卷搜集有效数据295份。最后,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对假设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发现,除信息-任务不匹配外,学术自我效能、社会影响、新任务等潜在变量均对适应性学术信息搜寻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图2。表5。参考文献28。  相似文献   

6.
情报学认知学派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报学认知学派产生自对主流实验室情报学研究的反思,关注人对信息的利用与吸收,强调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认知风格等主观因素在信息的感知、接收及创造活动中的作用.认知学派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研究用户的个体认知特征为主,对认知活动的社会性认识不足;第二阶段开始重视社会或特定领域背景下用户认知特征的研究,提出社会认知观、领域分析、集成式认知信息检索观等新理论.尤其是集成式认知观及相应研究模型,涵盖技术、人类行为及其互动等不同方面,是对面向技术的信息检索与面向用户的信息查寻所作的首次合成研究,亦是当前情报学认知学派有代表性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7.
阐述人类信息行为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用户认知、用户信息行为及其与系统交互的研究现状.首先从情报检索的两大研究范式出发,分析情报检索认知范式的特点,进而介绍认知情报检索的研究,认为这一领域对丰富情报学的基础理论和深入认识用户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其次,介绍国外用户信息行为研究取得的进展,包括美国学者等建立的一系列行为模型所包含的要素,即目标与任务、情境、情感和可信度等.最后讨论相关性和情报检索评价中的非效率效果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探讨健康风险认知与信息交互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精准把握健康风险认知情境下的信息需求及信息提供方式,进而提升公众风险认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对已有风险信息寻求及信息交互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从理论上探索健康风险认知情境下信息交互行为的相关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构建健康风险认知与信息交互行为关联模型,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变量。[结果/结论]用户健康风险信息交互行为受用户个体特征、健康风险认知、情感、信息充分性、知觉信息收集能力以及信息特征等因素的影响。由这些相关因素建构的健康风险认知与信息交互行为关联模型,从表层、认知层和情境层揭示出用户和信息系统之间的动态交互和迭代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 结合目前人口老龄化日渐严重的社会背景,探究我国老年用户在线健康信息搜寻的行为机理,丰富当前老年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理论研究成果,引导老年用户有效搜寻健康信息,优化健康信息服务部门工作。[方法/过程] 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收集24位老年用户的在线健康信息搜寻经历,运用扎根理论提炼出老年用户在线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内外5个影响因素,构建老年用户在线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结果/结论] 最终得到网络环境因素、个体特征因素、社会支持因素、移动终端客观因素和个体认知因素是影响老年用户在线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关键因素,深入阐释各因素与搜寻行为间的作用机理。并根据理论模型,对政府、医疗机构、APP类软件等健康信息提供方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女性居民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持个体家庭日常生活的重要群体,信息搜寻则是带动农村女性居民与农村社会情境互动的重要前提。在本文中,笔者将以甘肃省天祝县、安徽省东至县及天津市静海县的农村地区共九个村庄为样本,通过田野研究和扎根理论的方法,深入考察农村女性居民信息需求及其对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发掘二者之间存在的三个中间变量(认知水平、家庭和社会角色以及生活环境)对信息需求与信息搜寻方式的影响,构建了农村女性居民的信息搜寻行为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1.
认知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能力,即信息处理的过程和能力。认知负荷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是一种资源消耗,个体在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时需要进行认知加工从而消耗认知资源,影响认知负荷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体的先前经验、学习材料内部的本质特征、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认知负荷理论已在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商业经济、图书情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以提出认知负荷理论的论文为种子论文,借助SSCI/SCI数据库,对引用了该论文的所有文献进行关键词词频统计,从施引文献视角展现认知负荷理论应用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然后,利用文献研究法,结合施引文献的内容抽取了四个主题:认知负荷的影响因素和表现形态、认知负荷对学习的影响、认知负荷对信息系统用户行为的影响、认知负荷对协同行为的影响,再针对这四个主题对认知负荷理论应用研究的发展动态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2.
刘佳  沈旺  李贺 《图书情报工作》2012,56(24):133-136
通过对信息检索认知理论的研究,构建信息检索认知模型。依据信息检索认知模型及认知负荷理论,构建信息检索认知过程中认知负荷结构模型,并提出认知负荷评价的基本框架。通过实证研究,对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认知过程中的认知负荷进行评价并指出其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3.
对认知信息检索的德尔文的意义构建理论、贝尔金的ASK理论、威尔逊的信息行为模型、萨拉萨维克的认知相关性层次模型、英格沃森的认知观和基于整合认知理论的信息检索模型等理论及模型分别进行评述,得出结论:基于整合认知理论信息检索具有较好发展前景,认知信息检索需要与系统导向和用户导向的信息检索不断融合,形成统一的认知信息检索系统。  相似文献   

14.
指出国外学者对情报分析中的个体认知偏差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历经30余年的发展,该项研究已经成为情报分析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现有研究可划分为主体视角、客体视角、工具视角和组织视角。针对每个研究视角进行述评,在此基础上总结国外情报分析中个体认知偏差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相似文献   

15.
信息偶遇研究元人种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佩  黄春燕 《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4):115-120
采用元人种志方法对12项信息偶遇原始研究进行综合集成,回答信息偶遇的发生要素、发生流程、效果、情境对信息偶遇的影响4个问题。提出信息偶遇的全景模型,认为信息偶遇是行动者与信息、情境良性互动从而产生积极行动后果和积极情绪体验的一种信息行为方式,受到个体认知风格、认知任务、信息组织、物理和社会情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将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置于认知心理学研究视角中,揭示学科馆员产生认知偏差的诱因。进而,阐释用户需求分析阶段、信息资源采集选择阶段、知识信息分析创新阶段以及服务反馈阶段中常见的认知偏差表现及影响。最后,从激励支持策略、认知改进策略、技术支持策略三面提出克服认知偏差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认知元"的三维结构理论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温有奎  徐国华 《情报学报》2004,23(2):242-246
本文首次提出“认知元”结构 ,并指出它是由信息、知识、文明构成的三维结构。这是对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的补充。“认知元”结构对实现知识组织、知识检索、知识自由集成 (或重组 )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忠义  谭旭  黄京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3):117-124
[目的/意义] 挖掘数字图书馆用户的认知结构,识别其真实知识需求,以期为数字图书馆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知识服务提供依据。[方法/过程] 借鉴认知心理学中的激活扩散理论深层次剖析用户的认知过程,根据用户在数字图书馆上的浏览、检索等认知实践行为研究用户认知,并挖掘出用户的认知结构。[结果/结论] 实验表明,基于激活扩散理论的认知结构挖掘方法识别的用户认知结构中主题概念的准确率和主题概念的排序一致性都达到较高水平,说明本文提出的认知结构挖掘方法对识别用户的认知结构具有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末,情报学的研究重点逐步转向社会环境中的用户情报需求和学科情报系统的功能,社会认知理论引入情报学认知观。情报学社会认知观强调情报认知的社会情境性、领域性、文化性,其研究呈现内隐社会认知和整合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