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邱大存 《文教资料》2011,(14):64-66
中学《〈论语〉选读》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解读和批判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为达此目标,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咬"文"嚼"字",亲近《论语》;引导学生揣摩篇章,理解《论语》;关联作文,深入《论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论语〉选读》的研究,是一块未开垦过的新的学术园地,经过学界八年耕耘,取得了丰硕成果。对这些学术成果进行"学理化的"整理爬梳,可以使我们从整体上关照《〈论语〉选读》的研究现状,找到有待填补的学术空白,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新的学术起点。  相似文献   

3.
【缘起】《〈论语〉选读》是浙江省高中语文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门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教学,至少面临着五大困惑:第一,《论语》是经典,如何"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第二,《〈论语〉选读》教学是学术研究,还是生活还原?第三,《论语》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语录体典  相似文献   

4.
选修教材《〈论语〉选读》,已走过了五年的历程,经历过多轮课堂教学实践。作为大陆第一本关于《论语》的国学教材,它充分体现了文言、文章与文化的多重结合,担负着立言与立人的双重责任。《〈论语〉选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孔子,关注国学、关注中国文化。《〈论语〉选读》是中学生的一道精神大餐,充实了学生的精神底蕴。这对语文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件幸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论语〉选读》纳入高考内容后的教学方向,认为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文言教学思想。结合2009高考试题的导向信息,作三方面的探究:一是教师需传达出《〈论语〉选读》的平常理,二是让学生唱出《〈论语〉选读》的多彩音,三是师生今读《〈论语〉选读》的辩证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论语〉选读》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把疏理文言字词句和疏通文意作为教学的重点,采用主导式的教学方式,使之完全等同于常规的文言文教学的这一现状,本文主要从把握《〈论语〉选读》的教学内容,注重课型安排的多样化,注重对话交流多元化等三个方面加以阐述,探讨使《〈论语〉选读》课堂靓起来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朱子〈论语集注〉初探》一文认为:《论语集注》在注音、释义方面是以唐初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为依归"。其实,对于《释文》的注音,《集注》是批判地继承;《朱注》在释《论语》经义时,只是偶尔采取《经典释文》之说,更多的是采择比《经典释文》早的古注、小学类的书的释义以及其它较早文献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正>在魏超的《〈论语〉》"慎言"思想的三重依据》[1]、《〈论语〉》"慎言"思想的具体内容》[2]中,笔者谈到了《论语》"何以慎言"和"如何慎言"的相关言语思想。然而,《论语》的言语思想并不局限于此;在慎言的主导价值体系下,  相似文献   

9.
《论语》作为国学经典,在当代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于丹〈论语〉心得》只是当代社会快餐式的心灵鸡汤,它在给大众启蒙的同时并没有全面深刻地传达出《论语》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精髓,也使《论语》在当代陷于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0.
导言《论语·乡党篇》,据说集中记载孔子的日常生活,从一个侧面反映孔子的为人。除开末章“色斯举矣”前辈学者疑有阙文以外,全篇各章从来没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但是,《乡党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同《论语》其他各篇对照,龃龉之处很多。举例如下:《乡党篇》记载:〈1〉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2〉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3〉缁衣,羔裘;素衣,(?)袭;黄衣,狐裘。〈4〉亵裘长,短右袂。  相似文献   

