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炜的长篇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叙事模式:受难叙事和流浪叙事,前者通常讲述“我”的家族苦难历史,与《离骚》、《圣经》中的“失乐园”的叙述构成较为一致;后者则由“家族”流浪与他者流浪组成,往往表述作者对人类前途命运的严谨思索,体现其一贯的怀疑精神。其长篇小说打破了传统长篇小说的藩篱,追求情绪的诗意张扬,显示出张炜在长篇小说与诗之间寻求一个合适的契合点的尝试与努力。  相似文献   

2.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用英文写成的长篇小说,作者的主旨是赞扬中华民族的"家"这一社会单位,认同"家"给人们带来的精神满足,力图给我们展示和谐美满的家族生活,表现出他对家族亲情的推崇,对家族传统文化的欣赏以及对家族和睦生活的依恋.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家族批判”是一个经典性的主题,作家们批判家族是基于改造社会的巨大热情,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叙事型作品中的“家”依次成了“个性解放的障碍”、“革命的异物”、“抗战的阻力”。作家由批判家族从而批判一个制度,一种文化,体现出现代知识分子“感时忧国”的救世情怀。  相似文献   

4.
以美学形态的叙事文本来塑造家族历史中的富有某种文化意义的人物群像,并以此来重新考量“文化父亲”对于我们今天的价值和意义,已然成为当下不少小说作家的一种艺术追求,李浩及其长篇小说《父亲简史》便是如此。本文以之为研究对象,重在于探寻其“有意味的形式”及其独特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5.
巴金和岛崎藤村的同名小说《家》既是中日现代家族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中日家族文化的典范性文本。对“家”中的人伦秩序、父业子承、价值理想三个方面进行比较,以阐明中日家族文化和家族叙事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先贤云:“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至为重要。一部中国的伦理学,乃家族伦理学。所谓“家和万事兴”,是说国家天下之平定与富庶,乃从家庭和睦肇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是说以扫灭匈奴为第一要务,其次才能谈到“家”。  相似文献   

7.
论家族文化对当代生育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文化以“家本位”为出发点,对农民的个体行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尽管我国当代社会的家族文化与传统社会的家族文化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嬗变,但其作为意识形态对人们的行为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生育行为的影响更为突出。生育率的降低并不标志着人口的根本转变,人口的根本转变惟有在农民生育观念发生根本转变之后才能实现,而这又必须建立在消除家族文化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中国作家巴金的《家》与日本作家岛崎藤村的《家》都是以“家族”为题材的小说。它们表现了共同的主题:家的衰败与人的发现。但由于二者在家族文化的建构与家族继承关系,以及烟酒文化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不同处置,因而两部作品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和内涵,即儒家文化与多重结构的杂种文化。  相似文献   

9.
在地域和家族视野中展开清代江南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地域与家族视野中展开对文学的研究,是文学研究的新路经、新方法。作家创作往往受其“文化根性”的影响,而“文化根性”的形成,不但与国家意识形态和道德文明在地化影响有关,也与地方自然生态环境有关,与地方民情习尚有关。家族同样也与“文化根性”相系,家族的家风、家学、家脉对作家创作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地域和家族对文学的影响在江南表现得相当突出,可以说“江南”是文学研究中特具典型意义的地域文化、家族文化样本。  相似文献   

