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儿童权利是指儿童依据其自身特性而享有的所有权利的总称,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以来,国际文件中体现的儿童价值,经历了从最初的"儿童救济"到"儿童发展",再到"儿童赋权"三个阶段,呈现出儿童权利内容和主体扩大化、儿童权利保护文件专门化、执行机构明确化的特征。我国应吸取国际法以及世界各国在儿童权利保护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儿童立法、福利制度、家庭教育等方面加强对儿童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全纳教育的成功开展和实施,离不开特殊需要儿童家长的支持。调查显示:特殊需要儿童家长作为全纳教育的提倡者、推动者、合作者和终身学习者的理想角色与现实角色之间存在明显冲突,家长们模糊的权利意识、被动的推动方式、消极的合作境况与缺乏支持的低效率学习状态亟需改变。要通过转变社会对特殊教育的观念、为家长赋权赋能等方式,使家长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全纳教育中来。  相似文献   

3.
家庭参与和家校协作是特殊教育的核心原则。在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中,由于特殊儿童数量和类别的持续增长、家庭在特殊儿童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以及法律政策的强制推动,特殊儿童家庭赋权增能逐渐成为特殊儿童家庭参与的有效路径和家校协作的坚实基础。特殊儿童家庭参与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过程。在特殊儿童家庭赋权增能之中,权利、融合、成长、专业伙伴、参与、支持构成了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儿童政策背后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儿童、家庭、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儿童在美国、德国、日本三国均有很高的地位,并且通过完善的法律政策来加以保障。三个国家儿童政策的实施,均基于家庭是儿童照顾和发展的最主要责任者的理念,国家通过替代性支持和补充性支持等方式来介入家庭中的儿童保护与发展。三国儿童政策理念对我国儿童政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哲学解释学认为理解是人存在的方式.人自从呱呱落"地"以后,就不断理解着世界,体现生命和生存的意义,那些看上去很"浅薄的"哲学和科学思想,以及"简单"的艺术手法,无不体现儿童对世界的理解.但在现实社会中,成人往往无法正确理解儿童,容易把成人的意识强加给儿童.我们要通过"澄明""阐亮"和"平等对话"来改变这种现状,还儿童一片新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正>成尚荣先生在《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一文中写道:"教育的立场应该有三条基准线:教育是为了谁的,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是从哪里出发的。"基于此,我们回顾数学课程标准,早在2001年,它就引导教师"关照"数学学习中的儿童。仔细解读修订后的课标、教材,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内容调整、要求改变都是基于学生的知识体系、现实背景、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行的,是对儿童的顺应和引领。我们的课堂若能满足儿童的需要,让儿童成为真  相似文献   

7.
随着赋权解放运动的发展和儿童权利的突显,儿童广泛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引起研究者对研究领域"二元对立"的反思。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尝试让儿童作为研究的主体与成人合作共同进行研究。尽管研究者从理论上论证了"儿童作为研究者"的可行性,但在实践仍存在着许多困境。这些困境主要包括儿童研究身份的确立,研究关系的建构,研究模式的探索和研究伦理的遵循四个方面,对这些困境的突围有利于儿童在研究领域的参与。  相似文献   

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同伴合作学习的关键价值在于促进儿童的认知改变.而同伴合作学习之所以能促进儿童认知改变是由于两个重要因素,即"同伴间的差异"和"积极的语言交流".因此,为了促进儿童同伴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教师应确定适宜的合作学习任务,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提高儿童语言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1990年签署《儿童权利公约》至今,已有20多年的时间,我国儿童是否获得了应有的权利?经过20年的努力,我国儿童权力的赋予还只停留在初级水平,社会各界虽倡导"赋权",实则"无权"。其原因在于:过分注重社会秩序的教育价值取向剥夺了儿童的权力;居于校园中主流文化地位的教师文化霸占了儿童的权力;强调"授""受"的知识获取观阻挡了儿童的权力。应重视儿童的权利问题,适度、有收有放地把握好给予儿童权利的分寸,为儿童提供成长的良好环境,让儿童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0.
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悄然改变着家庭教育中儿童教养的方式,文章尝试探索在网络时代,如何引导儿童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泛在学习",随时提升儿童的听说读写素养,并阐述对泛在学习的理解,通过智能手机与传统工具对比、泛在学习"听说读写"的实践及其学习的有效性来分析智能手机在提升儿童听说读写能力的效果,为智能手机能在家庭教育中发挥正确作用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1.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而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国家未来明媚的述求。"城中村"这一社会形态是城市化发展的折射镜,反应着城市扩张中种种发展无力的现实。寻找到帮助"城中村"儿童成长的方法,也就找到了"城中村"长久发展的"钥匙",是"城中村"发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缓和了城市化给这类人群带来的间接伤害。文章通过构建"城中村"儿童发展的理想内容,结合实际发展状况,探寻改造"城中村"社区从而改变"城中村"儿童的途径,来促进"城中村"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12.
“提前开端计划”是美国联邦政府投入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早期儿童教育项目。该项目的基本特征包括:针对“处境不利儿童”,提供基于“全儿童”理念的综合服务;针对儿童和家长的两代人干预,植根社区且赋权穷人。从创办之初,提前开端计划一直在挑战中发展:回应政府提高儿童认知成就的期待、平衡“赋权社区”与“儿童发展”的张力、加强对项目质量的监管和问责、完善与公办学校系统的衔接。“提前开端计划”的经验为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以下的启示:为弱势儿童提供综合性质的早期教育项目、将促进家长投入纳入学前教育的范畴、理性看待学前教育的功效、加强对早期儿童教育项目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3.
儿童观决定儿童文学观,并进而决定儿童文学翻译观。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始于清末民初"儿童的发现",并随着儿童观的进步而发展。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共同作用下的儿童文学翻译,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随着儿童观从"成人本位"走向"儿童本位",儿童文学翻译观亦随之发生了改变。新时期"儿童本位"的确立形成了"为儿童而译"的儿童文学翻译观。  相似文献   

