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宜宾学院学报》2017,(11):94-100
篆书在清代的复兴,论者多关注金石学、考据学与文字学对篆书兴盛的推波助澜,少有提及篆刻创新对篆书复兴的客观作用。篆书艺术创新高潮出现在清中晚期,篆刻家们的篆刻创新是功不可没的,篆书的印化处理极大地促进了篆书的风格创新。作为"印从书出,书从印入"的成功实践者邓石如的篆书,其创新之路无疑是篆刻创新促进篆书艺术创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晚清著名书法篆刻家吴让之为邓石如艺术流派的发扬光大者,深得邓氏以隶书的笔法作篆书的奥诀,字法精熟,结体工稳,运笔爽畅,收笔处往往刷出,动势较强。他践行了邓石如"印从书出"的思想,其治印集合其篆书特点,以石带纸,以刀带笔,达到了刀笔相融,使书印合一的表现有了崭新的境界,让书的意味在印章的方寸之间有了更大的容量。  相似文献   

3.
正吴昌硕(1844-1927年),原名俊,字昌硕,别号老缶、苦铁、缶道人等。他在诗、书、画、印等诸方面造诣极深,为杭州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著有《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吴昌硕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以"阳刚之美"为主要的审美风格。丁敬、邓石如、赵之谦等篆刻大家,对吴昌硕由汉印之法到洒脱自然的写意印风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表现出吴昌硕学习篆刻的思路和对古训的传承。  相似文献   

4.
清代篆书大家邓石如以隶书笔法写篆书,使隶书的意味贯穿于篆书的起笔、收笔、运笔、转折、章法之中。这种风格的形成与清代碑学思潮、个人经历、纯熟的篆刻技法、书写工具的选择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5.
清代篆书大家邓石如以隶书笔法写篆书,使隶书的意味贯穿于篆书的起笔、收笔、运笔、转折、章法之中。这种风格的形成与清代碑学思潮、个人经历、纯熟的篆刻技法、书写工具的选择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6.
吴让之,字熙载,江苏仪征人,精于书画,更擅长篆刻。吴让之传承了邓石如"以书入印"的思想,并将其完美结合,是中国篆刻艺术由古代进入近代的标志性人物。一生贫困的吴让之,幼年时期就喜欢刻印。十五岁以后,他用十年的时间临习汉印,积淀了深厚的汉印功底。后来,他以邓石如篆刻为师法对象,经过数十年潜心学习,终成一代篆刻大家。有资料显示,吴让之一生刻印一万  相似文献   

7.
吴让之是清中叶继邓石如之后的又一位篆书大家,其书、画、印等艺术创作亦有杰出成就。之后的赵之谦、吴昌硕、王福庵等人又受吴让之的影响,所以吴让之的地位举足轻重。通过对吴让之的生平和他与包世臣、邓石如的师承关系的研究,吴让之篆书书风可分为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8.
正吉金瑞应杨沂孙的篆书作品,既无刚扬之态,亦乏温婉之情;从容于典籍考释之学,慨叹于"斯冰"继起之世。邓石如对篆书有着巨大贡献,乾嘉学者也通过对出土文物的探究考证,使得在千年文脉中占有肇始地位的篆书大放异彩。杨沂孙和当时读书人的选择无异,即"宦游一方,然后归隐林泉"。在苦  相似文献   

9.
正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后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省怀宁县白麟畈(今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邓石如"四体皆精,国朝第一",而尤以篆隶成就最高。其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用隶法作篆,笔力遒练,骨力如绵裹铁,体势沉着,用笔灵活而富于变化,突破了千年来玉箸篆的樊篱,为清代篆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相似文献   

10.
清末著名书画篆刻家吴让之,是一位勤于思考、锐意突破的书家。既师承包世臣,且上溯完白翁,积极谦逊地汲取师之滋养,又另辟蹊径进行篆书创新探索。在邓石如对清代篆书另立体制的基础上变其手法,成就了自己也启迪了后人,至今影响极为深远,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书法家。《吴让之篆书吴均帖》是吴让之篆书的代表作,临习时既要做到"形神兼备",也要"意会古人",知此理"泥古能化",可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1.
五岳五条屏     
江山如画,汉字象形.外师造化,道法自然. 华夏有五岳,天下闻盛名.一山一幅画,五岳五条屏. 泰山如篆书,华山如隶书,嵩山如楷书,衡山如草书,恒山如行书,五岳天地书. 《洞天记》曰:"黄帝画野分州,乃封五岳."《诗话》载:"至周始有五岳."  相似文献   

