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文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可以了解事物的本真状态 ,沟通思想感情 ,不断提高文学创作力和鉴赏力。在文学活动中的情感把握 ,利于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 ,以较逼近实际的审美视角和艺术手段 ,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或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戚良德  李婧 《现代教育》2004,(11):53-55
文学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培养感情、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过程,因而是一个美的历程。一方面,文学是抒情的,文学的本质乃是情感的抒发,情感是文学的灵魂。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比较容易进入作品,领会作品中的深意,所以注意培养个人的性情,就可以和文学更接近,在理解文学时不隔膜。另一方面,随着一步步深入文学的世界,我们的感情和情操也得到净化和陶冶,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相似文献   

3.
文学鉴赏离不开鉴赏主体的情感活跃。情感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首先表现为对艺术的复活。情感对想象的产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鉴赏主体的情感活跃是鉴赏中“共鸣”产生的基础;鉴赏主体对作品的理解离不开对作品的情感把握。  相似文献   

4.
幼儿文学活动是借助具体的文学作品,以具体的形象、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音韵、富有诗意的意境.帮助幼儿体会语言艺术的美,从而陶冶美的情感,培养丰富的审美想像力。然而,在平常的幼儿文学活动中。众多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的作品,却被简单化处理了:或是满足于熟练地复述故事,机械地理解作品中的几个词语;或是急于把故事的主题告诉孩子,希望孩子们明白一个道理。这样的文学活动是低效的,忽视了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忽视了幼儿的情感体验,算不上真正意义的文学活动。  相似文献   

5.
从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构筑学生精神世界来看,文学阅读教学应是感性实践活动。文学阅读教学首先要给学生时间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言语形式,这是与文学大师对话的过程,是提高语感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次,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是一个变文字为形象的过程,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发掘作品的形象性;最后,文学是情感的艺术,教学过程是一个丰富师生情感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善于体验作品中的情感,而且要恰当引发学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从欣赏心理的角度阐述文学欣赏活动为欣赏者开拓了一片广阔的情感体验新天地。因此欣赏者应注意培养一种敏锐的情感体验能力,不断升华自我的审美趣味,丰富自己的审美感性和理性,这样在欣赏活动中便能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作品中去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感受和领悟作家用审美的眼光对他们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所持的思想上、情感上的态度,从而帮助自己确定对客观世界应持的态度,使文学欣赏活动进入一个更高的新层次。  相似文献   

7.
与科技翻译等非文学翻译注重传递客观事实不同,散文翻译以传递作品的美感与情感为主。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难免掺杂个人情感,而译者的情感对译文质量与风格有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比《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两个译本中译者的情感,分析不同译者的情感的异同,以体现译者的情感在散文翻译中的重要性及局限性。本文对译者情感的研究,有利于译者在散文翻译中把握个人情感的“度”,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8.
一、建构主义的文学鉴赏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在原有基础上的重新建构,这种建构不是简单的拼合,而是学习者充分发挥自身的认知潜能,经过自己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使所学知识在更高层面上形成新的融合。文学鉴赏中,就意义建构而言,文学鉴赏活动是一种商品格的认知重构过程。从形式上看,文学鉴赏是阅读主体和客体间的双重对话及心灵沟通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作品塑造的感性形象借助文字符号通过语码转换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的思想情感也渗入到读者感情世界;与此同时,阅读者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从更深层次解读作品,感受作品,  相似文献   

