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伟大深刻的社会变革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然而,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很难完成现代社会赋予的培养健全人格、构建整体素质、发展个性特长的任务。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要求之体验,是时代发展要求之必然。本文中,笔者首先讨论了研究需要层次理论对素质教育的意义,需要影响认知,离开学生需要的教育是一种外加的强制力量,往往难以奏效,所以必须认真研究需要;其次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进行了简单介绍,主要包括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要;再次详细讨论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体现,教育工作者应以人为本,认真研究学生物质及精神上的需要,从而更好的开展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2.
需求,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要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按需要的产生看,有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之分;从需要的对象看。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分;从需要的层次看,有低层次的需要和高层次的需要之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是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想理论来源,“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地回答了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问题,“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科学地回答了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问题,只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贵穿于“三个代表”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因此,“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继承和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政治生活需要构成了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物质基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思想基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政治生活的需要,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5.
如何调动我国企业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实现企业的组织目标,是企业进行人本管理的根本所在。西方需要型激励理论所揭示的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对如何激励我国企业的广大职工,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所指出的满足人的不同需要层次的理论,提示我们不但要对职工进行低层次物质保健因素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要满足其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从而充分发掘出人力资源的巨大创造潜力。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从需要出发来认识利益的概念及其含义 ,认为利益是发展到一定阶段、足以促使人们进行社会实践的需要。需要的产生包含主观欲望和客观环境刺激两个因素 ,利益也包括了主观动机和客观物质手段两个方面。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做到一方面充分发挥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另一方面为人民实现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 ,始终保证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西方需要型激励理论与我国企业的人本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调动我国企业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实现企业的组织目标,是企业进行人本管理的根本所在。西方需要型激励理论所揭示的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对如何激励我国企业的广大职工,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所指出的满足人的不同需要层次的理论,提示我们不但要对职工进行低层次物质保健因素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要满足其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从而充分发掘出人力资源的巨大创造潜力。  相似文献   

8.
道德需要:道德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需要是不同于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一种特殊的、高级的社会需要。所谓道德需要,就是人们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自觉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第一,道德需要是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的道德要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需要是人提升的需要,它不是从社会中去获得、索取、占有、使用、享受某种物质的或精神的产品来满足自己,而是通过对社会或他人的给予、奉献、牺牲来满足自己。  相似文献   

9.
“欲”相当于现代心理学“需要”一概念,在中国古人观念中,它更偏重于低层次的物质需要。古人在对理与义、义与利的论述中,则体现了中国古代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具体内容及其关系。将它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相比,两相暗合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实现面临许多问题。国家可以从以下路径出发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追求:提高人民政治角色与地位,增加群众参政渠道;明确文化需要的核心地位,构建多元文化体系;重视民生问题解决,维护社会公平稳定发展;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1.
民生需要就是民众的生活需要,是指民众利用各种生活条件,以保障和改善自身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要求。民生需要是一个由多方面内容有机结合构成的综合性范畴,主要包括物质生活需要、社会生活需要、精神生活需要和生态生活需要四个基本方面。民生需要是一种方向性、趋势性需要,表现为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大体上可以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基本层次。  相似文献   

12.
合理而健康的物质需要与科学而高尚的精神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从理论上全面、科学地认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及其关系,将有助于指导我们的实践,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业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3.
论人的需要     
人作为自然、社会、精神三位一体的存在物 ,同时具有自然、社会、精神三种不同的需要。人的自然需要是维持人的生命存在的生物需要、生理需要 ,包括物质生活需要、性生活需要、健康和安全需要 ;人的社会需要即人对社会的需要 ,包括人与人的相互依存需要、人际交往需要和劳动合作需要 ;人的精神需要包括认知需要、情感需要和意志需要三个方面。其中 ,认知需要包括求真、向善、爱美的需要 ;情感需要是人对积极、愉悦情感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对消极、忧郁情感的克除和消解 ;意志需要即对良好意志品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学校中教师的需要有其鲜明特征,精神化需要优先,强烈要求创造、成就;注重自尊和荣誉;物质的需要含有丰富精神性。对教师需要的相应管理必须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变革的实质是用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代替旧的物质主义哲学体系。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超越物质主义哲学体系为前提,以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为根本,以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是“改变世界”的革命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民本位、“革命的实践”和以社会进步为核心的历史辩证法。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确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6.
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作为人的个体本质,需要是一切社会关系和"自由自觉的活动"形成的根源,是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所孕育的社会公正思想,为探寻当今我国社会公正缺失的原因和实现社会公正的有效路径提供了有益启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导致我国社会公正缺失,不利于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进步。要实现社会公正,可以从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中寻找启示,从满足人的需要的角度探索实现社会公正的有效路径——坚持科学发展,努力满足公民个体的正当需要,协调好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一)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目标,是中国决策科学最突出的特色。新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就要把发展经济作为富国的第一要务。科技兴、教育兴,才能国家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相似文献   

18.
教育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目标最先考虑的是社会的需要、就业的需要、政府的需要、父母的需要,青少年自身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则很少被纳入教育的视野。而缺乏对人的个体的关注、缺乏人精神的指引,人们的行为就会不受理性、良心、正义和道德的制约,就会沦为经济动物;缺乏人精神的生活,人们便丧失了精神家园,即使物质生活丰富还是会陷入精神空虚之中。缺乏人精神的教育,也培养不出真正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9.
尊重和满足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原理。思想政治工作中一定要做到关心人、理解人和尊重人。关心人,就是要针对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注意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理解人,就是针对精神的需要,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信仰问题;尊重人,就是针对人的人格需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一定要尊重人、尊重人格。这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与迷信、伪科学和反科学进行斗争,除了需要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在人民群众中间大力普及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精神不仅要把科学精神作为灵魂和主线渗透、贯穿到知识的普及中去,同时,还需要坚持以下基本途径:引导群众参与科学实践;反思科学知识;熟悉科学发展史;推进教育改革;防范科学主义等。此外,普及科学精神还有一个社会环境问题。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现代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