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阎连科小说中的乡土世界具有鲜明的异质性。它不再是沈从文、贾平凹笔下的美丽的乡村"乌托邦",也不再是绝大多数作家心目中那个贫穷却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乡。阎连科以自己"对乡土中国的现代性书写将鲁迅式的"国民性批判"、沈从文式的"乡土恋歌"以及《古船》或《白鹿原》式的"文化秘史"送上了"上一世纪"。在他笔下,无边的黑暗和无尽的苦难笼罩着大地,贫穷和苦难成为乡村的底色,传统的诗意性描写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农民生存困境极端酷烈的展示。  相似文献   

2.
《最后一名女知青》在阎连科的创作中属于由向往城市到拒斥城市的过渡性作品,其价值指向在于"家"意象所透现的乡村温情,正是这种温情完成了贫穷乡村面对优越的城市的对峙。但是阎连科笔下的城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都市,当中体现着阎连科对城市的道德法庭的预设,这实际上是这一批作家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3.
丰富的乡村生活经历给阎连科带来了无限的创作灵感。他的小说始终关注乡土生活,近乎是以一种血淋淋的方式将农村人在苦难中生存、在绝望挣扎的情境呈现出来。他笔下的乡村世界,诡谲真实,触目惊心。本文主要从乡村风俗与抗争意志两个方面来探索阎连科作品中的乡土世界,以理性的眼光去探求生活于其中的农民的生存处境与精神状况。  相似文献   

4.
阎连科小说理性鸟瞰笔下的世界和人物,并把它纳入不同的艺术美学范畴,对中国人的生活、立场、历史和现实做出独具一格的阐释。其民间立场写作指向乡土世界和"劳苦人",但在言说方式上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一是令人心悸的苦难叙事,二是透彻的乡村权力书写。逼视现实成为阎连科民间立场的写作基调,他以强烈的介入现实的目光审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在批判中构建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阎连科是一个执著地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著名作家,他笔下的农民大都承受了太多的苦难,但又不屈地抗争着。阎连科小说中的人物经过努力终于逃离了土地,但是却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内心对城市是抗拒的。他们在城市遇到生存挫折后,便转向对乡土精神家园的寻找和守护,以此来抵御城市文化的侵蚀和守护心灵深处的乡土温情。阎连科以此来展示城乡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6.
阎连科"耙耧系列"小说,主要包括《年月日》《耙耧天歌》《春宫图》《受活》《丁庄梦》《日光流年》《坚硬如水》等中、长篇作品,它们代表了阎连科目前为止乡土小说的最高成就。其中《日光流年》是阎连科"耙耧系列"小说中比较有分量的一部长篇作品,曾入围第六届矛盾文学奖。笔者拟通过研究文本中反复、大量出现的ABB式叠音词,探析阎连科小说创作转型之后的语言观和文学观。  相似文献   

7.
阎连科的"耙耧系列"中,作家运用亡灵叙事视角——以一个亡者的灵魂作为视角展开文本叙述,来表达他对乡村权力、人性、城乡文明碰撞与对峙等问题的深入思考。经由这一视角,阎连科式悲悯的绝望,他对乡土既爱又恨、对乡民贫困、愚昧和艰难生存状况的真实呈现以及对乡村美好诗意的绝望式的呼唤都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的乡土文学中,沈从文以其清新独特的"湘西"作品著称于文坛。他的"湘西世界"是现代文学是上一颗永远的行星,散发着光芒。作为乡土作家,沈从文有着强烈的乡土根性。在其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无法割舍的乡土情节。我们透过他笔下的"湘西世界"可以看到沈从文那种浓浓的思乡情节。  相似文献   

9.
<正>在现代文坛中,乡土小说的地位举足轻重,引人注目。故乡的今昔变化投影在作家敏感的心灵中,由此写出一首首乡土之歌。这或是美好的恋歌,或是沉痛的批判,或是丑恶的揭露。沈从文的《边城》和萧红的《呼兰河传》,便是其中的两类。同被誉为"诗化小说"的这两部作品,在其乡土人情描绘中,展示的情感意蕴和生命体验又是有差异的。一、从地域来看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湘西边境的茶峒山城,优美如画。依山所赐予的静穆、和谐,傍  相似文献   