12.
方介堪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郑逸梅曾评价:"由刻而书,由书而画,由画而诗,遂成才多艺之人".他擅长篆刻、书法、绘画,尤精篆刻.治印初法赵之琛、徐三庚,后转宗吴让之.对印章文字断代和分类特别擅长.他的篆刻刀法娴熟,创作印章以多、快、好出名.据说,他一天可刻三十余方工稳类印章,且不需打稿.20世纪30年代以后,他精研汉印,以典雅整饬汉玉印和细圆朱饮誉印坛,被郭沫若称为"已达炉火纯青之境".  相似文献   

13.
正朴厚真淳邓石如是清代书法史上绕不开的书法大家。在他之前的篆书书坛上,鲜有朴厚真淳的意味。先秦的篆法,久失真传。后辈学人,往往得其形貌便互相标榜。形貌已难寻觅,况且是文字图式背后的真意。品评、鉴赏邓石如之前的篆书大家们,不由得心生一种感慨:篆书与一种优雅的贵  相似文献   

14.
《学子》2012,(8):F0003-F0003
王怀中,男,1962年4B出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现主要任教小学语文。曾在学校做专职习字教师。中学时,爱上书法篆刻。书法早期学习柳公权楷书,颜真卿楷书与行书,如,临摹《玄秘塔碑》《麻姑仙坛记》《争座位稿》;再学习隶书、篆书,如,临摹《石门颂》《石鼓文》;后又学习《爨龙颜碑》《爨宝子碑》。学书法的同时学习篆刻、木刻。篆刻主...  相似文献   

15.
正丁敬,清初著名篆刻家,中国最重要的篆刻流派——浙派的鼻祖。丁敬生于1695年,卒于1765年,字敬身,号钝丁、砚林,别号龙泓山人、孤云、石叟、胜怠老人等,浙江杭州人。著有《武林金石录》《砚林印谱》《龙泓山人集》等。丁敬所在的年代,是我国文人篆刻发展到继秦汉之后的又一个巅峰时期。随着古文物,尤其是秦汉印的大量出土,加上自王冕首先发现花乳石可刻印以来,文人开始成为刻印的主流。这个阶段的印坛,进入了百花齐放的时期,和丁敬几乎同期的邓石如、巴慰祖、高凤翰等,都是一时名家。据史载,丁敬工诗文、擅书法、善画花卉、精鉴赏,其中,以篆刻方面的成就最大。丁敬曾遍习历代百家,无论秦汉印,  相似文献   

16.
正张祖翼(1849-1917),字逖先,号磊龛,又号磊龛、濠庐,因寓居无锡,故号梁溪坐观老人,近代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金石收藏家,著有《磊金石跋尾》《汉碑范》等。他长期寓居海上,最早提出了"海上画派"的名目,时与吴昌硕、高邕之、汪洵并称"海上四大书法家"。其篆刻师邓石如,宗石鼓、钟鼎;隶法汉碑、魏碣,皆出于汉魏三代的吉金乐石,属于典型的碑学书风;亦工行、楷书,然其篆隶成就当高于其行草;偶写兰竹,俱有韵致。  相似文献   

17.
晚清篆刻是在浙派、皖派风靡印坛百年之后,继邓石如探索的"印从书出"的延续和发展。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等不仅沿着"印从书出"的路子在向前走,还开启了一条"印外求印"之路。至此,篆刻艺术的形式与审美体系得以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8.
正首先来谈谈篆隶书用笔的演变过程。篆书只有画,没有点,有短画、长画、横画、竖画,用笔方法只有一种,方向可以改变。隶书除了画以外,多了一个蚕头雁尾,也就是波挑,还有一个反方向的掠笔。此外,还有一些点的感觉,有的"点"已有一些呼应感。篆书的笔法,是中国书法史上最简单的笔法,即最单纯的笔法。在艺术院校里,篆书的训练只用十天就能达到相当的水平,但不等于十天以后就不  相似文献   

19.
吴让之作为晚清四大家之首,其篆刻对其他三家——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产生了深远影响。吴让之的篆刻刀法以冲刀为主,披削结合;篆法以小篆入印,方中寓圆;章法形式多样,稳中求险;边款则独具匠心,行草篆隶皆能用之。学习吴让之对篆刻的独特理解,能对取法吴让之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浅谈“大篆刻”的艺术风格李俊一、”方寸篆刻”的民族性及制约性“篆刻”,亦称“印章”,它与中国画、书法一样,具有同等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一门艺术形式.印章最早是封建统治阶级官禄之士交流信息、证实身份的信物。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宇》中对篆刻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