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持节 《新闻界》2007,(6):153-154
本文从受众的注意和理解两方面的心理机制出发,探讨受众面对电视广告时的心理状态及其对电视广告互动的心理需求,进而分析电视广告传播端(包括电视广告客户、电视广告策划、制作及其承接电视广告播出的机构)应该以受众的心理需求为中心,增强电视广告在传播中的互动意识,以求的受众最大范围和最大程度的接受,从而实现电视广告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电视广告传播效果是指电视受众在看到电视广告内容后,在视觉、听觉、心理感觉等方面留下的基本印象,以及由此对电视受众后期购买行为的影响。通过建立电视广告传播效果评判指标体系,根据模糊数学和熵值法构建的电视广告传播效果综合评判模型是可行的,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浅析公交移动电视广告的受众心理与传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 《新闻界》2008,(4):177-178
本文对公交移动电视广告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受众心理角度提出了公交移动电视广告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4.
互动,广播发展的新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荣华 《新闻知识》2004,(12):61-62
什么是互动?网络传播出现后,人们对于“互动”这一概念已经不再陌生,它是在传播增强受众意识的基础上,尊重受众自主选择、接受的心理习惯,将受众对媒介及其传播的信息的关注,表现与传播的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5.
人际传播就像一个"强磁体",对处于其中的电视广告会产生"磁场效应".本文通过描述人际传播影响电视广告制作、电视广告效果和电视广告受众的表现,分析了人际传播对电视广告具有强大、无形的影响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申冬云 《中国广播》2008,(12):51-53
互动是传播者尊重受众自主选择、接受的心理习惯,将受众对媒介及其传播信息的关注加以表现与传播的方式。而网络作为一种崭新的传播方式,一方面对业已形成的大众传播格局产生强大冲击;另一方面,它又为人们进行传播手段的更新、增强信息传播的实施能力提供了必要条件。网络时代,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方式,开始借网络平台进行一种新型的传受互动。  相似文献   

7.
刘芳 《编辑之友》2016,(8):80-83
数字阅读日益成为新闻信息获取的一种流行趋势,但它也引发了受众数字阅读的心理负效应,这使得网络新闻编辑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对受众的引导:以原创性的内容吸引受众阅读,多平台加工推送吸引不同受众,善于运用营销思维进行新闻导读,善于用人际化互动来吸引和稳固受众群.这样才能减少受众信息需求心理变化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提升新闻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于志强 《新闻界》2012,(17):32-34
电视广告的文本缝隙是指电视广告的策略性中断。按照接受美学的理论,我们从广告学的角度可以将文本分为作者文本、传播文本、受众文本。文本缝隙存在于文本传递的不同阶段,它的存在促使电视广告与受众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从而提高了电视广告的收视率,扩大了广告的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9.
王磊 《中国广播》2014,(7):65-70
对台湾广播传播效果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对台湾受众社会心理和收听需求的了解程度。本文通过实地走访、文献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在两岸大交流的背景下台湾受众的社会心理和收听现状,为对台广播在新时期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议:深入台湾基层进行受众调研,制定整体的战略规划;以血缘、文化、宗教为着力.董,形成以“内容为王”的核心竞争力;加大与台湾媒体的合作,抢占岛内新媒体传播阵地,努力转型为多元互动的全媒体。  相似文献   

10.
新闻传播是一项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它除了要遵循真实、客观、公正、全面、迅速的原则之外,必须充分尊重和体现受众的意愿和心理,以期达到有效的传播。受众心理是指新闻信息接受者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心理特征,它是影响和制约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受众需求的产生与变化,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过程,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反馈等,都与受众心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薛璐 《中国传媒科技》2013,(12):138-139
自社交媒体平台在国外诞生以来,就迅速蔓延至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在中国,使用社交媒体和微博已经成为几乎大部分网民的习惯,新浪微博的走红让我们看到了它的普及度和影响力,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新媒体诞生对受众的心理带来的变化和对新闻传播事业带来的新变化,对名人微博的评论及关注并不能完成传统意义上的沟通互动,却也满足了受众的沟通需要,那么,微博是如何与受众进行互动,如何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的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电视广告传播中心理噪音的产生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广告传播中出现的心理噪音,严重影响着电视广告的传播效果。如何控制、削弱乃至消除心理噪音,是电视广告投放和经营中必须重视的问题。电视广告传播中心理噪音的产生有哪些原因呢?  相似文献   

13.
"受众本位"思想是一种强调受众在信息传播中本体地位的广告创作理念。电视广告制作部门和相关人员应始终坚持以"受众为本"的广告创作方向,巧妙运用创作手段和技巧,为创作出优秀的电视广告作品,推动电视广告事业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报纸广告、电视广告,还是户外广告、电梯广告,都是单向的。广告受众对话语权占有的相对有限性、对广告效果反馈的无力性,使得广告商和受众之间不能形成很好的互动。由于广告的目的是为了让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广告的投放就更要在互动上做足功夫。本文从不同的互动理论来分析广告互动,认为广告互动是广告商和受众之间的纽带。  相似文献   

15.
论新闻传播与受众心理图式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及相关受众心理图式,考察了其对新闻传播及社会发展的影响.作者认为新闻传播媒介应根据受众心理变化情况实现充分互动,以期更好把握新闻传播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研究传播效果的时候,往往离不开对受众心理的研究,受众的心理状况对传播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受众逆反心理现象屡屡在新闻传播实践过程中出现,并对传播效果产生作用。本文简要分析受众逆反心理的含义、成因及其对传播效果的影响等,最后尝试提出在新闻传播活动当中减缓受众逆反心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从受众的异同心理解读新闻传播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受众的求异心理和求同心理越发凸显,为满足受众的这两种心理需求,新闻传播要不断改革创新并始终关注民生、体现人文关怀,这样才能增强新闻传播效果。当然,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也应该把握好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公共危机中传媒对受众的心理引导,本文以汶川大地震为个案,对灾区受众媒介接触及对媒介的心理反应两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从受众接触媒介的情况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危机传播中各有优势,互补互动;从受众对媒介的心理反应看,受众的需要、情绪、认知、评价等心理特征和媒介影响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陆军 《视听纵横》2009,(5):63-64
随着传媒的迅速发展,以受众即时参与为形式的互动元素,也随着受众的需求和传媒硬件条件的成熟,逐步渗透到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中来。这种加入了受众即时互动的新闻传播,形成了一种新的广播电视新闻形式——互动式新闻。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Web2.0时代的到来,受众已不再满足于以往的单向传播模式。社会多样化、多极化、多层化的发展使得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传播者和受众的共同参与和双向互动成为网络传播的一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