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鹖冠子》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鹖冠子》一书,《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一篇。颜师古注日:“(鹖冠子)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今本凡三卷,十九篇,有宋陆佃注。但后人多疑伪撰,长期以来很少有人研究。为此,本文试图对这部书进行一些探讨。 一、《鹖冠子》的真伪及时代 关于《鹖冠子》是否伪书的怀疑开始于唐代。《文献通考·经籍考》曰:“唐世尝辨此书后出,非古所谓《鹖冠子》者”。柳  相似文献   

2.
韩愈以儒学思想修身治国,除了在治国政要上辟佛抑老外,并不一概排斥其他学派思想,对百氏杂家有可取者,不但予以肯定,且兼收并蓄。他的《读(鹖冠子)》一文,较全面评说了《鹖冠子》一书的思想。从黄老道家鹖冠子,《博选》之“四稽“五至”及《学问》之“九道”“礼乐仁义忠信”等方面出发,解读韩愈论鹖冠子及其学说,探讨退之肯定鹖冠子的原因及他对别派学说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在先秦诸子中,《鹖冠子》一书的命运可谓最为乖舛。自从被柳宗元斥为伪作以后,这部书就很少受到关注,直到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的发现,《鹖冠子》才得到公正的评价。但是,这部书在先秦诸子中的归属仍颇有争议。从目录著作和《老子》、《黄帝四经》、《鹖冠子》中“道”的一脉相承的联系两方面,可以看出其属于道家。  相似文献   

4.
1973年长沙马王堆帛书的出土给《鹖冠子》的命运带来了转机,随之而来的是国内外研究《鹖冠子》热潮的出现.综观这些研究成果,国内的研究成果仍以考证、辩伪者居多,对《鹖冠子》思想的关注与研究明显不足;国外的研究成果中,亦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这种特征.戴卡琳注意到了《鹖冠子》对语言力量的重视,但是她却回避了哲学的角度.因此,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来发掘《鹖冠子》的哲思,这是一项亟待加强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论《冠子》的“道法”思想——兼论道法、黄老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鹖冠子》是汉以前的一部古书。“道法”思想是该书的主要思想。“道法非申韩”,也与黄老新道家有区别。  相似文献   

6.
《鹖冠子》的黄老政治学说,实是一个“法”、“术”、“势”、“时”兼容并蓄的理论体系。它推崇法治,认为应当集权中央,这表明了其时代的进步性;它讲究道术,发展了道家“君人南面”和“治官理民”之术;它强调“时”的思想,使其黄老学说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推崇“势”,但更多的融入了为政与民的思想,而非法家提倡的“刻薄寡恩、冷酷威严”之势。可以说:《鹖冠子》一书的出现标志着战国以来黄老政治理论的成熟。  相似文献   

7.
先秦典籍《鹖冠子·近迭第七》中有“兵者,百岁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的论述,鹖冠子提出这一思想的核心是,虽然用兵打仗应当慎重,但国防建设一天也不能荒废,备战思想一天也不可以忘记。否则,一旦有战事发生,就会措手不及,陷于被动。俗话  相似文献   

8.
《吕氏春秋》气学思想包含“精行四时”的“圜道说”,“本生”“适欲”“达郁”的精气涵养理论,以及“与元同气”、执一无为的政治主张三个方面,是对先秦道家气学思想的总结和发展。《吕氏春秋》同时把阴阳家关于四时之气的思想纳入黄老道家的“精气说”范畴,在继承《黄帝四经》《管子》四篇、《鹖冠子》等黄老道家养气以施无为之治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保证君主政令畅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水经注》所记水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水经》三卷,旧题汉桑钦撰,据清儒考订,乃三国时人之作,作者不可考。北魏郦道元嫌《水经》的记述过于简略,“虽粗具津绪,又阙旁通”(郦道元《水经注》原序),乃为之作注,“因水以记地,即地以存古”(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序》),撰成《水经注》四十卷,成为一部近三十万字的综合性的地理学巨著。《水经》,顾名思义,它乃是一部以水道为纲的地理著作。因此,搞清楚《水经》记写了多少条水,郦道元补写了多少条水,《水经注》又共记写了多少条水,当是每一个《水经注》的读者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苏门山水天下殊,中有一人清且癯。庞眉扶杖白髭须,鹖冠野服读诗书。”(清吴伟业《苏门高士图赠孙征士钟元》。见《辉县志》)此诗所咏之人,便是被称为“有功名教”、“一堂正气”的清初中州鸿儒、名师孙奇逢先生。孙奇逢(1584—1675),字启泰,号钟元,原籍明直隶容城(今属河北),晚年移居河南辉县苏门百泉之夏峰,故学者皆称其为夏峰先生。在更需尊师重教的今天,重温孙奇逢的一生,也许不无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余嘉锡先生和张舜徽先生对《论语》、《史记》的命名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余老认为《论语》在编纂成书之时就已命名,而张老则认为《论语》之名乃汉师补题。《史记》之原名《太史公书》,张老认为是东方朔所题,而余老则认为是司马迁自名。对二老的观点作了分析比较后,认为《论语》一书应是曾参的弟子编纂而成,成书时就已命名;《太史公书》是作者自名,“太史”乃官名,“公”是对其父的尊称。  相似文献   

