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世界迈进21世纪,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采用人工染料染布,工厂排出的废料对环境会造成相当严重的污染,天然染料因较环保亦渐渐被人们注意。但因为自然染料稳定性偏低,所以我们决定寻找一个天然的媒染体。1.目的(1)利用自然的媒染体,令自然染料更能上色,以此帮助解决商业染料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2)确保所采用的媒染体能产生一定的结合效果,令自然染料在日常染布过程中得以应用。2.基本思路寻找卵磷脂含量较高的天然媒染体,并测试其不同含量对叶绿素在棉布上的结合效果的影响,然后选出效果较佳的媒染体,研究光、热、酸碱和洗涤对染料的影…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中草药茜草中提取天然化合物,并用于丝绸染色,以测定上染百分率、表面色深度K/S值和色牢度评定染色效果,研究了不同媒染法、媒染剂种类、pH值、染色温度、染色时间和媒染剂用量等因素对天然茜草染料染丝绸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预媒法比同媒法和后媒法染色效果好;茜草用于丝绸染色的最佳工艺为:先在50℃预媒溶液中处理45min,后在pH值为3的染浴中80℃染色80min,媒染剂用量为5g/L。染色后丝绸各项色牢度达4级和4级以上。  相似文献   

3.
以水浸法对天然茜草染料进行提取,探究浸提液pH、提取温度、浸提时间、浸提次数对茜草染料提取的影响。在最佳提取工艺下,分析媒染剂浓度及类型和媒染方法对棉麻织物的染色性能影响。研究发现,水浸法提取工艺:浴比为1:20, pH=9,提取工艺为85℃*90min,提取效果最佳。选用硫酸铝钾为媒染剂,浓度为2g/L,染色方法先媒法可达较好染色效果,且色牢度提升明显,皂洗牢度和湿摩擦牢度能达到3级以上。  相似文献   

4.
王永辉 《生物学教学》2011,36(12):54-55
1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实验中在用醋酸洋红对洋葱根尖进行染色后,可以放在酒精灯上略微加热,这样可使细胞质破坏,增强染色体的染色效果。但不宜过于加热,如将染料煮沸则使细胞干缩毁坏,染料沉淀而不能观察。如用石炭酸-品红代替醋酸洋红染色效果更好,石炭酸-品红把核和染色体染为红紫色,细胞质一般染不上颜色,故背景清晰,观察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缤纷草木染     
舒欣 《中学科技》2014,(4):40-41
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给纺织品上色的方法,称为“草木染”。  相似文献   

6.
影响革兰氏染色结果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革兰氏染色实验的教学效果,应用革兰氏染色法,探讨了菌种的菌龄、细菌涂片厚度、碘液媒染时间和乙醇脱色时间对革兰氏染色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获得正确染色结果的条件为:首先将大肠杆菌、枯草芽胞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在琼脂斜面培养基上分别培养22~25h、13~17h和18~24h;然后是制作细菌涂片时,取菌量要少于1/3环,涂菌稀薄、均匀;最后是染色。染色的第一步是用草酸铵结晶紫初染60s,再用碘液媒染60s,最后乙醇脱色时间是关键,应严格控制在30~45s为宜。只有控制好影响革兰氏染色结果的各个环节,才能得到正确的染色结果。  相似文献   

7.
浅谈草木染     
文章通过对草木染概念、风格特点、染色方法和特殊效果的概述,浅论了草木染的审美风格和我们生活中审美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自然柔和的草木染作为一种符合现代人的环保生活理念的艺术形式越来越会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  相似文献   

8.
作者经过对比试验,研究了菌龄、涂片厚度、媒染时间、脱色时间的变化对革兰氏染色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革兰氏染色时,大肠杆菌培养24h左右为宜,而枯草芽孢杆菌培养15h左右为宜;涂片厚度应均匀薄片;媒染时间控制在60s;脱色时间应严格控制在25—30s。  相似文献   