10.
家族文化以“家本位”为出发点,对农民的个体行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尽管我国当代社会的家族文化与传统社会的家族文化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嬗变,但其作为意识形态对人们的行为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生育行为的影响更为突出。生育率的降低并不标志着人口的根本转变,人口的根本转变惟有在农民生育观念发生根本转变之后才能实现,而这又必须建立在消除家族文化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家庭家族类题材长篇小说的流变包含有丰富的文化意蕴,体现着小说创造主体深切关注社会现实的创作心态,揭示了封建社会后期整个社会处于没落状态的悲凉的时代氛围。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作品中的人物和创造这些作品的作家,把握明清家族家庭长篇小说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以一份清代天主教世家分家文书序言为文本,通过田野调查,搜集了家谱、照片、碑记、方志史料、口述史等文本,唤醒耶儒文化在该村相遇后积淀百年的文化记忆,透视中国农村天主教信仰和儒家思想的交织.序言追溯了艰难的创业史、家庭世系构成及分家缘由,也显示了父家长衍用“诸子平分”和“托亲凭族”的分家原则和方法,为儿孙析产分家,并以融合了传统家礼和天主教教诫的家训导之.父家长“累世而居”、“父子一体”的愿望,无法阻碍“树大分叉”的家族瓦解.在本不需要书面契约的血亲之间,分家人以分书契约形式传承家族信仰与传统文化.分家形式上是家产的分割、门户的独立,但精神上是家族文化的一脉相承,分书具有文化遗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家族教育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兴盛发达。这一时期的家族教育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家族内世代相传的家学趋于繁荣,“家诫”、“家训”在社会上广为流行,妇女积极参与家族内的文化教育。这些特点对后世文化教育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以来,在我国的长篇小说创作领域陆续发表了衣向东的《牟氏庄园》、杨黎光的《园青坊老宅》和徐明涛的《蟋蟀》等,这些长篇小说都可以视为是表现宅院文化的家族小说。它们的发表构成了一种新的小说创作现象:它在展示或表达中国民间主流文化的同时,也不经意间传达了宅院文化的神秘性;它是中国社会微缩的宫廷。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宅院文化就是中国宫廷文化在民间的投射。  相似文献   

15.
从“五四”到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在描写中国传统家庭文化时,主要着眼于对传统的批判,成功地树立了反传统家族文化的旗帜。到了四十年代,知识分子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下,面对家族文化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不断对家族文化进行重塑。以《家》和《财主底儿女们》为例,从封建家长形象的变迁和叙述方式的转换这两方面论述三十年代与四十年代家族小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三苏”文化特别是“三苏”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从苏味道开始,“三苏”家文化在眉州大地不断进行历史衍进,虽历经苏氏三世不显,但苏氏家风仍然在苏序时实现了由平民向官宦的转变,在苏洵父子时期得以丰富发展,最终形成了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和为官清廉的家文化。这对于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有助于形成廉洁的党风政风、纯正的世风民风、良好的家教家风。未来我国的建设发展离不开一支意志坚强、德才兼备、作风硬朗的干部队伍,这就要求必须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与家风家教关系重大,“三苏”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值得从中汲取好的经验智慧。  相似文献   

17.
“家本位”思想及其延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家本位思想的延伸体家族是血缘群体,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家族文化有其团体的局限性、狭隘性和传统社会的宗法性,与其他群体可能发生冲突。主流文化多年来对其持恶意态度,今天,重新审视“家本位”思想及其延伸,分析它在增强民族国家凝聚力、建设社会伦理及其了解华人交往规范及家族企业成长方面的积极作用,对现代化建设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著名的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曾被冠以众多的称呼,诸如“科幻小说家”、“黑色幽默作家”、“政治文化寓言家”、“现代政治寓言作家”、“后现代作家”等等。纵使裹挟于众多的称谓之中,冯内古特仍保持着自己的“本色”,在世界文坛中独树一帜。他在1997年推出自己的长篇小说《时震》,并在一次访谈中宣称“我不会再写另一本书了。十分肯定。我已经厌倦了。”[1]至此他已写出十四部长篇小说,其中国内读者较熟悉的有《猫的摇篮》、《五号屠场》、《冠军的早餐》、《囚鸟》等。在《时震》中,他以惯有的犀利的目光冷静地注视着喧嚣的世界,用睿…  相似文献   

19.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英文长篇小说处女作、成名作,然而历来对其褒贬不一。本文认为它是一部描写日常生活的家族小说或者说文化小说。家族的意象化强调、近情的日常态度描写和习俗的反复插叙等特点体现出作家本人对以家族精神为本性的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想象,小说因而具有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家族企业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组织形式,“家本位”的文化分析框架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经济人”本质来自于家庭的“生物人”,从“家族基因”决定与企业环境选择的角度,可为分析家族企业生命力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