11.
《论语》在历代传承中常常会发生一些文字错讹现象,当代也不例外。新古典歌手黄子琦在其新歌《论语》中将"不患人之不己知"中的"己"唱为"已";李泽厚《论语今读》等书中将"人焉廋哉"误作"人焉庾哉"。由于现代媒体的强大传播力量,其错误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对其进行了辨析和纠正。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作,"十三经"之一,研究者甚多。该书保存了丰富的古汉语研究材料,它所传递的思想至今沿用,足以看出其价值所在。本文以《汉语语汇学》为理论支撑,对《论语》所包含成语进行全面分析和探索,以求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成语,丰富汉语语汇。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但不是研究孔子的唯一文献依据。孔子本人首先是一个礼学家,然后才是一个道德教育家,他的道德教育是为重建礼制秩序服务的。孔子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是重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伦理秩序,为此他开门授徒,对弟子讲述礼仪,阐述礼义,最终形成了以重建礼制秩序为核心内容、以礼乐刑政为施政纲领、以心性道德修养为立国基础、以畏天命远鬼神敬亡亲为宗教态度、以“中”“和”为思想方法、以优先发展教育为治国要务、以文献古籍为制礼依据的一套完整的礼学治国思想体系。现存的孔子研究文献主要有《论语》《礼记》《大戴礼记》《孝经》《仪礼》以及上博简中的七十子作品等等,这些都可以视为礼学文献,其中《仪礼》和大小戴《礼记》中那些记载礼仪的篇章居于主干地位,而《论语》《孝经》、大小戴《礼记》中讲述礼义的文献以及近年出土的孔子师徒文献都是礼学传记。从这个角度来看,《论语》只是孔子礼学的重要传记。《论语》所记载的主要是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仅凭一部《论语》来研究孔子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14.
[摘要]《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其弟子日札式辑录孔子言行的书。于日常中见真情,于简约中见真人,于率性中见真知,《论语》真实、纪实、灵活而又简洁的日札式体式,传承数千年依然富有生命力,可以给中学作文教学以富有现实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论语》产生于诗的时代,具有诗的特质,因此可以用诗的比兴手法分析《论语》的艺术表现。《论语》中的比兴不仅形式多样,涉及对象也极为广泛。比兴的运用不仅使《论语》说理深入浅出、感情表达形象生动,而且提升了《论语》的诗境。比兴使《论语》中充满鲜明活泼的意象,影响了后世诗文创作,体现了中国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6.
《论语》是孔子以及其弟子留给后人的一部启迪教与学智慧的著作,《论语》中的对话蕴含了众多教育的道理以及做学问的方法。通过对《论语》的解读,试从教育与为学两个方面来论述孔子所实施的教育举措以及教导学生做学问的方法,以期从中吸取教育智慧的火光以及为学之法之精华。  相似文献   

17.
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事,除了记录在人们熟悉的《论语》一书中,《孔子家语》一书也是研究孔子及其弟子的重要资料。从《孔子家语》中,我们不难想象和察见孔子及其弟子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诸弟子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以及人生际遇。而在诸多弟子中,子贡是较为突出的一个。子贡是一位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同时又能理解孔子思想,并且能和孔子进行交流的一个人,他能言善辨,勤思善问,能非常准确地理解老师的思想,而且善于思考、提问,非常尊重孔子,同时也处处维护孔门弟子。  相似文献   

18.
《论语》之“论”作“伦理”解、圆通解、“选择”解、“讨论编次”解、“编纂”解都是不对的,而应作“议”解。《说文解字》释“论”为“议”。《论语》、《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后序》和《汉书.艺文志》中的“论”也应释为“议”。《论语》之“论”的动作实施者肯定是孔子,而不是此书之编者。与《论语》同时代的其它著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作“议”解的“论”字。“语”具有“言说”和“辩论”之义。《论语》书名之义就是:孔子的议论、评论之辞及其与弟子的言说、辩论之辞。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论语》中处处体现孔子的这种经济思想。孔子从"仁"的角度出发提出"藏富于民"的思想来告诫统治阶级富民与治国之间的关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同时孔子也把"仁"的思想贯彻到经济思想的这一领域即"藏富于民"、"节用而爱人"等。通过这些简单而朴素的经济思想的背后解读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一书记述了孔子应答弟子及时人的言论,书中弟子称孔子为“子”、“夫子”、“孔子”甚至“仲尼”,称谓复杂多变。由于周代崇尚礼乐文化,对称谓也有一套严格的礼仪规范,人们在日常交往中不可能出现错误,因此清代崔述以弟子面称孔子为“夫子”而疑其篇章为伪作。通过辑录《论语》中称谓为“夫子”的言论,从“夫子”的本义和周代对称谓礼仪的规范两方面进行分析,可知“夫子”这一称谓在《论语》中有不同含义,有表示对孔子学识的崇敬,也有表示对孔子曾是士大夫身份的尊重,从而说明在当时,弟子面称孔子为“夫子”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