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朝福  李树伟  赵永胜 《精武》2012,(14):37-38
高校集体育人才、场馆优势为一体,为“阳光体育”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开展阳光体育的重要性分析,提出了为切实有效的推动实施阳光体育工程实施,高校体育资源曲开发利用必须以系统的科学方法为指导,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其利用率,创新内容,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2.
体育是青少年幸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基于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和在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体育课程的教学依据、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深入分析和探索,提出解决一体化育人的思路和策略,以期通过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创新实践,提升教学质量,实现“育体、育心”一体化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日本竞技体育发展的教训和经验,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主要结论:中国竞技体育应淡化金牌至上的观念;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教练员的职后培训力度;推动竞技体育市场化、职业化进程;完善“科—训—医”一体化训练体系。  相似文献   

4.
红色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革命精神的高度凝练。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大背景下,红色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具有特殊意义。文章从理论层面梳理出红色体育文化融入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内涵特征及时代价值,从问题层面指出现实困境,从实践层面提出实施路径。研究认为:红色体育文化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具有历史、文化、教育、健康、强国等方面价值。存在教学双边红色体育意识淡泊、红色体育文化教学地域限制、红色体育文化教学模式固化、教学内容缺乏红色体育元素等现实困境。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可行路径:增强“主导+主体”教学双边意识、推行“有形+无形”智慧教学方法、实施“育体+育人”双育教学模式、丰富“项目+创新”学科教学内容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初中体育在社会发展变化中也不断变革创新,而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体育锻炼,更加重要的是要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提升其核心素养,本文从“五育并举“培养人的背景出发,探索初中学生体育素养培育路径,明确“五育并举”的教育核心,深入分析了包括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体育品格与思想、体育道德与素养在内的体育素养。依据调查结果得出结论 ,学校应积极探索初中体育素养的系统培育路径,通过精选内容、设置场景、激发潜能、家校协同等多途径,让初中学生体育素养得到强化,使初中学生在“五育并举”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归纳综合等研究方法,梳理出日本政府和社会团体对构建体育生活社会的重视与资金、体育设施的投入,总结出日本人对待体育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意识;尤其在培养体育运动指导员、发展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开放学校体育设施与创新体育生活运动项目等方面对我国实现全民健身计划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体育教改中创新教育问题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创新教育”是一项教育政策,更是教育实践的要求。体育教改中,我们把创新视为抽象的“创新精神”,“创新政策”,却没有能从体育教学环境的营造、体育教师的在职提高和适应新的教改的业务培养、体育教材的改革和课堂教学的组织上加以有效落实。为此,作者从3个方面分析了体育教改中的创新教育问题,即:“创新教育的实践性;体育创新教育的早期化;体育与人的智能发展。  相似文献   

8.
《体育之研究》不仅是青年毛泽东的运动经验之谈,还是他对体育发展的时代之思。本文从历史社会学视角,结合《体育之研究》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毛泽东后期日益成熟的思想与体育号召、当代社会情境下的体育发展,在近代与当代跨时空对话中,探讨了《体育之研究》及其时代意义,认为:毛泽东对体育本质、位置、效用的思考,在当代社会也仍具有解释力;毛泽东所倡导的德智体三育并行,不仅是对杨昌济等人德智体三育并重观的接续,而且进行了思考延伸,不但强调根据学生所处阶段的身体情况灵活推行三育,而且通过德智体三育情况剖析了个体与社会在其中的关系与作用;在个体体育参与中,毛泽东不但建议个体运动法贵少且有效,而且鼓励恒、全、蛮拙运动,这对当代社会身处多种选择的个体,发展体育兴趣、提升体育参与持续性、真正在运动中获得身心均衡发展及保养生命等,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五育融合”视域下中华特色体育课程建设既是对新时期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新要求的回应,也是在课程建设中落实“五育融合”理念的实践探索。认为,基于“五育融合”的中华特色体育课程的价值导向是通向人的全面发展,主体间性是“五育融合”体育课程的哲学基础,具身认知理论则为课程设计和实施发挥支撑作用。基于射艺课程的实践探索,提出实现“五育融合”中华特色体育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完善顶层设计,制定统筹规划和实施策略,确保“五育融合”体育课程建设的系统性推进;重视师生的“交互主体性”作用,设计动态开放的课程内容,推动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构建体育与多学科融合的教学生态环境,提升教师“五育融合”的“掌控力”和“融通力”;推动校内外多部门、多学科协同合作,多主体搭建体育与诸育融合的课程建设平台。  相似文献   

