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互联网金融比传统银行金融的成本更加低廉,支付更加便利,同时具有信息对称的优势,因而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互联网金融存在法律监管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风险隐患如果没有科学规范的管控,必将给社会造成损失。本文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的现状,解析了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法律监管问题,同时提出了一些保障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利益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创新的产物,代表了金融民主化和普惠金融的趋势。美国互联网金融产业有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监管体系,这保证了从业主体的规范运作以及行业的稳健发展。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诞生与发展有其历史性原因和时代性诉求。我国应立足本国实际,充分借鉴美国先进的监管理念和规范的监管路径,厘清监管原则与框架,完善立法及配套政策措施,通过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建设行业自律体系等路径,积极探索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创新型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一经产生即在我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能够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提高金融效率;另一方面,其无序竞争增加了金融业的众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如何进行适当的监管以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成为监管部门及学界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互联网金融具有技术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综合性风险,对其监管应当遵循金融效率原则、金融消费者保护原则、金融安全原则,采用综合性的监管路径。最终构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技术安全体系,防范技术风险;实现大数据和国家征信体系的全面对接,减少信用风险;完善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法律机制,降低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金融市场蓬勃发展,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存在诸多困境,包括互联网金融企业准入门槛低、缺乏专门保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法律、对互联网金融业监管不足及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救济难。出现这些困境的原因包括信息不对称、互联网金融科技的发展不断催生新的法律问题及分业监管体制的固有弊端。为此,需提高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加强信息披露义务、建立统一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及构建多元化互联网金融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5.
《太原大学学报》2019,(1):29-37
区块链技术发展迅速,如何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鼓励区块链金融创新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监管沙盒"是现行法律框架下,能够有效应对监管滞后、鼓励金融创新的制度。我国需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发展较为完善的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监管沙盒的发展现状及运作模式,并结合当前我国区块链金融的监管现状和发展特点,在测试对象、监管主体、运作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构建我国的区块链金融监管沙盒制度。  相似文献   

6.
罗静 《太原大学学报》2015,(2):33-35,47
股权众筹是一种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在当前的法律环境下,股权众筹还存在法律地位不明确、监管体系不健全、投资者权益难以保障的法律问题。面对如此现状,应考虑在制度方面为股权众筹确立合法地位,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需完善股权众筹的监管措施,做好相关信息披露,提高投资者的风险防控意识,以促进股权众筹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但法律制度建设滞后,缺乏系统性和专门性的法律制度,存在监管主体分散、监管规则不明确、法律风险突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欠缺等法律问题,需加快制定和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制度,明确监管主体,加强监管合作,出台针对性法律规定,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8.
李艳杰 《课外阅读》2015,(4):195-196
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金融创新,中国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量越来越大,涉及的用户越来越多,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推动金融业的深刻变革,互联网金融产生的风险不可小觑,从现有的金融监管视角来看,单一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没有被完全纳入到监管范围,这就要求监管机构及时进行监管创新,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做出适应性调整。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来说,也许不存在最优解或最理想的制度结构,唯有可能达到的是某种博弈均衡,目前各方博弈正在进行,结局尚有变数,但监管和规范已迫在眉睫。为网络金融制定怎样的规则,直接决定着网络金融的归属和走向。  相似文献   

9.
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律制度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分析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对现行金融监管制度的挑战入手,探讨了金融监管理论和监管模式的最新发展,提出了要对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共同监管的观点,认为只有实施共同监管才能够保障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经济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交流,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是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也给传统的法律监管机制带来了挑战,导致了消费者权利的受损。因此,根据互联网经济的新特点,重新构建法律监管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对法国调节学派及其理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调节学派,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形态做了一个新的理论阐述。调节学派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派,对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以及对欧洲许多国家的政策制定都有重大影响。本文介绍了调节学派的分析方法、主要理论观点,并做了相应的评述。  相似文献   

12.
在系统分析声誉理论的基础上,本提出地方声誉是一种地方性公共产品。以地方声誉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有效的发展战略,政府管制在地方声誉建设中起核心作用。政府管制存在管制俘虏、管制冲突等失灵现象,这些现象都不利于地方声誉建设。管制理念、管制网络和管制工具的创新是克服管制失灵、促进地方声誉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通俗易懂、容易获取、及时的基础上,让公众了解金融监管政策的目标,政策的法律、机构和经济框架,政策决定及其原理,政策有关的数据和信息以及机构的责任范围,这样可以促使金融监管机构更好地履行职责,促进金融稳定。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监管透明度的含义出发,结合MFP准则来分析我国金融监管透明度现状,发现其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4.
加入WTO与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分析了加入WTO后,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与模式所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及国际规则的新的金融监管体制框架与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有赖于学术自治与自律机制的建立,受同行评议机制与声誉机制的控制。然而,受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这种传统的学术自我规制体系能否保障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开始受到广泛的质疑。以学术界利益为旨归的私人规制体制、风险与标准导向的市场型规制体制以及基于绩效责任逻辑的政府规制体制三种类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规制体制先后确立。三种规制体制在规制标准的制定、信息搜集以及行为矫正机制等规制要素方面具有迥异的规制逻辑与特征。规制实践的经验表明,倾向于自我规制与国家规制的规制体制均存在缺陷。基于学术自由与公共利益辩证统一的诉求,三种规制体制均开始强调自治与法治、自律与他律的有机整合,并呈现出合作规制的变革趋势。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规制体制的变革应立足于法治的原则、思维和方式,增强政府公权力的法治规约,以实现国家监督与大学自主之间的合作与平衡。  相似文献   

16.
房地产业的监管效益分析及其有效监管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房地产业监管函数,从其对房地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福利的影响两个角度分析其监管效益,获得房地产业的有效监管区,说明在房地产业监管区进行宏观调控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试论旅游管制及其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应进行必要的管制,而传统的旅游管制存在管制方式偏向、管制低效、目标偏离及管制成本过大等问题。为构建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保持旅游业持续与良性发展,必须对管制方法进行创新。考虑旅游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提出了激励性管制、协商性管制以及联合性管制等管制方法。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要素构成教学系统。在教学系统运行时,各要素互相制约,制衡,常处于无序、混沌的状态。调控的作用就在于平衡各要素执行计划的进度,揭示偏差以及指明纠正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是衡量一国经济结构合理程度、国际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然而服务业的增长绩效却低于人们的预期。服务业的规制改革和效率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服务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文章对我国垄断性服务业的进入规制、价格规制及规制机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求我国服务业规制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强化教育监督——我国教育公权规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规制经济学是近30年来西方经济学中一个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特别是有关规制改革的研究更是一个热点。作为基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产业是比较典型的经济规制部门,但是,在我国教育规制中,“规制失灵”的现象却并不少见。因此,必须强化教育监督,建立一套合理的监督机制,并通过对规制者合理地规制来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