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丙酮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为考察因素,分别采用微波法和超声波法进行正交试验,探讨了茶叶废料中提取茶单宁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采用微波提取法效果较好,其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为1∶60(g/g),提取温度为40℃,提取时间为5 min,丙酮浓度为70%,茶单宁的提取量达215.04 mg/g.  相似文献   

2.
以常熟"沙家浜"粗绿茶为原料,水为提取溶剂,研究提取时间、料液比和微波功率对茶多酚和茶多糖得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茶多酚和茶多糖的超声-微波辅助联合提取工艺.确定茶多酚和茶多糖的超声-微波辅助联合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40 min,液料比1:30(g/mL),微波功率80 W,固定超声功率50 W,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茶多酚得率为10.57%,茶多糖得率为3.25%.  相似文献   

3.
常熟“沙家浜”绿茶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作为提取溶剂,常熟"沙家浜"粗绿茶作为原料,探讨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次数对茶多糖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得出茶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验证茶多糖的特征吸收.结果表明,常熟"沙家浜"绿茶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3h,料液比1:30(g/mL),在最佳条件下,多糖得率为2.95%,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提取的茶多糖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  相似文献   

4.
茶树中茶多糖含量测定及提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考察了温度、酸碱盐介质及微波提取对茶多糖提取的影响,实验表明,用氯仿、乙酸乙酯将茶叶、茶树枝梢、茶树根粉末进行回流提取之后,再用质量分数2%的碳酸钠溶液在微波提取器中浸提3次,可将茶多糖及其它有效成分充分提取出来,其中茶树根多糖提取率高达7.25%,茶树枝梢可达6.34%,粗老叶子可达6.07%。  相似文献   

5.
茶多糖提取新工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茶叶多糖的提取新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茶多糖提取的最优工艺为:原料经预处理,经0.20%的纤维素酶在40℃,pH5.0条件下水解4h,再用30倍样品质量的水在80℃,pH6.5条件下浸提3h,过滤,滤液经MWCO100000的超滤膜在50℃,0.4MPa下浓缩至原体积的1/3后用终浓度65%(体积分数)的乙醇沉淀,经脱蛋白干燥,得到茶多糖制品,产率为3.90g/100g(干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从苦荞茶中提取芦丁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研究。方法采用热水溶法,碱溶酸沉法和有机溶剂萃取法分别提取苦荞茶中的芦丁。结果热水溶法提取芦丁的纯度为91.5%,收率为0.97%,碱溶酸沉法提取芦丁的纯度为87.3%,收率为1.12%,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芦丁的纯度为94.2%,收率为0.90%。结论通过对比实验,从成本、时间、收率、纯度综合考虑:碱溶酸沉法提取芦丁的方法为最佳。  相似文献   

7.
以老鹰茶为原料,总黄酮含量为考核指标,研究了微波辅助提取老鹰茶总黄酮的工艺,并对其抑菌活性进行了探讨.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老鹰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70%、液料比40 g/mL、微波功率中火、微波时间50 s,总黄酮含量可达5.78 g/100 g(以槲皮素计).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老鹰茶总黄酮提取物除对大肠杆菌、产气杆菌无抑制作用外,对供试的炭疽杆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石阡苔茶茶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以石阡苔茶为原料,蒸馏水为提取溶剂,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建立了料液比、超声波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超声波功率四因子与茶多酚提取率的回归方程模型。结果表明:超声提取温度为75℃,超声波提取时间为34min,超声功率为348W,液料比为22:1V/W时,茶多酚提取率达到29.0557%,与最佳值(29.0592%)基本吻合。经优化的石阡苔茶茶多酚的提取工艺具有提取时间短、提取率高与毒性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水提醇沉法制备商南泉茗茶茶多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优化热水浸提乙醇沉淀法提取商南泉茗茶中水溶性多糖的最佳工艺。根据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液料比以及乙醇浓度对茶多糖得率的影响情况,通过正交设计法优化商南泉茗茶水溶性多糖提取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商南泉茗茶茶多糖提取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依次为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液料比>提取时间;最佳浸提条件为提取时间2.0 h,提取温度80℃,液料比为30:1,乙醇浓度为100%;在此条件下进行实验,得到的多糖提取率可达4.15%。  相似文献   