14.
"儿童的视角"研究不同于关于儿童的研究,它探索的是儿童作为主体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目前"儿童的视角"研究主要在欧美国家展开,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所以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澄清和明确其价值取向与方法原则。开展"儿童的视角"研究,需要承认童年自有其意义,儿童有能力展现其视角,同时儿童的视角也应该受到关注和尊重。为此,研究者应实现从"带有儿童视角"到"探索儿童的视角"、从"以儿童为对象开展研究"到"以儿童为合作伙伴开展研究"的转变。在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时,研究者应坚持参与性与发展适宜性、操作性与趣味性原则,让儿童能够且乐于参与研究。"儿童的视角"研究应确保儿童对研究的知情与同意,应确认儿童是否认同研究所得数据与结论,并对研究过程中成人与儿童的权力不对等保持敏感。  相似文献   

15.
否定结构、否定词的存现位置及其否定焦点的讨论一直是当代语言学的一个热点,儿童语言的习得研究也是一直困扰人们的一个难点,而关于儿童否定词及否定结构的运用研究文章却很少。本文试图对两岁儿童这一阶段的否定结构的运用进行分析,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观照,来管窥儿童"过渡"语言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6.
家庭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充当着为家庭赋权增能的角色,我国现有的公共托幼服务、亲职假、经济支持政策等儿童照护政策影响着家庭的生育意愿以及儿童和家庭的发展。社会、人口与家庭结构的变迁带来了新的儿童照护需求,当前我国儿童家庭照护面临儿童养育成本不断增加、家庭教育科学化需求不断提高、儿童养育和工作难以平衡、家庭内部性别平等议题突出以及婚姻和家庭的稳定性下降等挑战。从家庭视角出发,构建家庭友好的儿童照护服务、时间、经济政策支持体系对促进儿童和家庭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家庭友好的儿童照护政策支持体系指导下,政策保障和服务将覆盖所有有儿童照护需求的家庭,为家庭赋权增能,缓解家庭照护儿童的压力,规避家庭在照护儿童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促进家庭每个成员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教育理念在当代中国教育界已被普遍接受。然而,反思当下教育实践,不难发现"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认知存在理解偏误、教育行为存在实践异化的问题。通过对"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进行历史梳理与内涵解析,澄明其意蕴,用以指导教育理解与实践,即以"为了儿童"与"基于儿童"的整合来匡正认识偏误,"通过儿童"实现"儿童中心"来纠正行为实践,从而达成真正意义上的"以儿童为中心"。  相似文献   

18.
探讨学习自我效能在留守儿童学校人际关系对学习适应性影响中的中介作用。采用测量法,测查270名留守儿童的学习适应性、学校人际关系和学习自我效能。学习自我效能在师生关系对学习适应性影响中起的中介作用比较大(β=0.2910.138,t=2.511,P<0.05)。同学关系完全通过学习自我效能来影响学习适应性(β=0.2130.138,t=2.511,P<0.05)。同学关系完全通过学习自我效能来影响学习适应性(β=0.2130.063,t=1.155,P>0.05)。通过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自我效能、改善留守儿童的学校人际关系可以改变其学习适应状况。  相似文献   

19.
劳动教育以儿童为主体,儿童与劳动有着特殊而密切的关系。相较于成人劳动的非自然性、功利性,儿童与劳动的关系是天然的、动态的、非功利的、超越的。儿童与劳动都源自并依赖于"自然",都富含"改变"本性与能力,都以不断"生成"新意义和新体验作为确证自身的重要标志,都具备提升精神境界的"超越"意旨。儿童与劳动的互通关系赋予儿童劳动独特蕴意,与当前劳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相呼应,是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实践依据。由对"儿童"与"劳动"本原关系的回溯与沉思中可发现儿童劳动及儿童劳动教育的新视角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理解儿童     
理解儿童要基于儿童特点。从"思维能力"、"双重生命"、"心理预置"、"幼态持续"、"儿童的原始特质"及"儿童世界的丰富性"等几方面来理解儿童,就是为了更好地去对儿童进行教育。理解儿童的教育,要相信"人可以教育";要尊重自然,引导自由;要关注成长"关键期";要重视游戏的价值。理解儿童就要走进儿童的世界。鉴于此,要尊重儿童本能;要坚持儿童立场;要关注儿童成长的完整性;要构建"润泽课堂";要重视教师的人格引领以及文化熏陶对儿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