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雷雨》是二十世纪中国杰出戏剧家曹禺的代表作品之一。《雷雨》的创作与作家的生活情感经历有紧密的联系,本文试从这部作品创作的灵感来源、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与情感倾向几个方面论述曹禺的生活经历对其戏剧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雷雨》研究近70年来,鲜有符合曹禺创作初衷的中的之论。根据曹禺的提示"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升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站在上帝的视点重新审读《雷雨》,可获得一系列全新的且能贴近曹禺创作初衷的观点:推动《雷雨》创作的本源力量是人的性爱情感,《雷雨》人物都在为实现自己的性爱情感而挣扎着,《雷雨》的矛盾主线是周萍与蘩漪及四凤的乱伦情感纠葛,主要冲突是人与神的对抗、搏击,主旨在于揭示宇宙间隐秘不可知的人与上帝的关系,最后启示人们要得到拯救,必须皈依上帝。  相似文献   

3.
死亡一直是千百年来文学艺术家追逐与书写的一个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曹禺的戏剧创作也不例外,无论是《雷雨》、《日出》、还是《原野》、《北京人》,都存在着大量诸如自杀抑或其他死亡形式的书写,并在其死亡的叙述中,渗透了作者对于死亡的认知与思考,浸润了他独特的死亡意识。  相似文献   

4.
索福克勒斯的名作《俄狄浦斯王》可以说是希腊命运悲剧中的翘楚,被亚里士多德推为戏剧艺术中的典范.四幕悲剧《雷雨》,作为我国戏剧大师曹禺的代表作,亦可以称做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一部中国式悲剧剧作的典范.本文试从命运观的角度并通过对乱伦关系的分析,来观看其中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5.
曹禺作为剧作家 ,始终对人的生存境遇充满深切关怀。其代表作《雷雨》、《日出》、《北京人》中的几个女主人公的人生充满了悲剧性的荒原感 ,从反抗到对家庭、社会以及现实绝望 ,积极寻找精神出路 ,探寻灵魂救赎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雷雨》主要的戏剧冲突是蘩漪同周萍的冲突,因为这对矛盾表现得最充分,最能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也最能充分地表现出主人公(蘩漪)那最“雷雨”的性格。但这对矛盾不是《雷雨》的主要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分析《茶馆》戏剧结构入手,通过以人物带动故事、以人物命运变迁来推动剧情发展结构;在严肃悲剧中融入喜剧因素,在喜剧中引入悲剧色彩的结构;以及以曲艺作为串连的话剧结构三个方面论述了《茶馆》独特戏剧结构及戏剧冲突.  相似文献   

8.
《雷雨》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五四"以来优秀的剧作之一。作品错综复杂的矛盾纠纷,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以及直击人心的人物悲剧,深深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作为主人公之一的周朴园,他所体现出来的人物个性以及在剧中的地位等等,都为曹禺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他们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以及整个悲剧式戏剧的发展做了十分重要的贡献。那么,周朴园到底是以一种什么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呢?曹禺又想要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什么呢?下面笔者就从贪婪、冷酷、唯利是图的资本家形象,专制、蛮横、自私封建家长形象,自私和伪善的伪君子形象三个方面来具体谈谈。  相似文献   

9.
子君(鲁迅《伤逝》)和蘩漪(曹禺《雷雨》)是五四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代表,她们追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道德,寻求女性的自我实现.两人在身份、性格、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二者的情感故事均以悲剧结局而告终.  相似文献   

10.
在《雷雨》剧本中,表现戏剧语言张力时,作家经常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运用人物对话和舞台说明,运用戏剧中的矛盾冲突等艺术手段,这些艺术手段,有利于丰富文本的信息含量,扩大读者的信息视界,展示文字的内在真义。  相似文献   

11.
《伪君子》与《哈姆莱特》作为古典戏剧,虽然分属喜剧与悲剧,但是在三角叙事、戏剧结构以及台词信息传递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三角叙事作为戏剧叙事的基本单位,引出环环相扣的剧情,并对戏剧结构产生直接影响,而台词作为联接三角叙事与戏剧结构的桥梁,通过隐藏、暗示、显示信息引发悬念并推动戏剧发展、冲突以及高潮。  相似文献   

