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探讨上海市成年人对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标准的认知。结果表明:上海市成年人赞成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标准有13条;在4条标准认知上,年龄之间有差异、性别之间无差异。北京奥运会增强上海市成年人凝聚力的主要心理因素有4个因子,即认同感、归属感、力量感、大国意识;在认同感、归属感、大国意识上,年龄之间有差异,性别之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北京奥运会增强五大城市成年人凝聚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上海、武汉、西安、沈阳五大城市成年人进行了调查,探讨五大城市成年人对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标准的认知,以及北京奥运会增强五大城市成年人凝聚力的主要心理因素.结果表明:五大城市成年人赞成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标准有13条;北京市成年人认知度较低,西安市较高;在4条标准上,年龄越大认知度越高;在2条标准上,性别之间有显著差异.北京奥运会增强五大城市成年人凝聚力的主要心理因素有4个因子,依次是归属感、力量感、认同感、大国意识;在4个因子上,年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在2个因子上,性别之间有显著差异.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体育在国家认同形成与强化中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体育在国家认同形成与强化中具有重要的功能。这种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体育比赛展示国家的优越地位,增强国民的凝聚力;利用体育来寻求认同和合法性;提高公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团结感。实现这种功能的主要途径是体育竞技场、政府和大众传媒。  相似文献   

4.
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对北京市民幸福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理论分析等方法,对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对北京市民幸福指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1)影响市民幸福指数的因素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2)北京奥运会主要从推动首都经济的全面发展,增加市民收入与就业机会;推动东西方文化交融,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激发了民族的自豪感,增强了国内的凝聚力;提升城市建设管理和生态环境水平;提升北京社会和谐指数;提升市民奥运意识和健康意识6个方面影响着市民的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5.
互动——提高团队凝聚力的最佳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心理学与社会学知识 ,提出了互动的条件 ,分析了互动的方法和及其对提高团体凝聚力的作用。互动的主要方法为 :讨论 ;有意义的集体活动 ;比赛 ;教练员的主动与主导作用 ;教练员有意识的引导 ,使队员之间进行直、间接的交流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交流互动的氛围。其作用为 :增强队员之间的认同感 ;增强队员的集体归属感与集体荣誉感 ;产生互补性帮助 ;减少队员间的攻击型心理与行为 ;能使教练员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6.
奥运会对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董杰 《体育与科学》2001,22(3):16-19
本文从历史事实出发,探讨了北京举办奥运会,在政治、文化和经济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在政治上能树立国家形象,加强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在文化上,能丰富市民生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上,能增加就业人数,改善投资环境,带动北京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加速民族产业走向世界的步伐?为避免奥运会给北京带来负面影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加强环保,对体育场馆合理规划和利用,借举办奥运会的契机,加强社会治安,让奥运会促进北京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交流与碰撞--谈奥林匹克与中国武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7月13日是值得纪念的日子,随着那美妙一刻到来,2008奥运会花落北京,中国人将在自己的土地上迎来奥运的朝阳。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武术进入奥运会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2008借东道主之力武术步入奥运殿堂,实现武术与奥林匹克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几乎成为一种必然。武术的进入,对树立国家形象、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都有积极的意义。但是,随着国家奥运战略的逐步深化,武术上所凝聚的民族情结、民族性会被现代蓬勃发展的奥林匹克运动所淹没吗?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论CBA联赛主场文化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以NBA为代表的职业篮球联赛将篮球比赛视为一项文化活动。CBA联赛主场文化的外在表现是球队均有各自的主场、俱乐部队名具有当地的文化的特征、主场比赛具有获胜概率的优势。其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造就一大批稳定的球迷群体、为俱乐部的商业远作创造了条件,并使各支球队和俱乐部有了明确的归属感,使地域文化的特征在体育比赛场上得以体现,增强了民众的荣誉感和社会的凝聚力。CBA联赛主场包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但具有职业联赛初期的阶段性文化特征。CBA联赛主场文化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促进人的社会化、有利于社会的有序运行和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女子排球运动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心理弱点,这是由于青少年运动员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和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又正处于心理发展阶段,而且承受着长期艰苦的技战术训练和频繁的比赛任务,再加上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对运动队的影响而造成的。这些心理弱点影响了整体素质的提高,应引起教练员的重视。本文试图以多年训练实践经验,分析女排运动员常见的心理弱点及其产生的原因,找出转化的对策以增强运动集体的凝聚力,提高运动队伍管理、教育及心理训练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在很多人看来,同为旅游胜地、文化古都和奥运会举办城市的雅典和北京,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这意味着,雅典在筹备奥运会过程中的优势也将成为北京的优势,而雅典在这个过程中饱受批评的地方,也有可能成为北京的软肋。一个城市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个城市的市民所决定的,雅典的市民是欧洲人中很有名气的一群,而这种名气基本上是毁誉参半,甚至“毁”的部分还多一些。  相似文献   

