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择校行为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无法回避的问题。从教育公平角度分析,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有:分择校,钱择校,权择校。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查禁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而择校事实却在我国愈演愈烈,并引起了一系列危害教育公正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出现有国内和国际原因。分析原因之后,笔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合理择校是教育机会均等在“质”上的体现,是较高层次的教育公平。基于客观的视野,笔者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存在的利弊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解决择校问题的对策,关键是看政府如何应对,从而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和更加规范择校,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3.
一、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现行择校政策的反思 仔细分析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现行的择校政策,存在这样一个逻辑假设:即择校违背了教育公平,择校导致了教育乱收费和教育腐败,因此,为了保障教育公平必须“就近入学”,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只要教育资源配置均衡了择校现象就自然可以消除。表面看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相似文献   

4.
教育公平视野下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择校”是我国义务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问题,有“收费择校”“关系择校”和“权利择校”之分,尤其是“收费择校”,教育理论界对此褒贬不一。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综合分析各家之言,以期对90年代以来我国择校问题的研究进展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为保证义务教育的正常实施,我国《义务教育法》做出了“就近入学”的基本规定。然而,择校现象在近年来义务教育的现实中已蔚然成风。那么,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到底是“是”还是“非”,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是不宜提倡的,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使优质资源被极大利用,义务教育阶段适当择校却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拼房择校”的问题。广为公众诟病,但是,仅把这个问题的板子,简单地打在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身上,显然有失公允;而仅把解决这个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地方政府的层面。也是不现实的。禁止跨区择校.不仅是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应该从维护义务教育根本理念的角度出发。因为义务教育是一个普惠的、非选择性、非淘汰性的教育阶段,也是政府必须提供的一个基本公共服务职能。若想彻底打破“占坑择校”利益格局,必须从国家层面进行制度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7.
我国政府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规定划片就近入学、免试入学等,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选择行为进行限制,其目的是方便就学,减轻家长负担,公平服务全体儿童发展。然而,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优质资源配置不均,学校之间差距过大,民办中小学没有发挥其应有的“选择”的作用。随着家长和学生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使得教育选择问题通过“以钱择校”“以权择校”“以分择校”等方式出现,而前两种方式有不断升级之势,成为阻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桎梏。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政策出现了一个逆转:从限制择校到鼓励择校。由“大政府”向“小政府”的转变,是推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政策转向最主要、最直接的动力。择校政策的实质就是试图借用市场手段来实现改革的目标。目前,公众与研究人员对择校政策的态度褒贬不一。就我国国情而言,近年内不宜推行择校制。  相似文献   

9.
孙星 《文教资料》2014,(9):97-98
2009年初,正值“教育部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择校与义务教育公平是其中一个重要主题.义务教育择校的出现具有教育发展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但是择校现象对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平有极大危害.本文基于“社会公平复合理论”及相关理论的支撑,利用现有资料对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择校”问题进行客观分析,提出积极措施,希望能对我国愈演愈烈的“择校”现象的缓和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教育文汇》2006,(2):12-12
在各地“择校风”日益盛行的环境下,安徽省铜陵市历经10年,推行教育均衡化理念,扶持弱校,让各学校均衡发展,基本消除了择校生,创造了一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范例。家长说,“这里的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为此,他们不再挖空心思为孩子择校。专家评价,铜陵是“中国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择校的城市”。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比较中外择校现象得出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并运用博弈分析得出:首先,义务教育学校水平过于悬殊必然导致“择校问题”陷入博弈困境;然后,对现有解决“择校问题”政策进行了述评;最后,提出了解决“择校问题”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2.
教育公平是教育的社会理想和教育政策追求的目标,它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不均等情况下,经济落后地区的女童就学难问题很突出,“择校”行为中的公平问题也是人们不断思考的问题。从我国现实情况看,补偿原则使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体现了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准则应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应以公平为先,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适度地以效益为主,教育普及和提高质量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13.
从1985年到现在,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步推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入学的问题也有了一定的变化趋势:由不作规定到只提倡“就近入学”,再到“就近入学”和“择校”两种制度并存,到最后只提出就近入学。这点在我国的几个纲领性件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范畴,提供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教育,保证教育的公平,是政府的义务。然而,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究其原因,就是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从而导致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要减少或消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就必须坚持以县为单位。在此基础上配置教育硬件、教师、管理等教育资源,尽可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即由国家为每一个适龄儿童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和学生放弃国家提供的免费义务教育,而在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区以外花额外的钱“择校”学习,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一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强烈反应,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如何才能稳妥地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界及其他社会各界不容回避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6.
周驰 《文教资料》2008,(4):80-81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存在多大的合理性,这是政府是否应该采取措施强行制止择校而需要首先厘清的问题.全文就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状谈起,归纳了导致择校的主要原因,接着依据均衡发展的内涵,阐述了对择校现象的认识并选取国内应对择校的相应措施加以评述,旨在探讨择校问题对建设和谐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由于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存在差异.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想方设法择校.进心目中的“重点”。由此,义务教育阶段特有的一个名词“择校生”产生了。  相似文献   

18.
尽管我国明令禁止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但择校之风却日益盛行。那么义务阶段的择校到底是“是”还是“非”,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禁择令”的失灵启示我们需要理性思考滋养择校的土壤——教育资源不平衡和优质资源供求矛盾的激烈,认识到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前提下,择校追求差异平等存在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择校问题是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是教育从普及走向优质的一个绊脚石.近年来,为进一步遏制义务教育的择校问题,保证义务教育的合理、均衡、优质发展,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及措施.为从根本上遏制择校问题,应变教育行政的“制”为“导”;变学校管理的“等”为“引”;变学生家长的“择”为“向”.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基础教育阶段择校现象普遍。择校是相对于“就近入学”来说的。“就近入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教育政策。在“就近入学”政策框架下,如果学生就近分配的学校教学质量不好,家长为了子女能接受更好、更方便的教育,就会为其选择其他非“分配”的优质学校,择校现象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