12.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史上的一株奇葩,常演不衰。它在结构设置、戏剧冲突、人物心理刻画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是王实甫成功的艺术再创造。  相似文献   

13.
原型意象是在漫长的历史沉淀中积累下来的,它体现了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曹禺在其剧作中运用了大量的雷雨原型意象,上古时期的原始崇拜也给“雷雨”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透过作家所塑造的浓重的雷雨环境和氛围,我们能充分感受到曹禺内心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复仇主题在文学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血亲复仇,往往以超常态的极端方式体现。复仇被称为“野蛮的正义行动”,往往体现为被复仇对象力量的强大,身负复仇重任的主人翁只能采取某些极端的手段来换回自己应该得到的“社会公平和正义”。对此,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与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的《原野》就向我们阐释了这样的一种复仇境遇,体现除了别开生面的复仇精神。1.两部作品在产生之初都无一例外地存在被人误读、曲解的现象。《哈姆雷特》居于莎士比亚后期代表作“四大悲剧”之首,曹禺为人熟知、引起了巨大轰动的作品却是《雷雨》。发表于1937年的三幕剧《原野》,是曹禺早期话剧创作中最受冷落的一部。关于《原野》的主题,过去的文学史多把仇、焦两家的斗争简单理解为农民与恶霸地主之间的冲突,讴歌仇虎“被压迫阶级”的反抗精神。表演当中,它也极难像《雷雨》一般赢得观众的认可。曹禺1983年自言:“《原野》是讲人的极爱与极恨的感情,它是抒发一个青年作者情感的一首诗(当时我才26岁,十分幼稚!)。它没有那么多的政治思想。”一些读者也表示:“我觉得它比名声显赫的《雷雨》还要好,整个阅读过程恍若置身于炼狱。”而哈姆雷特复...  相似文献   

15.
荒诞派戏剧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出现在法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家借助语言以及各种舞台手段来表现对人生荒诞性的强烈反感和深刻讽刺,揭示世界的不合理性。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荒诞派戏剧代表人物塞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来探讨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英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布朗宁的代表作是《我的前公爵夫人》,这首诗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他对诗中人物性格的塑造,并且他创造性地运用了戏剧独白这种诗歌形式,语言优美,戏剧化的悬念、意象和象征的运用,使读者感到一幕戏剧就在[前上]。本文就是对这样一部作品进行解析,重现此诗的美感。  相似文献   

17.
曹禺是大家熟悉的剧作家,他从一九三三年开始从事话剧创作以来,半个世纪中写下了《雷雨》、《日出》、《北京人》、《明朗的天》、《王昭君》等十几部优秀话剧,他的辛勤创作为我国话剧艺术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及其创作思想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1937年,中国大地燃起了抗日战争的烽火。抗战的烽火,驱走了徘徊于原始森林中那些自由主义者们心中的焦虑、忧愁;焚化了沉湎于天国中那些宗教信徒们狂热的痴情;也烧毁了建筑在封建领土上那些个性主义者们的阁楼。一切饱醮着血和泪的笔尖,都指向民族的共同敌人。抗战的爆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批作家创作倾向转变的枢纽,曹禺无疑是这个行列里的一员。在此之前,曹禺共写了三个剧本:《雷雨》、《日出》、《原野》。本文试从这里着笔,勾勒一下曹禺早期创作中观照现实的不同视角,及在不同视角观照现实时所体现的主体意识的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9.
曹禺在《雷雨》中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观照了人类生活精神的多种焦虑,揭示人类生存的痛苦和困惑,也试图探究人类焦虑产生的根源及消解途径,体现了他对人类本性的深刻体悟,对人生意义停泊地的寻找。在关于人的存在和命运、沉沦与拯救思考中,既表现了经典剧作的人文主义光辉,也显示了曹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超越现实的美感精神。  相似文献   

20.
何海鸣创办及主编的《寸心》是以文艺为主兼及政论的一种月刊,前后发行六期.文艺方面曾连载个人专集,发表诗词,登刊小说及文艺论著,其中"插图""文苑""小说""艺术"等栏目发表了有关谭鑫培、汪笑侬、黄润卿等人资料,保留了民国初年名伶在戏剧活动方面的重要史料,对于这一时期的戏剧研究来说具有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