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强信息化与政务的深度融合,推进政务数据归集共享,加强数据治理和融合应用,数字政府建设成效显著。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我国信息化进入建设数字中国的新阶段,数据已经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为统筹管理政务数据资源,深化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数据有序共享,对中台概念类型、技术特点、应用现状进行介绍,并对政务数据中台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通过构建一套“让数据用起来”的机制,形成权威高效的协调机制,数据资源标准体系规范建设,汇聚数据资产形成通用数据服务能力,提升全域数据能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现有协同政务流程集成模型及框架的不足,分析了将语义Web服务应用于协同政务知识共享的技术优势,构建面向知识共享的协同政务流程集成框架,运用语义Web服务和本体概念设计了基于WSMO的协同政务流程集成,实现了不同政务信息系统之间的语义互操作,从而方便政府与用户的语义互动与知识共享.  相似文献   

3.
网上政务指国家机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局域网、城域网、因特网等网上进行的政务活动。一般在国外称为“电子政府”或“电子政务”。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机关内部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国家机关之间网上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开展网上办公和协同办公;向企事业单位和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强有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是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区域政务云运用成熟的云计算技术,为政务信息化提供基础支撑。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加速系统协同、资源整合共享,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上云集约化部署是一条必由之路。详细介绍了天津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上云部署的具体做法,分析了对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的主要成效,提出了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思路及途径,同时为其他行业区域信息化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侯艳玲 《兰台内外》2023,(21):47-48+51
随着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智慧政务的不断推广,使得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大大提高服务效率,“以民为本”的思想理念不断根深蒂固。在此背景下,综合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也应结合智慧政务服务需求,抢抓机遇、借势发展,促进档案管理思想与时俱进,推动管理模式转型升级,真正发挥档案资源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功能。本文从智慧政务背景下综合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意义、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研讨,综合分析当前档案事业发展的路径,为相关部门单位解决问题、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平平 《兰台内外》2023,(26):34-36
数字化视角下,政务服务中心档案也应具备信息化与智能化的特点,要想全方位体现政务服务中心档案服务管理的价值,就需要搭建服务云平台,科学、有效地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与其他单位共同传递信息与分享信息,使得档案信息管理具备时效性的优势。本文分析了政务服务中心档案服务云平台建设面临的困境,从设定档案服务云平台的功能、明确档案服务云平台的构建思路以及优化档案服务云平台的数字档案管理标准等几方面深入分析,并探讨了数字化环境中构建政务服务中心档案服务云平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语义Web服务的电子政务数据集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政务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是电子政务建设中一个难点问题.文章分析了当前政务数据集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语义Web服务的政务数据集成框架(SwSEDIF),分析了SwSEDIF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如政务领域本体构建、Web服务的发现和Web服务组合,并以北京奥运城市综合信息服务项目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该项目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政务服务O2O,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政务服务"电子政务生态,有助于拓宽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渠道,有利于简化民众办事流程,有利于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运用,政务服务将呈现政府各部门联动与信息共享、政务服务一站式无缝衔接、移动政务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梁俊山  刘邦凡 《档案》2013,(4):21-24
云计算具有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模式、集成化的服务架构和分布式计算等特点,对于政务舆情共享系统的构建具有降低信息安全风险、节约成本、便于收集和共享信息等重要意义。、文章从理论基础、实践条件、成本收益、技术手段等方面,论证了基于云计算政务舆情共享系统构建的可行性,提出了具体的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技术和组织角度分析了协同政务知识共享的障碍,构建了协同政务知识共享体系框架,指出协同政务知识共享需要技术支撑环境和组织保障环境的支持,并结合案例进一步分析了协同政务知识共享的组织模式及组织保障环境.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是整体型政府改革的突出表现,强调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与共建共享,这与我国档案管理的集中统一原则以及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思想具有相同内核。在回顾上述原则与思想的基础上,论文指出档案信息资源集中统一建设、档案共享利用和“事前”统筹规划是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档案管理的新要求。基于实地调查与案例分析,论文结合我国当下分别以行政审批档案为整体和以电子证照档案为整体的两种思维,总结出互联网政务服务档案资源建设的两种模式。最后,论文提出“整体观”管理是指,互联网政务服务档案资源建设要涵盖横向与纵向两个业务层面,并根据前端业务模式及档案部门所面向的利用需求,对体制机制、管理制度、系统平台与档案实体等要素进行统筹规划与协调管理。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政务服务、电子文件领域的政策规范,推动了电子政务特别是政务服务、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发展。在此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对随之产生的大量电子公文和政务服务电子文件进行有效归档,成为了近年来档案部门需要研究的一个新课题。2018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山东省加快推进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建立完善公共支撑服务。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对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指出协同政务的发展趋势是基于语义技术面向知识共享的协同政务,并对协同政务、知识协同及面向知识共享的协同政务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协同政务从信息共享向知识共享发展的必然性,指出协同政务知识共享的本质是基于共同语义体系的知识协同.  相似文献   

14.
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政务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档案部门能否借电子政务建设的东风,加速现代化信息化建设,通过丰富、快捷的信息服务,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是档案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已取得重要进步。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了全国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的五年规划。总体目标:大体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建设以“三网一库”(政府机关内部的办公业务网;国务院办公厅与各地区、各部门连接的办公业务网;以因特网为依托的政府公众信息网;政府系统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15.
文化共享工程自启动以来,在全国形成了互联网、政务外网、数字电视等多种管理与服务模式。本文以河南地区为例,以IPTV方式建设了独具特色的应用平台,探索了一条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对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服务基层实践活动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加快推进,档案工作管理理念也不断更新,档案行业也逐步插上网络这一现代翅膀。近年来,各地档案部门与时俱进,以档案数字化为基础,以“大档案”为格局,大力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搭建档案服务平台,加快了档案资源建设与共享步伐,档案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7.
信息化建设     
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部署及有关精神,银川市档案局积极介入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在银川市农村综合服务信息网上登载有关政务公开信息及档案信息,使全市388个农村信息化服务站实现了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8.
张泓 《云南档案》2023,(5):57-60
随着数字政府建设的推进,中国正经历“治理现代化”“服务普惠化”和“数据智能化”的交汇期。“一网通办”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实践,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人事档案利用和共享信息化服务,逐步融入“一网通办”服务体系,管理流程和系统核心技术也亟待革新。管理部门需协同推进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跨区域工作协作机制、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提升档案服务系统信息安全,以推动此项工作更好地服务群众需要。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字政府”建设的不断推进,在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政务运行等场景中不断深化应用,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对实时性、高效性、灵活性有了更高的要求。结合传统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架构,分析了传统数据共享交换方式面临的短板与不足,重点对“统一数据资源目录+CDC”、实时流处理技术、API整合封装等新兴技术路线进行了研究、分析和比较,以探索新形势下实现政务数据高效共享的新方式。希望能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指出建立国家数据开放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要求各级政府通过政务数据公开共享,鼓励企业和公众发掘利用政府开放数据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