9.
对梅江受石油污染水体进行荧光染料示踪实验,结果表明:用红荧光染料罗丹明 B作示踪剂在梅江水中可稳定75小时以上,且背景值低(折算含量小于0.2μg/L);梅江水体稀释扩散能力差,防洪堤坝对水体的弥散能力有强烈的影响,坝上下游河段的稀释扩散能力相差接近3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科研创新能力,设计了研究二肽衍生物水凝胶的染料吸附性能的综合化学实验。考察了染料种类、吸附时间、染料浓度等条件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凝胶对亚甲基蓝染料的吸附效果比甲基橙好,并对二者的混合染料溶液表现出良好的吸附选择性。水凝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且同时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该实验涉及的知识点多、可操作性强,十分适合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开设。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革兰氏染色实验的教学效果,应用革兰氏染色三步法,探讨了菌龄、涂片厚度、媒染时间和脱色、复染时间对染色结果的影响,并进行了革兰氏染色三步法与四步法的比较试验。获得正确染色结果的条件为:首先将大肠杆菌、枯草芽胞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在琼脂斜面培养基上分别培养22~25 h、13~17 h和18~24 h;其次是做涂片时,取菌量要少于1/3环,涂菌稀薄、均匀;最后是染色。而染色的第1步是用结晶紫初染60 s;再用碘液媒染60~90 s;第3步用碱性品红乙醇溶液脱色、复染60~120 s。革兰氏染色三步法,基本原理没有改变,只是将四步法中乙醇退色和番红复染的两步合并在一步中进行,从而达到减少操作,提高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1实验意义 无锡太湖和昆明滇池水体藻类暴发,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引起了大众对水体污染的关注。现在,水体污染源的重头正从工业污染逐渐转移到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例如,武汉市东湖周边20万居民,以每户每月1kg洗衣粉计,向东湖排放的洗衣粉就达600t/年洗衣粉。通过实验,可观察到洗衣粉会给自然水体造成部分危害。藻类生长在水体中受气温、营养化程度、食藻动物的摄食等因子的影响。这些对防止水体藻类爆发,寻找改善水质途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以酸性红染料水溶液为模拟废水,考察了污染物初始浓度、电流、电压和溶液体积等实验参数对酸性红染料辉光放电等离子体降解的影响。实验用辉光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对酸性红AR73的降解进行了研究,借助紫外分光光度法来分析分解过程中的酸性红染料浓度的变化。在不同电压、电流的条件下,分解速率随电压电流增大而加快;调节pH后研究了酸碱性对染料废液的处理效果;通过添加一些在其他有机废水处理中有效果的催化剂TiO_2和Fe(3+)研究其对酸性红的催化效果。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最早使用植物染料在织物上染色的国家之一,很多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印染工艺,因此,植物染实验对染色技术与服装创作的研究极具科研价值。通过对实验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研究,提出合理教学改革方案。基于植物染实验的特性,改革主要由实验前材料准备、基础训练与强化训练、教学视频演示与答疑、实验观察与讨论、分组操作与团队合作完成设计作品等组成,把实验课堂变成学习与创作探究的多元化实验课程。同时,对植物染和蜡染、扎染教学实验改革层面做总体把握,力求较为全面地对传统印染方法与现代服装时尚设计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真丝常用不同色泽染料拼混染色时的上染速率、上染率和半染时间。通过分析,染料在单独染色和拼混染色时,它们的上染率相近;对于半染时间相近的染料拼混染色时,相容性较好,色光较稳定。  相似文献   

16.
染绿的声音     
角度四:山居——绿色的聆听在浮躁、喧嚣和扰攘的生活之外,作者对绿色有着不同的感受,含蓄深沉,耐人寻味。回归绿色的自然之中,用思想的源泉,染绿我们的心灵,染绿我们的梦想,染绿我们的生命!  相似文献   

17.
打小读书,老师就形象地教我们不要把“染”字右上方的“九”写成了“丸”——“好好的一块布,被一点墨给糟蹋了。”直到今天,这印象记忆犹新。几十年后,当我教学生识这个字时,如法炮制,效果虽不错,却总觉得如此“水煮”,不利于学生正确认识汉字的演变过程,便查找资料,寻求另外的突破方法。原来,“染”字从水,杂声。一说从木、从水、从九。会意。古染料多来源于植物,故从木;染料须加工成液体,故从水;染须反复进行,故从九。本义:使布帛等物着色。我根据“染”字的来历教学生,学生兴味盎然,不仅没有出现写错的情况,还对汉字的形成规律有了深刻…  相似文献   

18.
对清代词人纳兰容若词作的评价,历来各家说法不一。我们从王国维评价纳兰词的一段著名论断入手,以其中“未染汉人风气”为切入视角,能够看出汉文化对纳兰容若的影响及纳兰词未染当时词坛流弊及其词风“真切自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视觉文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逐步发展成当今文化的主流,它提供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视角和研究领域。教育技术的多媒化特征注定与其有着天然联系,视觉文化全面渗透教育领域的事实对教育技术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相似文献   

20.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技巧和艺术就是善于打开每个学生的精神领域。后进生的思想转化是班级工作难点之一,然而,后进生是班集体中的一员,他们的言行举止自然也会对班集体产生重要影响,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可以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对于培养、造成新一代合格的中学生,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利用自己的艺术教育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 一、寻找闪光点 由于后进生所存在的一些不良表现,人们往往会对他们产生一种偏见。当这种偏见作为一种普遍的认识或评价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