9.
文学理论共同体普遍认可的文学活动模式构成文学活动范式。文学活动理论的演进史不过是文学活动范式不断革命的历史。在西方和中国当代文论史上,发生了从“世界-作家-作品”范式到“作家-作品-读者”范式再到“世界-作家-作品-读者”范式两次文学活动范式的重要革命。文学传媒要素在文学活动中的本体地位的显聊.,为文学活动范式第三次革命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学前期是个体情感发展的关键期。文学作品具有促进情感体验的审美心理发展价值。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从文学活动审美心理构成及审美情感中的体验接纳、识别匹配、情感表达几个维度,对30篇近4年的活动设计实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幼儿文学活动设计重感知和理解创造,轻审美情感的培养。(2)活动设计中的审美情感目标重情感表达,轻体验接纳。(3)活动设计缺乏对情感识别匹配的认识和关注。教师应认识到幼儿具有在文学活动中发展审美情感的基础,在设计活动目标时重视对幼儿审美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古代悼亡诗的伤逝主题及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悼亡文学是祭悼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其起源与发展从一开始就受社会文化、民族心理、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悼亡作品中创作主体的情感通常表现为一定的模式 ,这些情感模式展示了传统的爱情观 ,特别是对失落的爱情的态度。而悼亡作品的价值取向又表现了传统的爱情价值观和自我价值观的统一。悼亡作品中独特的情感表达模式和价值取向共同构建起了悼亡文学有别于其它文学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的文学中的优秀的作品之所以达到高妙的境界,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运用了形象思维。在反映生活的过程中,在艺术构思的程序上,始终不脱离具体可感的形象,始终伴随着创作者的情感活动,并能揭示出现实生活及其周围事物的本质。既然出色的文学作品是通过作者的形象思维来实现其自身情感与客观景物的有机结合,对这些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把握同样也离不开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13.
一、文学的多向精神活动的特点文学活动是一种多向的综合精神活动。它包括生产文本(作品)的文学创作活动,对文本阅读欣赏的文赏活动和对文本评判的文评活动,还包括对文学活动进行理论总结的文论活动,这些活动的统一体即构成了整个文学。作者创作文本是为了表达,而不仅仅是自我情感和理念中的客观世界的纯自然的喧泄。表达就是为了让别人去理解,不管表达者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都会自觉不自觉地  相似文献   

14.
文学欣赏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不同的文学体裁有着不同的欣赏规律和创造特点。散文欣赏的特点是:散文欣赏自始至终洋溢着想象的情感活动;在散文欣赏中作品的形象与欣赏主体之间的同一性大于差异性,散文欣赏能使欣赏主体潜移默化地受感染,移性情。  相似文献   

15.
文学欣赏是文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想谈谈文学欣赏中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供同志们在文学欣赏的实践活动中参考。一、文学欣赏的意义什么是文学欣赏?文学欣赏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活动使读者通过作品的文学语言,具体地认识形象及其反映的社会本质,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人由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从而在精神上得到美的享受。文学欣赏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文学欣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提高综合素质,以现当代外国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现当代外国文学作品中情感价值的内涵,分析情感价值的艺术体现,随后将不同时期的外国文学作品情感价值进行对比,明确各个阶段对于情感价值的认知;其次从社会意识形态、传统价值观和道德束缚、文学领域三个方面,论述情感价值在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从而体会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精神,这对于今后同类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文学是一种新兴的优美的电视表现形式。电视艺术家创作出能引起观众审美再创造的文学作品。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都需要想象;“虚”与“实”共同创造了电视文学的美感,形成了电视文学特有的意境;电视作品的美感是通过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情感交流来完成的。电视文学的审美就是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18.
刘亚萍 《考试周刊》2013,(92):186-186
<正>幼儿文学活动是借助具体的文学作品,以具体的形象、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音韵、富有诗意的意境,帮助幼儿体会语言艺术的美,从而陶冶美的情感,培养丰富的审美想象力。然而,在平常的幼儿文学活动中,众多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的作品却被简单化处理:或是满足于熟练地复述故事,机械地理解作品中的几个词语:或是急于把故事的主题告诉孩子,  相似文献   

19.
幼儿文学活动的美育心理实验研究(续)何磊(二)幼儿审美情感的发展我们以“无感受”、“偶尔感受”、“感受”、“感动”作为测定幼儿审美情感的四个等级指标。其具体表现是─—无感受:对作品不感兴趣,表情冷淡,对作品人物的命运漠不关心;偶尔感受:对作品不感兴趣...  相似文献   

20.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在生活中产生的各种需要都会在大脑的电化学力场中引发相应的张力活动。在文学鉴赏中,读者对作品的“情感参与”也将引起一定的张力活动——这正是鉴赏过程得以维持的基础。同时它也使鉴赏成为一个明显的动态过程。另外,文学鉴赏中的心理张力活动通过适当的艺术处理还可以成为审美快感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