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浩 《文教资料》2007,(8):168-169
一西方思想分三种不同模式看待人和宇宙:超自然的,聚焦于上帝,把人看作是神创造的一部分;自然的,聚焦于自然,把人看作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人文主义的,聚焦于人,以人的经验作为人了解自己、上帝和自然的出发点。人文主义的信念是:每个人都有其潜在的能力,这些能力一旦释放出来,就有改善自己和人类命运的可能。“人文精神”产生于16、17世纪西方人文主义思潮,最初的涵义就是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以人的愿望反对精神禁锢,追求真实的、自由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自然主义倾向的智力研究强调联系生活常态,考察自然状态下的人的智力;科学主义倾向的智力研究把人看作物理存在物,采用纯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认知智力;人文主义倾向的智力研究还原了人性的内涵,强调智力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和智力研究的自然情境性。  相似文献   

3.
有一个盲人,小时候深为自己的缺陷烦恼沮丧,认定这是老天在惩罚他.自己这一辈子算完了。后来一位教师开导他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他很受鼓舞,从此把失明看作是上帝的特殊钟爱,开始振作起来,向命运挑战。  相似文献   

4.
泛神论作为寓上帝于自然的哲学观点,实质上是一种神学的唯物主义观点。它虽然继续承认着上帝的客观性,但却否定了上帝的独立性,而把上帝同自然看作不可分割、互为前提的矛盾统一体。泛神论正因其这种贬抑上帝、推崇自然的革命倾向,才使自己成为了取代中世纪经院哲学的近代欧洲哲学的时代特征。黑格尔哲学作为近代欧洲哲学的理论总结,吸收了以往泛神论哲学的合理因素,把泛神论哲学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推向了最高发展阶段,使自己成为哲学史上最彻底、最  相似文献   

5.
材料作文     
【重点指导】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盲人,小时候深为自己的缺陷而烦恼沮丧,认定这是上帝在惩罚他,自己这一辈子算完了。后来一位教师开导他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他很受鼓舞,从此把失明看作是上帝的特殊钟爱,开始振作起来,  相似文献   

6.
文艺复兴是一个在艺术上有惊人成就的时代。外文“Renais-sance”一字是原意是“新生”;它把潜伏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带到了欧洲。在艺术、哲学和文学中,它把人——不是上帝;它把现世的生活——不是来世的生活,作为中心题材来表现。  相似文献   

7.
拜伦的死亡观与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之下乐死的传统认识相悖离:一方面他将死亡看作是客观存在,是对自然的回归,悖离了基督教文化中人的生死属于上帝的传统轨迹;另一方面,他视死亡为生命的最终归宿,生命只有短暂的存在,没有永恒,对抗着基督教文化中将人的归宿指向为上帝的天堂,从而获得生命的永恒的彼岸理想。这种死亡观指向性内含着积极抗死、追求生命意义的超越性认识。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环境危机.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提出要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坚持以自然为中心,把人看作是自然界中的一员。其实,不能简单地把人看作是自然界中的一员。也不能由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简单地推论出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员。如果把人看作是自然界中的一员,就否定了人具有超越自我的本性.抹煞了人的社会性,反而不能解决环境危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如何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核是将自然视为自然物,把一切现象“物本--物化--对象化”,寻求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途径和对自然的征服、开发和利用,坚守工具理性、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人文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核则是以人性为出发点解释一切现象,把一切现象“人本--人化--主体化”,形成从对客观世界的求索转向对人自身的体司,坚守价值理性、道德主义的价值取向。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整合途径是:尊重科学,承认科学思维的价值;反思知识内涵,强调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统一;理解知识的发展与劳动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同一的历史过程;关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构新的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0.
1.用爱创设对话的氛围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的对话层面里,学生是对话活动的中心,追求的是师生关系的平等。我们应该用期待孩子学走路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我们应该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来爱,把学生看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来爱,这种爱循乎自然,没有功利。爱在心灵,溢于眼神,融于言语。爱的课堂里充满赏识、期待和鼓励,  相似文献   

