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抢救“土壤水库”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最近从陆地生态的发生发展及其整个地质历史演变过程的研究中发现 ,“土壤水库”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是陆地生态发展的关键和“动力” ,只要维护“土壤水库”正常发展 ,就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降尘堆积环境条件和持续的成壤过程 ,可使降水具有直接渗入“地下水库”的特殊功能。只要维护住高入渗“土壤水库”的存在 ,就能确保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的顺利实现。为全面实现“黄土高原国土整治 2 8字方略” ,确保“土壤水库” ,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必须充分认识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也是农业和人类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是中国生态最为脆弱和经济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并存是制约其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以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榆林市米脂县孟岔村为研究基地,以山地红枣为研究对象与技术示范平台.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技术创新与集成、技术示范与培训,构建了以山地红枣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和山地红枣微灌节水技术为核心,山地雨水就地集蓄利用技术、山地枣园土壤保墒技术和山地果园高效施肥技术为配套的陕北山地红枣集雨微灌工程技术体系,形成了“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创建与实施,实现了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统一,为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干旱缺水两大瓶颈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为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一、项目简介 “水库地震监测与预测技术研究”根据水库地震的特殊性与水库防震减灾工作的总体需求,研发针对水库地震的近场数字地震观测仪器及组网技术;深化对水库地震发生条件(环境和机理)的认识,提出1~2项对水库诱发地震具有一定预测意义的方法及判据;建立水库地震震例库,研究水库地震发生地段和震级上限的预测方法,提出典型水库诱发地震危害性评定技术和预瞽技术。项目设置了4个研究课题:水库地震近场监测技术研究。水库地震发生条件探测技术研究,水库地震预测方法研究,典型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定技术及预警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是古代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 该区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脆弱。土壤水是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与生态恢复的重要资源, 土壤水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对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文章从黄土高原气候变化趋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成效及其引发的土壤干燥化问题等方面, 讨论了当前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中资源与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重点分析了土壤干燥化的概念、特征、环境效应及其调控等研究进展, 在此基础上提出黄土高原土壤干燥化问题的未来研究方向和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土壤水资源管理策略与目标, 以期为国家及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梁峻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18(3):210-212,238
1首席科学家及项目执行负责人首席科学家田均良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196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物理系,同年分配至水土保持研究所。多年来主要从事土壤环境和土壤地球化学及其在土壤侵蚀中的应用研究,近期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土壤核素示踪研究土壤侵蚀特征和土壤侵蚀环境、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七五”期间,首次系统地研究了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区的土壤背景值分异规律,提出了土壤背景值的三维分异特征。“八五”期间,提出并开展了利用稳定性稀土元素示踪法定量研究土壤侵蚀强度的垂直分…  相似文献   

6.
科技创新是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第一着力点,在“科创强院”实施过程中,生物样本库作为医院临床医学研究的重要支持部门,其作用至关重要。目前对于医院生物样本库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标准化建设”,对于样本库经济方面的运营管理研究很少。医院生物样本库的可持续性发展面临4方面“瓶颈”问题,本文从关注样本库经济运营管理,积极“盘活”现有库存,提高“样本利用率”,加快“样本转化效率”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实现样本库“自给自足”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黄壁庄水库是滹沱河干流上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发电、灌溉、生活供水和环境用水的大1型综合利用水库,总库容12.1亿m^3。会同上游的岗南水库控制滹沱河流域面积的95%。自建库50年来历经“63·8”、“96·8”两次特大洪水和1988年、1995年、2000年等几次大水年份的考验,积累了一定的调度经验。从1996年逐步实现了水利信息化,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系统为水库服务,不断优化调度,是摆在所有技术人员面前的紧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地球关键带与地表通量野外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黄土高原关键带站”)立足黄土高原,面向黄河中游,开展季风区地球关键带和地表通量的长期定位观测和数据积累,在科学上为世界地球关键带科学作出突出贡献,在服务国家需求上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黄土高原关键带站提出了黄土关键带形成演化的“季风控制论”,重建了地质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植被、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查明了黄土关键带形成演化的气候背景;重建了过去500年温度、降水等气候要素序列,揭示了黄土高原干旱、高温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诱因及特点;系统开展了黄土高原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研究,揭示了黄土高原关键带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过程的作用机理,阐明了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与相互作用机制,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黄土高原关键带类型划分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框架;深入开展了黄土高原多尺度水土过程及其对重大生态工程的响应研究,阐明了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过去60年径流输沙和水沙关系的时空尺度特征与驱动机制,揭示了土壤水分与区域气候、土壤和植被的相互关系,定量评估了黄土高原生物和工程治理措施的环境效应;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相似文献   

9.
水库施工是水利工程施工中最常见的,从“千库保安”工程到“强塘固防”工程,近几年来各地都在进行水库除险加固,很多中小型水库在除险加固施工中因初步设讯施工图设计、业主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管理,施工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原因使工程的工期、质量、投资在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工程的按期完成。  相似文献   

