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从老子“无为”思想的涵义以及由此而阐发的辨证的哲学观念分析老子“无为”思想中蕴涵的积极人生观。  相似文献   

2.
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了老子的德治思想,“无为而治”是老子德治思想经济的核心,“小国寡民”是老子德治经济的理想蓝图,老子所强调的按客观规律从事经济活动以及人的快乐才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着广泛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宋代的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具有鲜明的特色,逐渐形成三家鼎立的局面.在众多注解老子的书中,苏辙所作《老子解》具有鲜明的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的特色.该书流传后世,影响深远.他三家融合思想的基础是其独特的“道”观,其三家融合思想观的内容有:儒道融合、道释融合、通过“中和”、“复性”以至于“道”以及有特色的圣人之“体道周物”.  相似文献   

4.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原和真诠,求真、求是是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老子对“道”的阐释中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尊道还世界的自然本色;返朴归真,实事求是;兼收并蓄,人尽其才以及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都是老子“道”论中科学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在《道德经》中,广泛地运用“三”去认识、分析、论述道、德、事、物,其表现形式多样:螺旋上升、步步递进、浑然一体、恍惚之中、拥有法宝、功能特性、绝弃东西、类型划分、分层论述等。过去在谈“三”色变的氛围之下不能正确对待“三”的运用。现在我们应该正确理解老子关于“三”的运用,并吸取其精华。  相似文献   

6.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而道最根本的性质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社会问题上,最好的治国之道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无以为”与“无不为”应该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作了评论和批判。在当时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太“有为”的情况下,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解毒剂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误解,而且这一思想本身也并非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7.
通过老子的“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思想,阐述“老子思想”中“淡薄名利”、“功成身退”、“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观.最,突出老子名利观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对国家公务员的启发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竹简本<老子>的问世,使老子"绝圣弃智"的思想得以修正,老子与儒家的关系也需要重新认识.探讨"圣"、"智"在<老子>文本中的复杂涵义,可以澄清老子学说的原初面目.  相似文献   

9.
关于老子思想的评价问题,学术界仍有不同的看法。郭沫若先生的《中国史稿》认为老子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家”。詹剑峰先生认为老子“本是一个反封建压迫的哲人。”各家对老子的褒贬分歧很大。近年来,楚史研究颇为活跃,一些同志把老子说成是楚国的思想家。我认为,决不能把复杂的历史现象简单化,老子的思想是在春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一个独特的文化哲学视角,重新审视老子的哲学美学思想,并透过老子其人其书之谜,看老子哲学诗学所蕴含的巨大思想对话空间。文章分别讨论了学术史上对老子与《道德经》“疑古”、“信古”和“释古”的问题,揭示了老于哲学本体论与宇宙论精神、认识论与辩证论智慧、人生论与政治论理想,以及语言论与审美论意趣,并进而阐释了老子智慧在当代社会的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老子本人就慨叹“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慨叹自己“独泊”、“独若遗”,因此,对老子思想理解千人千面也是正常的。本人长期对老子思想进行研究,觉得老子思想的精神是“同一”之道。  相似文献   

12.
老子创立了以“道”、“无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由此老子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能悟“道”、弘“道”的“圣人”,教育方法是“行不言之教”。老子还对“为学”与“为道”的关系,以及师道观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为此,可以从探讨老子的哲学思想入手,对老子教育思想的内在要义及其影响进行解读,以分离出其中具有永恒价值的思想元素。  相似文献   

13.
老子哲学最简要有力的人生哲理就是“无为”“,无为”虽然也是一种处事的方法,但在很大程度是针对“君人”而言。试结合老子的整体哲学理论体系,从老子“无为”思想产生的原因、内涵、意义以及与孔子的“无为而治”的比较中,解析老子“无为”思想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14.
均财富的分配思想是老子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子主张平均分配社会财富,反对财富的占有欲,也反对以发展生产来增殖社会财富。老子认为财货是祸乱的根源,“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多藏必厚亡”。所以他一再提出: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针对社会财富悬殊,老子提出了平均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运用老子《道德经》中“道”的思想,从“三农”问题本源的探究中阐发对“三农”问题的一种认识,“三农”问题的本质是民生问题,探究其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用老子的思想对民生问题进行解读,这有助于开拓思维.  相似文献   

16.
<老子>五千言蕴含了极为深刻的哲学思想,其中老子兵学思想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论及老子兵学思想:"主弱反强、以柔为用"的具体表现,以及老子兵学思想在<老子>一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通过论证老子“无为”思想与西周之.“德”在内向追求上的一致性,以及老子“无为”思想对西周之“德”的继承,深刻揭示了老子“无为”思想在观念领域的来源。  相似文献   

18.
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老子对此有着深刻的体悟。如关于万物的生成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诸多“和谐”问题,在“道法自然”思想里,这一精神蕴涵最为深刻。本文拟从《老子》——中国古代的经典文本出发,来初步探讨一下老子的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欲”这一主题为媒介,考察了先秦哲学的变化。中国哲学从老子在内的早期三位哲学家(另二位是孔子、墨子)到发展为战国中期的稷下学,其哲学视角从“整体”或“一般”转向“个别”、“具体”、“主体”等。老子和庄子都主张“寡欲”和“无欲”。但老子否定“欲”是与统治有关,庄子否定“欲”则主要是与个别主体的“欲”有关,即减少或消除欲望以获得心理的平静之后达到内心的超越,最终赢得个别主体的自由。  相似文献   

20.
老子思想体系的精神实质是教导人们尊崇自然、效法自然。由尊崇自然、效法自然,崇尚“愚”“朴”、反对用“智”是老子的一贯思想。“术”属“智”的范畴,与老子思想相矛盾。五千言中被人们作为“老子术”证据的文字本身并不含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而是方法与结果的关系,方法与结果是自然而然的,不包含阴谋权术。根据现代诠释学理论,韩非及历代学人言“老子术”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受其自身的思想状况的影响,对老子思想的误解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