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的汽车产业也在不断的飞速发展。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不断进入中国市场,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对我国新常态下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提出了新常态下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最大化降低成本的采购策略。  相似文献   

2.
研发国际化是企业实现创新追赶的重大战略选择,但目前鲜有研究实证探讨外资股东和CEO对该战略的潜在影响。基于2011-2016年中国A股制造业高科技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本研究剖析了外资持股与企业研发国际化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 CEO决策视野和两职兼任在其间的情境影响。研究结论显示:第一,外资持股对企业研发国际化深度、广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随着CEO决策视野逐渐变短,外资持股对企业研发国际化深度、广度的正向影响将随之减弱;第三,当CEO两职兼任时,CEO短期决策视野在外资持股与企业研发国际化深度、广度关系间的负向调节作用将增强。  相似文献   

3.
祝影  孙锐  翟峰 《科研管理》2016,37(12):28-36
本文突破外资研发投入直接影响自主创新产出的研究范式,提出外资研发投入直接影响内资创新投入而间接影响内资创新产出的外资研发溢出路径,构建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两阶段模型及其联合分析的理论框架,从资本和劳动两种创新要素的维度,考察外资企业研发投入对内资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差异。基于中国11个高技术产业2004-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外资研发对自主创新既有抑制作用又有促进作用,外资研发资本投入会抑制内资企业创新产出,外资研发劳动投入会促进内资企业的创新产出。  相似文献   

4.
本文突破外资研发投入直接影响自主创新产出的研究范式,提出外资研发投入直接影响内资创新投入而间接影响内资创新产出的外资研发溢出路径,构建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两阶段模型及其联合分析的理论框架,从资本和劳动两种创新要素的维度,考察外资企业研发投入对内资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差异。基于中国11个高技术产业2004-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外资研发对自主创新既有抑制作用又有促进作用,外资研发资本投入会抑制内资企业创新产出,外资研发劳动投入会促进内资企业创新产出。  相似文献   

5.
国有企业应对外资并购的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并购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趋势.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将有更多外资企业并购中国企业以满足其全球化战略的需要。这为中国的国企改革提供了一个契机。本文分析了当前对外资并购的认识误区,也提出了国有企业在应对外资并购挑战的基础上来充分利用机遇发展自身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盛垒 《科学学研究》2010,28(10):1571-1581
外资研发的进入究竟是刺激了内资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还是使得本国企业过分依赖外国的技术从而丧失了自主研发的能力?这在当前的研究过程中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利用37个工业行业1998-200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外资在华研发活动与我国民族企业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重点考察外资研发的进入是否对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起到了促进作用。结果显示,行业外资研发的增多对我国内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外资研发的影响效应呈现出行业的差异性特点,外资研发介入强度高的行业受惠于外资研发的促进作用也越明显。同时,研究也发现,外资研发对内资企业专利产出的促进作用相对显著,但对国内企业创新投入方面的影响却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7.
郭清保 《华夏星火》2009,(12):42-43
近年来,中国的外资利用进入了新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通过资本的输入逐渐渗入并控制一些企业实体,甚至在某些行业形成萃断态势,而其中大豆油脂行业近年来的激烈变局则为这一趋势提供了一个极至的样本。  相似文献   

8.
在R&D具有两面性的情况下,本文研究了外资活动所形成的外部技术知识与内资企业R&D投入之间的关系.基于1998—2010年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外资活动因水平参与和后向参与所形成的外部技术知识对内资企业的R&D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外资活动因前向参与所形成的外部技术知识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此外,基于外资活动所传导的外部技术机会对不同所有制以及不同科技水平行业内资企业的R&D投入具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不同类型企业的科研创新投入、生产率与其出口竞争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境内的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研发投入转化为出口竞争力的效率明显高于内资企业;私营企业研发投入转化为出口竞争力的效率又高于国有企业.生产率研究结果表明,国有和私营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和出口竞争力存在生产率悖论现象,生产率水平越高出口竞争力反而越低;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的生产率水平越高其出口竞争力越高.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办法颁布以来,外资企业的认定情况受到格外关注.本文结合2008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情况,就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办法与外资政策的关系、新认定外资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以及相关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做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外资高新技术企业相关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国际资本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渗透,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国外投资。据有关统计,世界500强企业已有半数以  相似文献   

12.
论如何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春华 《大众科技》2006,(1):175-176
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本国企业的实力增强,中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外资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日渐加强,并挤压本国企业的市场空间。文章从分析外资的利弊入手,结合我国的发展战略和当前的经济背景,提出了完善竞争环境,加强调控引导,高质量地利用外资的观点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在外资并购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加强外资并购中国有资产的保护,建立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有效措施是目前的当务之急。本文分析了外资并购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使得外资并购可以为中国带来更多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4.
金枚 《云南科技管理》2008,21(6):114-116
在缅甸投资的有利条件是自然资源丰富,国内政局渐趋稳定,有一系列保障外资的法规等,不利条件是政府对外资较为保守、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汇率政策不合理等,文章在列举和分析了在缅甸投资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后,提出了中国企业在缅甸投资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及避险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加明显的当今世界,中国以其丰富的资源和广大的市场吸引着来自各个国家的资本.这对我国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外资对国内企业的并购已经成为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随着外资的大举进入我国,外资并购的“双刃剑”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一方面,它满足了我国对资金和先进技术的要求;另一方面,它也对我国的民族工业造成一定程度的打压.为了在利用外资特别是外资对国内企业进行并购时能够趋利避害,完善我国涉外并购的相关立法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中国加入WTO后,国内电信市场已分阶段地逐步开放,外资将逐渐涉足中国电信市场,中国电信业将面临一场新的革命.由于国内的人力资源成本相对国外低很多,外资进入中国以后,将大力推进人才的本地化战略,那些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丰富工作经验管理的技术人才,必然成为国外大公司所招聘人才的主要目标.因此,电信企业应该形成以留住优秀人才为目的合理的激励机制,避免企业人才的流失.  相似文献   

17.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一些处于技术前沿或领先地位的国外企业陷入困境,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跨国并购提供了契机.以美国为例,研究其针对外资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重点分析国家安全审查的程序及范围,结合外国投资委员会最新年报阐明近年来外国企业并购美国企业的趋势,并对中国企业并购美国企业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作为全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最大的受害者,中国企业和外销商品在海外频遭阻击。策划、运用东道国贸易保护主义工具的不仅有东道国企业和国民,也有进入东道国市场较早、在东道国政治经济势力根深叶茂的第三国资本。在某些发展中国家,老牌外资及其母国政府游说、压迫、操纵东道国政府对新外资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现象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外资连锁企业对中国大陆的逐步渗透,很多本土中小型零售连锁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逐渐消失,本土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组织结构再造能在本土企业的现有资源基础上提升其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0.
风险投资背景、持股比例与初创企业研发投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昊  万迪昉  徐晋 《科学学研究》2015,33(10):1547-1554
利用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本文研究了风险投资背景、持股比例对初创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风险投资的支持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不同背景风险投资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不同;政府背景风险投资对企业研发投入无影响,民营和外资背景风险投资对企业研发投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外资是最有效的投资者;风险投资的整体持股比例未能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但外资背景风险投资的持股比例对企业研发投入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民营与外资背景风险投资构成了增强企业研发的有效联合投资,风险投资的早期进入和充分孵化均促进了企业的研发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