1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提取3种不同制作工艺的铁观音茶中香气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从正炒工艺加工的铁观音茶中鉴定出8种化合物,消青工艺加工的铁观音茶中鉴定出7种化合物,拖酸工艺加工的青茶中鉴定出10种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在佛教寺院丛林中经常定期或不定期地结合一些活动,举行有组织的茶会或茶宴(筵)。这些活动均有规范的仪式,在许多寺院丛林的清规中都有记载。同时,作为这类茶事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或不可缺少的礼仪,就是必须以"茶榜"、"茶状"等形式进行告示,并执礼延请某些特定的用茶对象。研究"茶榜"与"茶状"的相关礼仪规制及其文体形式和内容,有助于佛教史、禅文化史及茶文化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伊朗是茶叶生产大国,也是茶叶的进口、消费大国,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特殊的国情,伊朗形成了独特的饮茶习俗。伊朗人民不但好饮茶,而且嗜茶成癖,不可或缺。通过对伊朗茶俗的由来,品茗的方法、功能和意境的研究,可以增强我们对伊朗茶俗及其文化内涵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泉州茶文化历史源头可追溯到晋末.宋元时期,饮茶之风盛行于官府、士族、寺院、民间,茶产业得到初步发展.明代中后期茶树无性繁殖法的发明,使得茶叶产量徒增,茶产业开始进入商品化时代.清代以来,茶树长穗扦插繁殖法的采用,使得茶叶产量高、质量优,茶产业得到兴盛繁荣.  相似文献   

14.
六堡茶文化研究及文化产业开发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文化研究是提高茶产业软实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与普洱茶文化研究的现状对比,指出六堡茶文化研究及文化产业开发存在的严重问题与不足,进而提出六堡茶研究人才引进和培养、六堡茶文化研究机构设置、加大六堡茶宣传力度、打造"中国六堡茶名茶茶城"、打造"中国六堡茶都"、调动文艺工作者积极性和创作多种形式的六堡茶文艺作品等主要对策,总结出六堡茶文化研究及文化产业开发借鉴"普洱茶模式"过程中切忌盲目照搬,要精确、深刻提炼出六堡茶精神,形成"天下六堡"的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饮食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以成都茶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茶种植的发源地。茶文化是中国的“国粹”、“国饮”。茶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在全国各地都十分发达。巴蜀茶文化与茶馆文化源远流长,根基深厚,是具有极大潜力和魅力的资源宝库,也是发展和繁荣成都民俗文化产业的重要根基。打造茶馆文化产业,可以拓宽成都市旅游开发亮点,成为历史与民俗融为一体的都市旅游综合文化工程,以体现成都休闲文化城市风格。  相似文献   

16.
茶,在中国被誉为"国饮",具有悠久的历史。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日本的茶和茶文化来源于中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本文着重介绍中、日两国的茶叶历史、现状及茶道艺术,分析异同,从而加深对其文化心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铜仁茶文化历史悠久、独特、富含生活情趣,最早可以上溯到3050多年前的巴子国时期.铜仁茶属于“夜郎茶”、“蜀荼”、“思州荼”、“费州茶”和“夷州茶”.  相似文献   

18.
陆羽茶文化产业是传统茶产业之外的一个新兴领域,它属于文化产业范畴,隶属第三产业。陆羽已经成为了一个品牌,发挥陆羽及其《茶经》的品牌价值,可以直接带动中国茶文化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管理、茶学、茶文化都是陆羽茶文化产业的支撑学科。对陆羽茶文化进行研究,拓展了中国茶文化研究的空间,是茶文化与文化产业结合的精品产业。陆羽茶文化产业涉及到纸质传媒业、广播影视产业、文化旅游产业、艺术产业、网络文化产业、广告产业、教育产业等,已经悄然向这些相关产业与领域进军,并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19.
中国饮茶文化的发展在历史上是随茶叶制造技术而演变,饮茶方式和习惯的不同是随朝代的不同而有变化。主要经历了唐代团茶的煮饮到宋代的末茶点注,明清以来的叶茶冲泡的演变过程。在唐代茶文化的繁荣期,通过传播中国文化的僧人们将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日本结合禅宗和本国文化传统,完成了对中国茶文化的改造,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茶文化和日本独特的茶道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