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提起文人的"骨气",远的就不追溯了,近代的鲁迅先生可谓是位令国人闻之起敬的楷模.先生在当时黑云压城、白色恐怖的氛围中,能够"亮剑"以笔代枪屡屡向黑暗投出"匕首",可谓是难能可贵,其文人的"骨气"也为人传颂不已.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的中国,鲁迅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渊博的知识、深刻的思想受到当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尊崇。书籍在鲁迅一生的思想发展和思想文化深刻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书籍造就了这位世纪的文化伟人,伴随了他的一生,“书与生命相伴”,这一概括鲁迅而言是再适合不过了。广泛涉猎,无所不读是鲁迅读书生涯的鲜明特点。有人形容鲁迅的全部著作,是中国近代的百科全书,斯言甚是。他从幼年开始,一面从正统的教育中,获得中国古代经典的训练,打下了关于中国文化知识的基础,一面还不拘于正统经典的学习范围,从古代文人的杂览、野史、笔记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与思想素材,为自己开拓了吸取知识和思想文化营养的博翰书籍空间。青年时代的他,有机会东渡日本,在异国感受到西方近代思想,并投身在西方近代学海中,吸收了有用的知识和思想,哲学、文学、历史、政治书籍他无所不窥;广博充盈的知识,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汇,使他的知识意蕴深广与丰富,无所不包,这一切是鲁迅一生博览群书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清代藏书大家张金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在历史悠久、文人荟萃的江南古城--常熟,又涌现出了一批名闻遐迩的藏书家.他们为保存我国文化遗产,传布历史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张金吾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4.
笺纸,是文人之间诗文唱和、书札往来所使用的纸张。这种纸张通常尺幅较小,但却精致美观,最为讲究的,是在笺纸上以木版水印的方式,印上各式各样的图案,使往来双方在使用和阅读过程中增添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正因为如此,凡是生活比较优裕、情趣比较高雅的文人都或多或少地使用印有图案的笺纸,有的文人还亲自设计和印制笺纸,以张扬自己的个性。而将笺纸搜集起来,编辑成书,就成了笺谱。鲁迅先生很早就接触到了笺纸。那是在鲁迅十几岁的时候,他在杭州服刑的祖父周福清经常给绍兴的家中写信。这些信大多是写在彩色的笺纸上。其中有一篇教导鲁迅兄弟…  相似文献   

5.
老北京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古城之一,老北京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根基吸引着鲁迅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北京是鲁迅生活时间和工作时间最久的城市,北京因他而更加夺目生辉,鲁迅为北京这座城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增添了浓浓一笔。  相似文献   

6.
鲁迅以其在文学领域的非凡创造,成为20世纪中国的文化巨人。其实,鲁迅还是一位成绩卓著的编辑、中国现代媒体事业重要的参与者,但他作为媒体编辑家的贡献时常为现代新闻出版史著作所忽略或缩小。  相似文献   

7.
距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已经70周年了。鲁迅是一个生活在急剧转型时期的中国文人。他对蜕变中国的忧患,对乡土中国的怀恋,对传统中国文化的颠覆,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革命事件的检讨,对自我价值的反省……这一切,都与当时中国的许多知识分子精神气质相一致。鲁迅对社会的影响,最大的时候不在他在世时。鲁迅之后的70年中,被当作旗帜树立着的鲁迅,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质以及表达习惯。鲁迅与同时代的胡适,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两种不同的立场和气质。他们的不同选择,对中国形成了不同路径的影响。正如鲁迅研究者孙郁所说,胡适的选择是常态人生的记录,鲁迅则是非常态的。在鲁迅消失了的地方,胡适便凸现出他的意义。要梳理中国“被现代化”的历程中最富魅力的因子,鲁迅与胡适的互补性是重要的。或许,国民精神重塑的新途,他们是真正的奠基人。时隔70年,这个被不断解读不断误读并不断引起争议的名字及其作品,还有谁在读?  相似文献   

