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时代的秦国,是以军功论赏的,所谓“尚首功之国”。但对于秦兵在战争中斩首受赏进爵,史籍记载不详,并有抵牾。尤其是对《荀子·议兵篇》中所说“五甲首而隶五客,是最为众疆长久,多地以正”中的“甲首”、“隶五家”的解释,众说纷纭。本文试作浅释。兹先列各家对“甲首”的注释: 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定法篇》第912页注32引太田方曰:“愚按甲首犹兵长也”。高亨说:“甲首,敌国甲士的头,非一般百姓的头”。(《商君书注译》第152页) 熊铁基认为:“甲首”是“身披甲胄的官长。”(《秦汉史论丛》第一辑第57页)“甲首”  相似文献   

2.
骈文研究刘宋骈文用典之繁及其成因周海霞,水汶(1·1)骈体文形式特征在《周易》思想中的美学依据张洪海(2·1)陈维崧骈文特征及对清代骈文复兴的意义陈曙雯(2·5)从汉语语言特点看骈体文的审美特征毛新青,郭进(3·1)十年骈文研究综述莫山洪(4·1)柳宗元研究啸歌绝唱清莹秀澈———柳宗元的“愚溪”情结与心态吕国康(1·5)柳宗元及中原文化对广西的影响肖扬碚(2·10)千古之谜———“八愚”遗址今何在?吕国康(2·13)柳宗元山水亭台记的构架及其它吕国康(3·5)博国语之趣,得幽默之心———柳宗元散文对《国语》“趣”之特色的继承与创新袁茹(4…  相似文献   

3.
张志达同志在《天方夜谭的“谭”并非避李炎之讳》(见《上海师院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四期第27页)一短文中认为“天方夜谭”之“谭”不是避唐武宗李炎之讳。这是对的。但是他认为:因避讳而用“谭”作“谈”,可以追溯到晋朝人陈寿著《三国志》时,即避晋武帝司马炎之讳,并举《三国志·魏志·管辂传》中“此老生之常谭耳”为例,看来此说尚可商榷。  相似文献   

4.
元和五年,柳宗元被贬永州五年之后,从河东龙兴寺迁居河西“愚溪”之畔.他改冉溪为愚溪.并写了《愚溪诗序》、《愚溪对》、《八愚诗》等诗文,大谈特谈其“愚”.可以说,这是他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饱经五年打击摧残与  相似文献   

5.
“畜民”一词出自《尚书·盘庚》“汝共作我畜民”。范文澜先生认为:“畜民是说民贱同牲畜”(《中国通史》第一册第47页,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郭沫若先生说:“‘畜民’是奴隶主污蔑奴隶大众的称呼”(《中国史稿》第一册第173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要之,两说均认为“吝民”就是象牲畜一样的奴隶。当然,“畜”字是可训为“牲畜”之畜的。如《左传》僖公十九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中的  相似文献   

6.
华东师范大学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第36页有一个“买门票”习题:长风乐园的门票价格规定如下表所列.某校初一(1)、(2)两个班共104人去游长风乐园,其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五册《我国古代的车马》一文,选自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古代文化常识(四)》。1963年10月第一版时,文章即出现了如下错误:“所以《楚辞·九章·国殇》说:‘左骖殪兮右刃伤。’”《国殇》是《楚辞·九歌》中的篇目,不是《楚辞·九章》中的篇目,应该说,《楚辞·九章·国殇》的错误是很明显的。造成错误的原因可能是笔误,因为文章下面的注释说“见本书上册523页”。打开上册523页,在选文《国  相似文献   

8.
新编高中课本《语文》第三册第15页有个注释说:“法国语言学家索绪尔”。索绪尔果真是法国人吗?我们先看看几段文字: ①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说, “差别创造价值和单位”。(姚殿芬、潘兆明《实用汉语修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54页。) ②《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F.de Saussure)王振昆、谢文庆、刘振译《语言学基础》。中央电大出版社。1983年。443页。) ③著名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刘玲、黄智显、陈秀珠:《<语言学概要>(修订本)使用说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10月。42页。〕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过秦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其中的“下吏”一词,课本注为“狱吏”(“狱吏”指管理监狱的官吏——笔者注)。愚以为这个注解值得商榷,根据是: 1.《辞源》合订本第29页注:[下吏]低级官吏。《左传》哀十年:“吊君之下吏。”《淮南子·主术》:“大臣专权,下吏持势。”  相似文献   

10.
“欸乃”一词,始见于唐人诗句.唐·元结《欸乃曲》:“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唐·柳宗元《渔翁》诗:“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唐·刘言史《潇湘游》诗:“闻歌欸乃深峡里,欸乃知从何处生.”元结《欸乃曲》题下注:“欸:音袄;乃,音霭.棹舡之声.”(见《四部丛刊》本《元次山文集》第一册卷三第3页)宋·黄庭坚“稚川既得官都  相似文献   

