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新文科视域下团队组织将是未来科研的基本形式之一。文秋芳教研团队以“产出导向法”为抓手,构建了“云连接论”理论,首创了云教研共同体,为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校本教研建设探索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校本教研团队建设研究需要结合校情和教情响应新文科战略要求,积极利用外力推动内力,有效探索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以推动教改创新和提升教学质量。文章结合校本团队参加产出导向法云教研共同体研修经历,思考新文科时代背景下外语校本教研团队建设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正>为深入探索学区质量提升路径,优化学区教研联动模式,提升学区教师团队专业素养,促进学区教研协同发展长春市绿园区雷锋学区组建了学区教研中心,以深化学区学科中心教研组建设为支撑,搭建校际教研互通平台,有效地盘活了区域教研资源,引领校际教研联动互补,扩大优质教研资源覆盖面,助推学区教师专业发展,探索学区教研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以学区教研中心为引领,  相似文献   

3.
教研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式。技术的出现变革了教研理念、方式和模式,正在赋能传统教研,使其向智慧教研转型。研究总结了智慧教研视域下技术对教研的赋能和支持作用,从教研的基本构成环节和要素角度,分析了智慧教研和传统教研的差异,并从模式融合、模式创生和系统变革三个阶段梳理了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路径和典型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4.
文章描述了课堂观测法作为学校英语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重要形式之一的实施过程,以及在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方面所起的作用。通过分析与比较教研组内教师的常态课S-T数据,说明课堂观测数据结果与教学质量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5.
张俊燕 《文教资料》2007,(26):116-118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校本教研的研究和探索已成必然,"校本教研活动"已逐渐成为现代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拟从校本教研的概念、基本组织形态及其实践探索等方面阐述了对校本教研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对教师专业发展中PCK的构成要素和价值归属的梳理,有助于明晰高职教研的定位,改革高职教研的内容和形式,促进教研活动的有效性。针对当前高职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优化:建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明确高职教研的定位;搭建"合作性"教学文化的教研平台,优化高职教师PCK提升的路径;分层分类,创新高职教师PCK提升的教研活动形式;制度保障,完善高职教研活动的绩效考核机制;文化融合,探索符合学校文化特色的校本教研模式。  相似文献   

7.
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社会建构理论与联通主义理论视角,构建了技术支持下的智慧教研模型:模型融合课前、课内和课后日常教学业务情境,支持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结合群体人际数据与课堂教学数据的智能化分析,为教研提供社会和认知支持;基于协同进化和集体创生知识库,支持教师教学能力个性化提升。智慧教研模型遵循实践逻辑进行群体教研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支持从"专家授导式"向"课堂问题驱动下教师合作探究式"教研范式的转变,联通相关资源为教师个性化发展提供多维支持,有助于建立平等协同的教研氛围和文化。  相似文献   

8.
<正>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县级研培机构要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应秉持"为教师服务,让教育腾飞"的理念,坚持多元发展战略,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建构有效课堂、提升教学质效为着眼点,探索教研新机制,构建教研新模式,在建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上做文章,充分彰显教研特色,稳固教研地位,提升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效推动基础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特色发展、均衡发展。近年来,我们秉承"为教师服务,让教育腾飞"的  相似文献   

9.
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教研面临许多挑战.文章基于学校探索实践,尝试从合作式校本教研的角度入手,深入探索新时代提升校本教研成效的创新路径.结合学校多年的实践案例分析,提出了四条有效路径:一是坚持文化引领,实现学校合作文化的全域渗透;二是落实制度保障,推进全员参与的三级合作教研;三是完善活动载体,实施"多师课堂"与"三成工程";四是立足主题任务,探索课题引领下的多维度合作.  相似文献   