10.
朱丽 《华夏星火》2011,(1):22-23
在历年两会热点的民意调查中,“低碳经济”这个词在2010年首次进入公众视野。 传统观念认为依靠种植、养殖生产的农业经济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性不大。其实不然,农业是一个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一是土壤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碳库。二是农业生产是温室气体的一个排放源。三是间接的农业排放源增多。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生态系统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自1950s以来大规模实施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举措,在减少入黄泥沙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坡面、沟道的水文过程和物质迁移过程等,改变了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的时空分配格局,在土壤保持、粮食供给、水文调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贡献。本文系统综述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发展演变,阐述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水土过程的作用机制及对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贡献,探讨了新形势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建设面临的问题、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应加强维护和管理,提升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统筹工程措施与植被措施,进行科学的设计与合理的时空配置,以维护黄土高原及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维持和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土地生产力区域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侵蚀是黄土高原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该文在CIS支持下,利用基于侵蚀条件下的土地生产力模型研究了黄 土丘陵沟壑区一副区、二副区和北部风沙区的3个典型小流域的土地生产力状况,并针对3个小流域所在区域的位置、地形、地貌特征、气候和土壤特性以及土地利用的特性等几个方面的差异性和共性进行了讨论,并从区域的角度分析了3个研究区域土地生产力的特点和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黄土高原内部不同区域土地生产力的差异性非常明显,表现为风沙区1634.59kg/hm2>黄土丘陵沟壑区一副区(14411.89kg/hm2)>黄土丘陵沟壑区二副区(1006.77kg/hm2)。  相似文献   

13.
沉积物保留是保证生态系统健康运转所必需的基础功能之一。准确计算流域沉积物的保留量,开展水土保持效益评估,对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土地利用结构调整、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及水库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以陕西省黄河支流无定河源头营盘山库区为例,基于Arc GIS10平台,运用In VEST的沉积物保留模型,定量估算了2013年营盘山库区沉积物保留量及2013-2070年内沉积物保留价值,同时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沉积物保留功能重要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3年营盘山库区的沉积物保留总量为493.43万t;2013-2070年流域的沉积物保留总价值达到1.29亿元;库区东西侧沉积物保留价值差别很大,这与流域内部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方式、生态系统类型、植被覆盖情况、土壤理化性质、气候等因子密切相关,前4个因子起主导作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沉积物保留功能重要性依次为稀疏草地稀疏灌木林旱地落叶阔叶林水域居民地裸地。  相似文献   

14.
根据土壤含水量和粒度测定,对青海湖北侧沙柳河镇附近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水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湖北侧土壤含水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0.6m深度以下土壤含水量严重不足;该区土壤水库蓄水性非常特殊,上部蓄水量多,下部蓄水量少。该区土壤厚度小,土壤水库容量小,蓄水能力小,干旱年易于发生草原退化。沙柳河镇土壤水集中分布在土壤的上部,初步认为这是该区土层冻结期较长和低温导致蒸发作用较弱决定的,这对该区根系较浅的草原植被的生长发育是非常有利的。在近年降水增多条件下,该区土壤水分能够满足草原植被的生长。该区不适于发展乔灌木植被,适合发展根系短、耗水较少的草原植被。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生态工程的生态成效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我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在该地区先后开展了小流域治理工程、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淤地坝建设和坡耕地整治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对土壤侵蚀控制、生态建设等均起到了良好作用。为全面评价该地区生态工程的生态成效,以野外站不同尺度监测及生态系统关键过程长期研究为基础,利用多种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在地块—小流域—行政区和典型生态工程—典型样区—侵蚀和地貌区等不同尺度上,对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变化、土壤侵蚀动态变化、河流径流和输沙量动态变化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动态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范围明显缩小、水土流失程度显著减轻,区域生态状况向良性发展、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局部地段(如陡坡耕地)水土流失仍然严重、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治理形势依然严峻。据此,从该地区生态建设的内容、学科建设重点、监督和政策机制、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了该地区生态工程后期建设的方向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持续土地利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在分析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历史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作为黄土高原今后的综合治理和开发的指导思想,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土保持科学地统一起来。以陕北米脂县泉家沟流域为范例探讨了生态经济系统分析、土地利用系统结构优化、土地利用优化模型空间面积分配、土地系统生态设计以及土壤侵蚀量输出分析和水土保持决策等。  相似文献   

17.
以黄家二岔流域为例,分析该区的景观格局,选取斑块大小、斑块破碎度、等高连通度、顺坡连通度和斑块相对位置指数5个指标对景观格局进行量化,再结合地形,将该流域分为阴坡和阳坡分别计算它们的景观格局,并分析它们与土壤侵蚀的关系.最后得到,黄家二岔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和人工草地,其中阳坡以人工草地为主,其斑块较完整,等高连通度大,斑块排列顺序也利于保持水土;而阴坡以耕地为主,斑块完整,顺坡连通度大,斑块排列顺序不利于水土保持.因此阳坡景观格局利于保持水土,而阴坡景观格局利于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