11.
奥运会对提升国民凝聚力心理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哲学和社会学为视角 ,以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理论和体育学为基础 ,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和比较法等方法 ,对奥运会提升国民心理凝聚力、凝聚力构成因素及条件、产生社会效益等问题进行分析 ,认为奥运会对振奋民族精神、唤醒民族意识、维系民族情感具有显著作用 ,同时也丰富凝聚力理论外延与内涵。  相似文献   

12.
后奥运时期村落农民对北京奥运会认知与态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问卷调查、比较分析、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就不同地区村落农民对北京奥运会的认知情况进行地域上的横向对比分析.并就部分人口学变量下的村落农民对北京奥运会的态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认为,村落农民对北京奥运会的认知程度尚处于较低水平;从村落农民对北京奥运会的态度来看,男性较女性更积极,在年龄结构上,青少年态度最积极,老年次之,中年最消极,在文化程度与家庭人均年收入上,文化程度越高态度越积极,家庭人均年收入越高态度也越积极.  相似文献   

13.
杨红 《体育科研》2016,(6):24-29
北京奥运会是一种历史记忆,还是一种具有永恒现代性指意的仪式,其呈现出来的宏大的叙事性压倒了中国人对奥运会赛事内涵的记忆,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进程的文化纪念碑。北京奥运会是中国的国家秩序变更后催生出来的仪式化产物,它还是一种对中国固有仪式的升华形态。中国体育代表团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取得了51枚金牌是由于举国体制的制度支撑,北京奥运会就此得以升华为一种中国内产式国家仪式。奥运会还是一种身体展示度极强的仪式活动,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北京奥运会也成为中国人寻找与西方社会和解的突围点。北京奥运会缔造出来的强大的超仪式的视听镜像提升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力,在更高的意义上重塑了国民形象。  相似文献   

14.
试论人文奥运与奥林匹克的赛场人文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人文奥运与奥林匹克的赛场人文环境进行讨论。研究认为,奥林匹克的赛场人文环境一直是奥林匹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那时将使全世界人民的目光焦点对准北京。奥林匹克的赛场人文环境与现代人所要求的社会性格和现代体育,特别是现代竞技体育所提倡的观念是一致的。“人文奥运”凸现了赛场人文环境的“奥林匹克”意义,又将推动北京奥运赛场人文环境的营造和观众赛场人文环境的参与实践。奥林匹克赛场就是这样吸引着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制度、不同信仰、不同贫富的人纷纷涌向它。  相似文献   

15.
奥运会与社会凝聚力——从社会学看奥运会的社会效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了奥运会的社会效益,认为奥运会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有助于社会完善和谐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转型。同时,通过对历届奥运会综合效应的检验,对北京奥运会促进社会凝聚力的途径提出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举办奥运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为最近几届奥运会所证明,而体育产业作为一项对奥运经济感应度较为敏感的产业,必将会分享奥运经济效益。依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就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我国体育产业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研究奥林匹克运动期待的内涵,分析近几届奥运会实现奥运期待的效应,进而探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独特期待,为更好地实现北京奥运期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通过对西安市十所高校63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奥运会对大学生的体育认知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影响力有限,提出在高校营造宣扬奥林匹克文化的氛围,深化奥林匹克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智慧 《体育科学》2012,32(3):28-38
探索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与承办地区居民幸福指数的关联性,揭示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后对承办地区居民幸福指数的影响。采用文献调研、专家征询、问卷调查等方法在开发包含9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50个三级指标测量评价体系的前提下,分别在奥运会举办前、后共2次对北京市18个行政区的9 000名居民进行了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有效提升了北京市民的幸福指数,按提升幅度大小排序依次为愉悦感指数、体育文化指数、满足感指数、健康感指数、成就感指数、富裕感指数和安全感指数;2)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后北京市民的向心感指数和认同感指数略有下降;3)北京市民幸福指数为3.39(五分制)、67.76(百分制),充分表明市民对未来充满希望;4)影响北京市民幸福指数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第1个方面包括交通状况、医疗状况、环境卫生、教育状况等;第2个方面包括住房条件、现有工作、人际关系水平、人身财产安全状况、个人总体情感水平等因素。  相似文献   

20.
当奥运会圣火伴随手拉手世界和平之乐熄灭之后,通过奥运精神的沉淀、推广和宣传,对人文素养、大众健康理念、健身意识、全社会文明程度的促进将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我国通过举办2008年奥运会所体现出的奥运精神和奥运会蕴涵的丰富教育理念、文化价值、教育内容和素材将对中国学校体育带来的巨大影响与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