10.
海盐教师博客是海盐县教育局、教研室创建的以教学研究为方向的主题性教育网站,也是我县构建网络教研共同体,实践网络教研工作创新的主要平台。自2005年建网以来,我们一直坚持"建立个人网志,促进自我反思;开展广泛交流,沉淀学习路径;实现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和生命质量的提升"的建网宗旨,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教研工作的新模式。在短短的二年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台山市以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项目建设为抓手,探索构建新时代县域教研体系,有效发挥教研工作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和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一是通过强化教研员队伍建设、建立教育集团教研指导机制、科学运营教师工作室,打造县域联动的教研共同体;二是通过创新管理机制、优化研训方式、结合技术应用,构建融合共进的大教研机制;三是通过推进常规教研、专题教研、预约教研、市外教研,探索县域教研的特色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2.
教学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高素质的教师团队,而校本教研则是教师专业提升的最佳途径。培养学习型组织,促进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发展目标之一。狠抓校本教研,依托校本教研制度,充分调动老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利用教师自身虚心学习、勤于钻研的教研精神,利用团队的智慧,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3.
<正>实践证明:教研已成为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教学质量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机制。为促进区域教育质量的高位发展,杭州市上城区聚焦“以审辩思维培养为核心”的数学课堂变革,提出“推进小学数学‘审辩课堂’的教研转型”新命题,通过顶层设计,建立可操作的实施机制。“支架式教研”是一种既能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又能提升教研实践水平的新型教研方式,尤其重视“研究”过程,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破解教学难题、提升专业认知、形成专业智慧。  相似文献   

14.
智能技术将推动教研的手段、理念和方式发生转变,人工智能可以为学校教研提供强大的工具和资源,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智能精准教研是教研发展的新形态,学校将实践了12年的6sigma教研流程与智能研修平台的智能数据分析相结合,打造“6sigma+智能精准教研”的教研模式,在二者的融合共生中探寻教研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径。学校从环境系统、动力系统、资源系统三个维度打造智能教研管理生态系统,通过组建三支队伍、开发四级管理体系、建立五个展示平台完善教研机制,制定可量化的评价手段、定制化的指南手册,聚焦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研数字化转型真正落地。  相似文献   

15.
精准教研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愿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收集多模态数据进行分析与应用,以支持课堂教学改进、教学行为优化与宏观教研精准决策的一种教研新形态。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结合西宁市教育信息化现状,统整区域联点提质项目,依托中央电化教育馆智能研修平台开展智能精准教研活动,深入推进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各项工作,努力探索区域教科研训数字化转型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教研新宠儿——网络教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上教研是一种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它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跨越时空,实现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间的互动,体现民主平等,扩大了教研工作的辐射面,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一个崭新的平台。借助于网络开展的教研活动与传统教研相比,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一 网上教研是一种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它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跨越时空,实现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间的互动,体现民主平等,扩大了教研工作的辐射面,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一个崭新的平台。借助于网络开展的教研活动与传统教研相比,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赵宁  唐章蔚 《教育技术导刊》2012,11(10):173-176
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传统的教研形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教师专业快速成长的需要。移动教与学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运用移动终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也已经从理论走向了实践。手机报作为一种新兴的即时媒体具有图文并茂、针对性强等特点并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教研活动组织机制、教研主题生成及其发布与反馈等方面提出并设计了利用手机报互动平台实现移动教研的模型,并针对此种教研形式运行的瓶颈提出了对策,旨在通过这种新的尝试探索教研质量有效提升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9.
同步课堂能够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向薄弱学校流动,为教育均衡带来新的契机。以同步课堂系统平台为载体构建教研训一体式的研修体系,将打破教育教学的时空壁垒,从教学模式变革、教研活动模式创新和教师研修模式转变三个维度立体化提升传统教研水平,进而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多校区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0.
校本教研的聚焦点应该在课堂,在课堂教学,它的旨归应该是促进教师实践智慧的提升。实践证明,问题会诊、理论答辩、教师论坛、视频教研、教育叙事等校本教研形式能有效促进教师的教学实践走向明晰、走向科学、走向开放、走向精致、走向睿智,从而促进教师实践智慧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