11.
宗教艺术总要创造这样那样的神以及圣人形象。这些神的形象,并不是人们的随意创造,而恰恰是人本身形象与品质的折射,是人们所向往的理想人格的反映。费尔巴哈在论宗教本质时曾多次提出:上帝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的本质。他说:“人之对象,不外就是他的成为对象的本质。人怎样思维、怎么主张,他的上帝也就怎么思维和主张;人有多大的价值,他的上帝就也有这么大的价值,决不会再多一些。上帝之意识,就是人之自我意识;上帝之认识.就是人之自我认识。”“因此,宗教艺术中的神的创造,极其深刻地反映出人类在自然困境与社会困境中的忧患意…  相似文献   

12.
约翰&;#183;司各脱&;#183;厄里根纳是加洛林文艺复兴的集大成者,在美学方面的成就集中表现在:上帝的原则即是“一”的原则,“一”是自然的开端,第一因的上帝;自然是存在与非存在的统一体,人属于第二种自然,艺术同自然一样,其美在于神秩序的彰显,善与美的辩证关系;审美态度应是非功利性的,肯定感性美,提高了艺术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冰心小诗《繁星》、《春水》有鲜明的对话意识。“童心、母爱、自然”是冰心小诗的三大主题,也是冰心心灵世界的上帝。小诗中,“上帝”频频出现,诗人不断地与读对话。在冰心的笔下,上帝是人而不是神,他不是高悬于宇宙之巅,而是出现在平凡的人间,他就在你我身边。基于对上帝的这种人化认识,在心灵深处冰心把“童心、母爱、自然”以及读都看成是她的上帝。冰心与上帝的对话,实际是与宇宙万物的对话。一方面,冰心小诗有的采用对话体;另一方面,冰心大部分小诗都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是诗人直接与宇宙的对话。对话已构成冰心小诗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珍视生命、关爱苍生的优良传统。传统人本思想的基本内容是:强调天地之问人为贵,凸现人与天地并立而灵于万物的地位;把人看作人而非神或任何其他非人之物;以人为本思想渗透于政治、军事、教育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5.
《墨经》内容庞杂,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关于论辩的,人们一般把这一部分看作是逻辑学著作,给予很高的评价。而从修辞的角度看,这一部分又蕴涵着丰富的修辞思想。其论辩修辞思想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论辩修辞宗旨;论辩修辞方式;论辩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和18世纪启蒙文学标志着现代形态西方文学的成型。人文主义文学在汲取了传统形态西方文学的人文养料后,孕育出了现代形态的“人”的母题,其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原欲”型、“原欲 人智”型、“原欲 人智 上帝”型三个阶段,其中“原欲”是核心内容。启蒙文学中“人”的母题总体上呈“原欲 人智 上帝”的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17.
保持心理平衡要诀一、对自己不苛求:有些人的抱负不切实际,根本非能力所及,欲求不得,便会认为自己倒运而终日忧郁;有些人做事要求自己十全十美,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尽心尽力去做心情自然就会舒畅了。二、对他人期望不过高:很多人把希...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板示教学艺术示例(之五)河北/许建国结论:上帝就是一切的产宰。结论:太阳是世界的中心。结论:人类不过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上帝按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创造了天和地,又创造了太阳、月亮和众星来照耀大地,它们都是为了照耀人类而存在的。教会的宇宙观歌白尼...  相似文献   

19.
古代中国人从不把人和自然分离开来或相互对立,而是把人看作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在审美领域我们将之称为"宇宙情怀".这种"宇宙情怀"在传统山水美学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也正是我国传统山水美学的最终指向.  相似文献   

20.
陈连林 《广东教育》2009,(7):123-123
《瓦尔登湖》的作者、美国著名自然主义者梭罗,在临死前,曾和婶婶进行过一次微妙的对话——婶婶:“亨利,你跟上帝和解了吗?”梭罗:“婶婶,我不记得我们曾经吵过!”在生命的最后将息,梭罗安详的把自己交给了上帝,在皈依天国的路途中充满神圣的和宇宙相融的宗教感。我是被这种源于对上帝虔诚的纯粹感情所打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