10.
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再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历程。从义务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体育所特有的以体育人价值是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我国体育课程应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目标。对此,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基于核心素养的我国“体育育人”实践现状与困境进行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融入核心素养,创设情境化的体育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融入核心素养,通过“学、练、赛”,让学生“五育”并举发展;融入核心素养,注重学生体育过程评价,让学生成为合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1.
张祝平 《精武》2012,(16):72-73
三十年来,尤其近十年,我一体育科技工作取得了可喜可贺的发展与进步。由于各级领导和广大体育工作者对“科教兴体”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使得体育科技的关注与投入进一步加大,“体育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全民健身运动的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组织进行了一民体质生测与科技服务;竞技体育科技工作重点突出。”然而,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来发展体育事业的体制、法规制度和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内部活力尚未得到有效的发挥;体育科技产品与运动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没有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问题;更为突出的是体育科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水平还不高,造成了人力蛋潦和产品的浪费。这已经影响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陆作生  陈娇霞 《体育学刊》2011,18(3):103-104
修改后的日本初中学校体育《学习指导要领》在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水平目标和体育课程运动项目内容方面都有所变化。这种变化呈现三大特征:一是科学性更强;二是指导性更强;三是适用性更强。  相似文献   

13.
人文体育观渐入--现代体育"异化"的反思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曹卫 《体育学刊》2003,10(4):1-3
采用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方法,通过对人理念的讨论和理解,认为在“生物体育观”指导下体育实践有其局限性。主要观点:体育是人产物,应“以人为本”。“人体育观”体现了时代发展对“人”的呼唤和人不断认识自我的强烈意识。在进一步认识体育和对现代体育“异化”的批判中,都需要有一种人理念来统领其发展方向,这就是人体育观的渐入。  相似文献   

14.
对建国初期"批美学苏"体育思想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美学苏"的体育思想是建国初期我国特定时空条件的产物,是历史的唯一选择.这一体育思想是在"破"与"立"的辩证互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一体育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体育制度的构建、社会主义体育理论体系的形成、社会主义体育实践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这一体育思想充分彰显了人民性这一社会主义体育的本质和目的.当然,由于特定时空条件的限制,这一体育思想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王刚 《拳击与格斗》2023,(8):106-108
新媒体时代,高校推动体育教育向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等的方向发展,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机会。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一方面为体育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为体育教育个性化教学和评估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持。文章从新媒体时代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性、创新的途径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希望文章能够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为推动我国的体育事业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刘翔  马晓芳 《体育科技》2023,(6):144-146
体育教育承载着教育不可或缺的精神塑造,品格培养的功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融合到普通教育体系的“体教融合”理念促进了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但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如何充分利用“体教融合”进行发展却并未得到有效落实,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体育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教学手段跟不上时代需求,场地设施条件局限等外因;学生学习兴趣淡薄,教师教学“新”能力有欠缺,政策支持不聚焦等内因。为此对高职体育教学研究提出建议:优化顶层设计,落实五育并举;完善统筹管理,协同政策保障;匹配职业需求,制定体教方案;培育品牌项目,树立特色品牌。以期充分发挥“体教融合”的优势,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学理论与高校体育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解决当今教育适应未来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和人的个性发展要求的两个基本矛盾,我国提出素质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和高校体育中,对身体与心理素质关系,身心素质与发展个性关系等认识上尚欠全面。尤其在其具体处理上,如“主导与主体”、“育体和育心”、“好学生与差学生”、“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等处理反映较为突出。学习、领会现代教学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是妥善处理上述诸关系不可或缺的。它是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  相似文献   

18.
观照生活:当代学校体育不可忽视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着体育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的美好愿望,提出学校体育需要“观照生活”的观点。对“观照生活”的内涵做了阐释,并认为学校体育“观照生活”的必要性在于:生活是教育的基础、价值的归位、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认为学校体育“观照生活”的可行性在于:体育脱胎于生活、体育需要直接经验、体育是塑造生活方式的教育。最后,指出观照生活的实质是对“人”和人性的彰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梳理分析后媒介时代技术复杂化与路径多样化对我国体育传播构成的影响,提出与后媒介时代我国体育传播形势相适应的对策建议。方法:运用资料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分别从后媒介时代体育传播面临的难题、后媒介时代体育传播的机遇、后媒介时代我国体育传播策略3个主要层面剖析论证。结果:后媒介时代我国体育传播面临着研究起步晚和已有成果匮乏,后媒介时代我国体育传播对传播效果应该予以特别关注,同时需要兼顾对传统传播载体的充分利用,并在传播策略与传播方式等方面作出适应性调整。结论;建议后媒介时代我国体育传播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大球”为抓手,着眼于“立体传播”的目标实现,即:基于传播价值的侧重、基于传播危机的应对、基于综合传播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体育理论、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角度,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探讨了“西北四省(区)部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初中生体育活动情感”这一体育教育中的重要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初中学生体育活动的情感主表现为体育的社会交往、体育健身、寻求刺激、体育审美和体育献身等6个方面;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学生与普通学校的学生在6个方面的取向上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而学生体育活动情感的形成和变化主要受学生的性别、年龄、居住环境、家长的职业及文化程度、体育活动积极程度和体育课成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为我们进一步开展西北四省(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体育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