11.
[清]“请”之误书。原因有音近形似两个方面。 《伍子胥变文》:“楚之上相,姓仵(伍)名奢,文武附身,情存社稷。手提三尺之剑,清托六尺之躯。”(《敦煌变文选注》1页)。项楚校注曰:“原文‘清’字疑是‘寄’字音误。寄托六尺之躯,谓接受先王临终托孤之重任。《论语·泰伯》:‘可以託六尺之孤’。《三国志·蜀志·李严传》:‘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  相似文献   

12.
“此子王子往庵园。”(页555)按,前一“子”字当读为“是”,音之误也。子,止韵,精纽;是,纸韵,禅纽。唐代“支”、“脂”、“之”同用,故二字叠韵。声母同是齿音,故易误。且下文有“子”字,涉下文而误,也极有可能。“宝盖庄严莫改张”。(页556)按,变文中“改张”一词共出现八次。除本文外,尚有;《燕子赋》:“成功不可毁,不能移改张。”(页246)《降魔变文》:“周回顾望,与本无殊;四面瞻相,都无变怪;寻问监园之者,并无改张。”(368页)同文:“恐太子之改张,克先心而不遂”。(370页)《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四弘誓愿专相续,六种波罗莫改张。”(646页)《父母恩重经讲经文》:“消瘦容颜为丑差,改张花貌作汪羸。”(679页)《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金牌玉谏(简)无揩洗,卒亦无人辄改张。”(735页)《丑女缘起》:“便礼拜,更添香,不觉形容顿改张。”(799页)揆以文意,“改张”当是“改变”的意思.《五灯会元》卷七《鼓山神晏国师》:“师题壁曰:‘白道从兹速改张,休来显现作妖祥。’”(409页)义与此同。此义大小词典未载,故为发之。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四大名楼1.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2.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唐·崔颢《黄鹤楼》)3.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4.滕王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  相似文献   

14.
1、“孝文王、庄襄王”的注释称“孝文王,……在位只有三天就死了”(208页),不知采何说?据王伯祥选注的《史记选》(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三年版)说“孝文王名柱,昭襄王子,在位一年(公元前250)(85页)”,《现代汉语词典》附录《我国历代纪元表》亦载孝文王在位一年,公元前250(辛亥年)。我认为当采是说,明确注为“孝文王在位一年(公元前250)”,也足以说明其“享国之日浅”了。  相似文献   

15.
(一四一)当勤苦有功,以军旅陪隶,分于英豪,故爵位不加.终于坚世,为别部司马.(《吴志·韩当传》注引《吴书》/1286页)易培基说:“分于,何本作介于.”卢弼说:“《官本考证》曰:分疑作介.”在古文献传写过程中.“介”、“分” 字形相近,难以分别,本文当以作“介”为是.“介于英豪”,指介居于英豪之间.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之际,墨翟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基本上是属于唯物论的认识论。墨子的认识论集中表现于他的“三表法”。什么是“三表法”呢?墨子说:“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非命上》,引文均据孙诒让《墨子闲诂》)  相似文献   

17.
释“礼节”     
《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壁,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句的“礼节”一词书中无注。南方五省(市)编写的教学参考资料释“礼节”为“态度”,许多古文译注之类的书,对此词均不加注,译文也照抄不译.这对教学特别是学生自学是欠妥的。《说文》释“礼”为“祭神以致福”,《辞海》“礼”字的第二义项是“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辞源》“节”字的第八义项为“礼节。《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辞海》“节”字的第五义项是“礼节”,引例是《荀子·乐论》:“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可见“礼”与“节”在  相似文献   

18.
《论语》的“论”字该念什么音?《现代汉语词典》注音为Lún(第737页)。一些参考书也强调《论语》的“论”不能读作去声。但查《辞海》,“论”读作第二声只有两解:①通“伦”。②通“抡”,选择。《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辞海·词语增补本》第176页“论纂”条下也引用了这段话,并给“论”注音为去声  相似文献   

19.
释“虹”《说文·虫部》:“虹,(虫带)也,状似蟲,从虫,工声。”卜辞有■字。如云:“王固曰:■,八日,庚戍,■各云自东。■母昃,亦■出~自北,饮于河。”(《■华》页四)又云:“旬昃亦■设,■出~自于河。”(《前编》卷七页四十三)又云:“设~于西。”(《前编》卷七页七)据此上下文,余释为虹。然其形何以如是  相似文献   

20.
(7)指出汪笺、彭校中因不明一些虚词的较为特殊的用法而出现的释义不确的问题。现举“遂于死也”条:《思贤》:“是故病家之厨,非无嘉馔也,乃其人弗之能食,故遂于死也。乱国之官,非无贤人也,其君弗之能任,故遂于亡也。”(76页)汪笺:两“于”字《治要》无。按定四年《左传》云:“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荀子·正论篇》云:“国虽不安,不至于废易遂亡谓之君。”《说苑·建本篇》云:“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齐策》:“苏秦曰:‘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三,再战比胜,此用兵之上节也。然而国遂亡。’”皆“遂亡”连文之证。彭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