8.
鲁迅作品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层面上,他在更多的时候是以一种文学的方法表述自身关于文化、社会与人生的哲学思考。钱理群认为,鲁迅是我们民族一位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家,后人可以不断向其思想返归、回省,不断得到新的启示。①因而,我们对鲁迅的研究决不能满足已有的成就从而忽视了他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9.
鲁迅作品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层面上,他在更多的时候是以一种文学的方法表述自身关于文化、社会与人生的哲学思考。钱理群认为,鲁迅是我们民族一位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家,后人可以不断向其思想返归、回省,不断得到新的启示。①因而,我们对鲁迅的研究决不能满足已有的成就从而忽视了他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0.
正山阴路是左翼文化史上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地方。民国时期,不少左翼文化名人曾在这里安家,许多里程碑式的文化事件在这里发生。由于当年这一带属于"华洋杂处,五方会聚"地带,为那些热血文人带来了相对而言的安全,无形中成了左翼作家的安全港。政府管理的松弛加上便利交通和适中的生活消费,使这一地区成为当时左翼文人的聚居地和地下文化活动中心,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上世纪30年代山阴路上曾活跃着鲁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内山完造等一大批文化名人,见证了近代上海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开启现代书籍装帧设计新风尚、在多元借鉴中突出民族性、为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培养新型人才等方面论述了鲁迅的现代书籍装帧艺术实践。当年,在鲁迅的亲自推动下,书籍装帧艺术在创作实践、理论研究以及创作队伍等方面都取得了开创性进展,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事业由此而奠基。作为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开拓者和先行者,鲁迅关于书籍装帧设计事业的指导思想及其实践对当下仍具有方向性和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五四之后文化界少有的致力于传统文化典籍整理的学者,他精通版本之学,有着很强的版本意识和独到的版本见解。在对善本的认识上,鲁迅摒弃时人对旧刻、旧抄等所谓善本的盲从,从学术研究的实际需要出发,强调善本应是内容佳、合于实用的本子。  相似文献   

13.
林穗芳 《出版科学》2007,15(4):18-28
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新版《鲁迅全集》18卷.与以前的1958版和1981版比较,编辑质量在多方面有所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的一个重大缺陷是:标点体例混乱,往往导致标点用法失范.本文在具体探讨新版现存问题产生的根源之后,就《鲁迅全集》编辑工作如何进一步改进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书目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既是一位文学家和思想家,也是一位学风严谨和成果卓著的学者。他的学术活动主要集中在具有中国学术传统特色的古典文献学领域,内容包括小说文献的辑佚、考证、校雠和整理,并利用这些文献建立内容翔实、体系完整的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中国小说史略》既是中国小说的发展史,也是一部考辨中国小说文献源流的学术专著,对了解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成就,指导古典小说文献的书目工作和文献资源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古籍版本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迅与古籍版本学曹之Abstract:LuXun(1881~1936).beingagreatwriter,thinker.revolutionaryandabibliotistofancientbooksaswell.hadmadeaprofoun...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叙述在20世纪中国社会,鲁迅著作所曾遭遇的暴热渐冷,先热后冷,并终于淡定进入学术文化研究视野和书刊编辑出版艺术层面的读者接受经历,探讨了鲁迅著作对学术研究、民间收藏和阅读,乃至当代中国书文化所曾发生的种种影响,揭示了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不竭的阅读价值。参考文献46。  相似文献   

17.
李文裿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图书馆学者,他在目录编制方面的成就主要有《中国定期刊物调查表》《鲁迅先生著述考略》《全国日报调查录》等,涵盖了报纸、期刊和书籍这三种形式的出版品。他编制的各种目录服务于图书馆,极大地促进了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喻敏 《出版科学》2007,15(1):86-88,55
未名社,是由鲁迅带领六名怀揣理想主义的文学青年创立的一块自由追逐文学的园地.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一片波澜和动荡中,未名社在流变中依然坚持成立之时的初衷,当历史渐渐尘封时,我们依然不能忘怀未名人和未名刊物的文化贡献.  相似文献   

19.
明代的方孝孺向有“天下读书种子”与“明初学祖”之称,但真正令他名垂青史、千古流芳的还是其孤忠劲直的崇高气节与无畏生死、舍身赴义的英勇精神,即鲁迅先生赞称的“台州式的硬气”。这种头可断而志不可屈的浩然正气,对国人尤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可谓巨大深远。文章介绍了方孝孺的生平,并对其《逊志斋集》的成书、版本和内容做一考述。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网站之构思、建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中国研究的背景,概述大学图书馆系统与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联合提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网站计划"的构思。透过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版数量及不同版本,指出"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学科而言,在在须要整合散见各处的研究资料。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著述资料,散见不同的图书馆及个别书目文献书籍,部分作家如鲁迅,不论单行本或全集皆版本繁多,该文将探讨如何利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网站,建立一站式資讯平台,提供单行本、期刊论文、报刊文章、学位论文等不同类别的中、英、日语的资料,把分散的资料集中及提供书目分类浏览,以至按不同作家特色制作专题书目,以利学者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