12.
《鹖冠子》是黄老道家的重要典籍,它在继承战国黄老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极具特色的"道"、"天"、"气"的宇宙观。以"阴阳"、"元气"、"天地"等物质性范畴对"道"作了拓展,将原始道家的生天生地之道发展为天地之道,并且纳气入道,强化了道的现实性品格。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推动了先秦天道观的发展,光大了从老子开其端的自然主义传统,而且进一步涤荡了传统天命神学的迷信成分,因而使其带有鲜明的理性光彩。  相似文献   

13.
以圣贤、道法为核心的《鹖冠子》的社会政治论,经历了《近迭第七》作为早期篇章,蕴含着道法的萌芽;《王钅夫第九》的"成鸠之制",延伸了道法的领域,上至日月列星,中兼人情,建立起一个以"天曲日术"为主的现实政治制度;到最后《度万第八》中"五正"开始带有浓厚的"气"论色彩,理想统治者被称为"气皇",包含神化、官治、教治、因治、事治五个层次,使理想与现实之间更加具有张力的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而这种变化,又是当时社会环境急剧改变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14.
先秦黄老之学渊源与发展研究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天道观、政治理念、君臣观念等方面。其军事观念主要见于《鹖冠子》《文子》《黄帝四经》和《淮南子·兵略训》等尚未获得应有关注的先秦黄老之学文献中,主要表现在:从出兵原则、战争性质和战争守则等方面对战争的认识;从以退为进、以谋略制敌出发,强调以柔取胜,构成了系统的以柔弱胜刚强为特色的用兵之道;在政治与军事关系认识方面,主张"兵之胜败皆在于政",较为客观全面并充满辩证色彩。  相似文献   

15.
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属于雉科(Phasianidae),别名角鸡、褐鸡,古代人称鹖(音he;曷),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的一类保护动物。褐马鸡跷勇、善斗,有一种“外死不屈”的战斗精神,因此,人们又把它视为勇敢、顽强的象征。古代从汉武帝时起(公元前156—87年)就有武将戴鹖冠之制(也有人说,鹖冠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以识其勇。一直到了清代,才不用鹖冠而改用兰翎和花翎的制度,但依旧沿用鹖羽。历代帝王就是利用它的尾羽来激发武将的斗志。  相似文献   

16.
《关雎》“寤寐思服”之下,《传》云:“服思之也。”四字当连读,共训“思服”。作诗时为了能更好地押韵,“思服”乃“服思”之倒,“服”当通“復”。“思服”非同义并列连,乃前正后偏之结构。“思服”,“反复思念之”之谓也。  相似文献   

17.
张鷟为初唐才高位低之名士,声望远播海外。其籍里深州陆泽县,在今河北衡水深州市。其名鷟,由儿时梦紫文鸑鷟而得来。表字文成,与单名鷟字相辅相成并以之行世。号“青钱学士”乃由同为科举“学霸”之员半千所赠。《咏燕》诗末章载《大唐新语》,《咏双燕子》二首则见于《全唐诗补逸》。  相似文献   

18.
褚峥  殷慧勤 《现代语文》2002,(11):22-23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一节记:“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历来注家皆以为“白衣冠”乃凶丧之服。其理由有二:一、明知荆轲难以生还,故像送丧那样的送他,制造一种悲壮而又凄怆的气氛,表示生离死别;二、有激励荆轲之意。果真如此吗?我一直持怀疑态度,其理由有二:一、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白色一直是丧服的主色,但不可忽视的是,白色又曾经是中国古代平民的常用服色。《辞海》“白衣”:古代人民衣白衣。《史记·儒林列传序》:“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就是说公孙弘原来是位平民学者出身。“白冠”令…  相似文献   

19.
冠礼属于古代“五礼”(即: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中的嘉礼。《仪礼》中专门列有《士冠礼》一篇。何谓“冠礼”?《仪礼本义·士冠礼》下引高紫超云:“加冠于首曰冠。冠者,成人之始,圣人重之,故特定为冠礼。”在谈冠礼之前,下面先谈谈冠的问题。《说文》释“冠”云:“(?)也。所以(?)发,弁冕之总名也。从冖从元,元亦声。冠有法制,从寸。”徐锴曰:“取其在首,故从元。”所以,冠又称“元服”。《汉书·昭帝纪》“帝加元服”可为之证。“寸”篆文作“(?)”,《说文》释曰:“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又”即右手也,“寸”为指示。因此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冠”乃是一个会意字,以示人手持冠加于头也,此当为其本义。故段玉载所谓“冠有法制,从寸”,其实只是  相似文献   

20.
近日网上冲浪,偶见一文曰:战国时有一大家,名鶡冠子。甚奇,遂搜索之,方知其为楚人,著有《鶡冠子》一书。求而拜读,见魏文侯问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