10.
鲁迅笔下的"鲁镇"和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足以构成现代乡土小说中最具代表性、最突出的典型环境,传达出对乡土不同的文化价值判断,隐含着作者对乡土在情感取向上的矛盾."鲁镇"可视作乡土中国的缩影,鲁迅以"鲁镇"为喻对中国乡土社会进行了历史和现实的剖析;"边城"不仅是一个地域、空间概念,它是优美的"人生形式"的形象描绘,也是对乡土中国诗意的想象."鲁镇"与"边城"代表了现代乡土小说"现实"与"梦境"的不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边城》和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两部作品,是两岸作家描述纯美乡土生活的经典之作。从这两部相似的小说入手,讨论大陆与台湾作家笔下“桃花源”般的乡土社会,分析沈从文与萧丽红相似而又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心理,有助于探索传统乡土社会的精神皈依,探寻两岸作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为重构文化所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阎连科作为近年来一位重要的乡土小说作家,其乡土小说创作对现代中国乡村在落后的传统小农思想和现代商业化背景的双重夹击下所形成的畸形文化性格及乡民的残缺人格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我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阻力所在.本文结合其具体文本,从中原乡土村民的"权力情结"的实质及文化内涵两方面入手,力图揭示出阎连科对乡村文化和人格缺陷的深入分析对我国乡村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菜园》延续了沈从文一贯的乡土小说创作风格,他用清新的文字构筑了一个充满自然风情美和人性美的理想世界。虽然沈从文极力讴歌理想的生活状态和生命形式,但在看似和谐的生命背后却充斥着人生的苦难与哀愁。小说在菜园的兴衰和人事浮沉中流露出作者的苦难意识和悲悯情怀。沈从文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尚美的文学理想是其书写苦难的重要原因,这篇小说成为他湘西小说苦难书写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14.
甘肃作家雪漠的长篇小说"大漠三部曲"通过叙述一家农民、一个村庄的日常故事,再现了现代性冲击下的乡土生存。三部曲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中,《大漠祭》表现了乡镇基层官僚宰制下的乡村被动处境,《猎原》再现了乡土自然环境的极度破坏,《白虎关》揭示了现代性对于传统生活秩序与价值观念的挤压。三部曲总体上表现了一种关怀乡土苦难与乡土路向的深重焦虑。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和王跃文是湘西具有代表性的两位作家,他们的小说《边城》和《漫水》,分别是现代乡土小说和当代乡土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边城》和《漫水》同以地域命名,同以诗意的语言进行表述,通过书写小人物的命运来展现一方山水的风土人情。在写法上,王跃文继承了沈从文"乐园——失乐园——重建乐园"的桃源模式,以及"诗意追求——人性书写——重筑民族品格"的叙事策略,又在写作立场、写作视域、情感态度上有新的超越。考虑到这两篇小说的特点,以比较的方式对它们进行表述,更能见出现代乡土小说与当代乡土小说从主题到写法上的联系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魏巍 《文教资料》2011,(36):86-88
本文在基督教思想的观照下对《日光流年》的死亡观、生存观、救赎观进行了分析。阎连科对土地、世俗和世界有无限的留恋,因此才对乡土的苦难有深刻的了解,并在现代主义文学观念的影响下才对这土地上的苦难有了更为深沉的思索和书写。然而虽然引入了异质精神资源,作家却没有提供超越苦楚的道路.也没有为自己找到超越死亡和忧伤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正>一、研究城乡冲突的意义沈从文是现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早期的沈从文研究主要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以沈从文早年的创作和乡土小说为研究对象,认为沈从文的作品缺乏斗争性和思想性,是空虚无聊的作品,尤其是对他的爱情作品中性的描写持批判态度。当代的沈从文研究更多的关注其乡村题材的作品,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研究成为热点,同时注重沈从文作品的比较研究,尤其是将沈从文的作品与外国作家相比较。在此,笔者  相似文献   

18.
阎连科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小说代表作《年月日》、《耙耧天歌》、《日光流年》与前期相比呈现出明显的变化;由原来对乡土民间的理性审视、批判让位于一种情感认同:对人勇于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同苦难命运抗衡的品质和精神的认同和推崇,并以这种独特的主题意蕴在当代文坛上占据一个特殊位置。然而这种转型在产生极大现实意义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某种局限。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发表于1930年的短篇小说《丈夫》一直备受关注。从《名作欣赏》杂志上所发表的相关论文来看,学界对《丈夫》主题的解读有多种意见,如"乡土关怀""人性觉醒""寻找爱情""城市文明与乡村的冲突""隐伏的悲痛"等。《丈夫》主题的人言言殊,有文本本身的多义性和社会思想变迁等原因。  相似文献   

20.
阎连科的<耙耧天歌>以其独特的苦难化叙事风格,书写了黄土地深处的人生苦难命运之歌、母爱悲情之歌.作者以寓言式的手法,向我们揭示和展示着民族的苦难之旅和命运的厚重,作品中既有鬼魅叙事的神秘气息,也有着乡村看客的无情.正是这辛酸的吟唱于"耙耧山区"深处的歌谣,或许会唤醒许多我们生命深处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