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0 毫秒
1.
林语堂的女性崇拜心理的探析主要有五个方面:名妓情结的影响,浪漫爱情的补偿心理的影响,婚姻及亲人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硝影响(名著《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的影响以及道教母性崇拜对林语堂的影响),西方留学定居生活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都体现在了林语堂小说的女性人物形象塑造上。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一格的作家,具有不平凡的生活创作经历,形成了儒道共济、中西互补理想的文化精神.林语堂小说在文化层面上向我们展示了林语堂“传统理想主义”的独特的家庭文化审美取向,承载着中西合璧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由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转向回归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重申"性灵",上溯老庄,他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文艺观、人生观.这样的文化选择使林语堂的知识分子道路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体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共有的一些心理特性.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的一生创作翻译了大量反映中国文化的作品,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东西融合的双重文化身份和当时东西方不平等的文化势力,使得林语堂在创作翻译的过程中受到了两种文化观的影响.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解析翻译作品和译者的文化观之间的互文关系,试图找到林语堂翻译作品中文化观的具体表现,以期为研究林语堂及其作品提供新的思路,引发该领域更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传统教育中,所形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对学生的见解、新意或有创造性的观点都按教师的要求"格式化".教师是中心信息源,控制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至高无上的,而学生则被放到了次要地位.这种主次关系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尤其可悲的是这样的师生关系被人们长期接受,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定式,导致师生心理距离较远,教师尊重学生及和学生的沟通、合作还很不深入.师生关系不和谐对双方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改变一些思维和心理定式,充分理解和吸纳现代观念,改变顺从、保守的心理状态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所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6.
林莎萍 《文教资料》2008,(21):41-43
林语堂具有超越种族和地区的多元文化意识,是跨文化的学者和作家.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林语堂担当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向西方国家展现了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形象,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林语堂的文化传播活动在"西方中心主义"盛行的当下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的认识一是中国儒家的伦理观念,一是道家的处世态度。在中、西宗教文化思想中,道教文化思想对林语堂的影响最为巨大。他总结出老子的全部哲学是以柔弱的教义为基础,他特别欣赏老子的隽语,对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庄子给予了颇高的评价。正是出于对“道”的独特领悟,林语堂的道家生命观、道家人生观形成了,并领略到了道家独特的人文主义景观。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化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文化学者,剖析林语堂的传统文化观,可以发现林语堂对中国文化最深层、最独特的认识即是对儒教思想的体悟。林语堂把儒教的精神本质归结为一种近情入理的“人文主义”,即所谓中国的“人文主义”。他对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心悦诚服,并对达到这种“中国式的人文主义”的“情理”精神,即“中庸”之道大为叹服。他赞扬儒家注重实际生活及在社交上有用的教育,坚持认为孔子是一个近情的人。林语堂还总结出“中国式人文主义”的发端在于明理,但他对孔子不关心“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点不满意。  相似文献   

9.
鲁迅和林语堂同为中国现代文坛巨子,感应着中国思想文化界的时代主题,都对"国民性"问题,即超阶级、超地域的国人普遍心理状态和文化性格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然而,其探索的目的、角度、现实意义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差异.它们相互矛盾、对立,又相互印证、补充,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性格的思索和反省.  相似文献   

10.
通观"论语"时期林语堂的散文主张,其核心就是他推崇备至的幽默散文观理论.这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有其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不仅是因为他受到中外小品文的双重影响,而且还与其政治信仰、文学主张相投合.这种幽默散文观,包含了他人格与文格、生活与艺术相融合而形成带有中庸文化色彩的本质,对言志派散文批评理论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译本,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原文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使读者能够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印证了林语堂对译文“美”的要求,充分展现了他在翻译方面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2.
陈秀珍 《南平师专学报》2010,29(6):57-59,71
林语堂一向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座右铭。从小就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并接受了良好的西式教育的林语堂最终回归传统并从中找回自己的感情和价值依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最先提出把英文homour译成"幽默",于30年代提倡幽默,并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加以实践,与周作人互为呼应,使闲适、幽默小品的创作一时盛行起来。林语堂散文的幽默,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幽默对人生必须抱一种从容达观态度,它是温厚的,超脱的;其二,幽默是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常于笑中带泪、泪中带笑;第三个要素是"自然"。  相似文献   

13.
闽籍翻译家林纾、林语堂分别以文化及文明的“引入者”和“输出者”两种不同的角色,致力于他们所处年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民族危难的时代背景催生了林纾的翻译救国思想动机,旅居国外的林语堂精通中西文化,形成向西方传播中国古代文明和古老智慧的译创思想。由于翻译思想迥异,他们在文化输入与输出、醒民救亡与性灵闲适选题、归化意译与异化美译策略方面存在差异,但林译小说和林语堂译创的英文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内容不但与目的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而且满足目标读者的期待,因而在译入语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目的语社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构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翻译了大量的作品,《幽梦影》是他的译作之一。在《幽梦影》中出现了许多国俗词语,这些词语的翻译对译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处理这些国俗词语时,林语堂根据不同的语境和实际需要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模糊处理、加注、音译等方法。采用这几种方法来翻译国俗词语各有优缺点,但总体来说能够将原文的精髓很好地传达出来,让西方读者可以读懂并从中感受到中国特有的文化。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作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知识分子的独特典型,在他晚年的精神自传《信仰之旅》中,描述了他“从基督徒到异教徒,再从异教徒到基督徒”的内心旅程,其中对儒、道、佛等哲学和宗教体系及其与基督教之间的相异与互通之处,多有独到的发掘与心得。本文以该书为探讨对象,结合林语堂人生和创作活动,说明中国近代知识人为什么和怎么样来面对基督教的体认以及“信仰回归”的基本主题。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杰出的文学大师林语堂堪称中西文化交融与汇通的桥梁,其英语写作承载着文化传播的职能,在将其作品翻译成中文时,译者必定要考虑汉语固有的各种表达方式,努力将中国文化信息恢复原貌,这就涉及到了回译问题。文章通过对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的两个中译本在还原中国文化元素方面的对比研究,分析译本的成功与不足,进而探讨了影响回译者译文质量的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7.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林语堂在向西方输送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牢牢的把握住了和谐这一要素。文章重从天人合一,乐天知命,平和冲淡等三个方面,探讨林语堂在英文小说中所凸显的和谐观念特质。  相似文献   

18.
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创作的一部英文小说,其中有许多中国文化特色词汇。作者对这些词汇的处理有多种策略,文化补偿就是很重要的一种。通过简单或详细补偿翻译,作者使英文读者能够很好地理解原文,同时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的翻译改写策略得到了目的语读者的广泛接受,使一系列中国文学文化作品走进西方文化。他的原文文本选择别具匠心,指向了一系列倡导性灵、闲适、幽默的中国文史哲作品,同时采用了翻译改写策略,满足了目的语的读者期待,其译本一再登上西方主流媒体畅销书的榜单。林语堂介绍中国文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当下为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首先要选择适合"走出去"的文本;其次要突破传统翻译观对忠实对等的过分强调,采用形式上归化与文化上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