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我的“剪刀加浆糊”陈芳烈过去,听得有人说编辑的工作不过是“剪刀加浆糊”,我很是不平。心想,这些人真是太不了解编辑了。编辑的辛苦,编辑劳动的创造性,哪能是“剪刀加浆糊”所能涵盖得了的呢!我虽不赞成把编辑的工作说成是“剪刀加浆糊”,但对“剪刀加浆糊”却无...  相似文献   

2.
图书出版编辑工作自动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工作自动化是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笔和纸、剪刀加浆糊的编辑工作方式难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书稿质量,已经不能满足图书出版对高质量、多品种、低成本与修订及时的要求。编辑工作自动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出版周期,降低成本,改进图书质量。  一、图书编辑工作自动化的关键是确定最优化方案  信息技术指完成信息的获取、传输、加工、存储、再生和应用等功能的技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编辑工作自动化所必需的技术装备是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打印机、扫描仪、数字化仪等,以及必要的应用软件和计算…  相似文献   

3.
过去有人告诉我,编辑就那么回事。“一把剪刀一杆尺,一瓶浆糊一只笔”,圈圈画画,修修改改,抄抄誊誊,粘粘贴贴,为人作嫁的“无名英雄”,好为人师的区区角色。可现在,当我自己在“编辑”这个位置上呆了300多个日子后,我才强烈感受到:编辑并不就是那么回事。他是一个“活导体”,凭借着一种立体意识在大众传播过程中联接着群众和传播者,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编辑的这种立体意识是由编辑的特殊位  相似文献   

4.
张维璟 《新闻与写作》2004,(8):36-36,39
守责甘寂寞1982年元旦福州晚报创刊时我来到报社,当过记者,但更多的是当编辑。20多年来,编辑的酸甜苦辣我都尝过。我深知,编辑是怎么一回事。过去人们对编辑有这样两种不周的说法:一是编辑就是剪刀加浆糊;二是编辑就是为人作嫁衣裳。对第一种评价,我不敢苟同,因为这有点太小看了编辑。多年的实践倒使我真切地感受和理解了第二种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有一把剪刀、一瓶浆糊就可以当文摘编辑了。”其实说的是外行话。从某种意义上讲,文摘编辑是给编辑当编辑,甚至是给总编辑当编辑的工作,对编辑素质的要求是很高的。剪刀和浆糊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但那只是工具。文摘编辑是一个复杂的加工过程,其中可分为备料(收集信息)、筛选(整理信息)、加工(编辑信息)三个阶段。编辑加工是文摘编辑流程中的高阶段,其间既有物理性的反应,也有化学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过去有人告诉我,当编辑的是一把剪刀一杆尺,一瓶浆糊一枝笔,圈圈画画,抄抄写写,剪剪贴贴,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一种繁琐工作。当我自己当了编辑,才感到:编辑工作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他是一个“活导体”,凭借着一种立体意识在传播过程中联接受众者,起着重要作用。编辑的这种立体意识是由编辑的特殊位置、稿件和版面本身要求决定的,它包括群体意识、互补意识和整体设计意识。  相似文献   

7.
自从中小学教育实行新课改以来,每个商家都在抓契机,寻找更好的发展机遇.因此也就出现了市面上林林总总的教辅图书.教辅类图书因具有出版周期较短、用量较大、市场风险小、回款有保证、成本低等特点,成为一些出版社获取利润的主要产品,成为出版社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性出版物.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辅编辑为"抢饭碗、占市场",在短期内"剪刀+浆糊"策划、编辑、出版大批的教辅图书,直接导致了教辅图书粗制滥造、质量低下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何本国 《出版广角》2019,(13):67-68
图书编辑改稿尺度问题一直众说纷纭,对翻译图书编辑来说,这一问题表现得尤其明显.文章认为,翻译图书编辑改稿可分为改正语言本身的错误、改正翻译方面的错误和改进译文三个层次,要综合考虑时间、专业、图书类别等因素,努力在"必要"与"克制"的尺度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坐标.  相似文献   

9.
图片编辑作为新闻传媒的幕后英雄,在摄影业经历了100多年发展的今天,面临新的挑战。他的基本职责由“剪刀加浆糊”提升为“电子剪刀加电子浆糊”,电脑的运用成为图片编辑必备的基本技能,至于图片的电子工具更是层出不穷,迫使你不断学习。  相似文献   

10.
图书编辑:定位数字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的发展,电脑的普及 ,使当今出版形式在三个方面发生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我国的图书编辑面临机遇和挑战。   (一 )编辑手段现代化   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微机排版、激光照排系统、图形扫描涉足出版系统后,传统的编辑方式 (稿件登记、审读、加工、发排、校对、付印 )并辅以纸、笔、剪刀、浆糊的手工操作被逐渐取代,使编辑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编辑接到稿件后,可将该稿件的有关信息存储在微机内,并将审稿意见补充进去。如需外审,可建立审稿专家数据库,编辑还可在电脑里建立自己的作者库和选题库。利用先进的输入软件 (键盘输…  相似文献   

11.
柳燕 《出版科学》2003,(4):65-66
编辑的两大任务是选稿和改稿。选稿时,编辑的眼睛要像“望远镜”:改稿时,编辑的眼睛则要像“显微镜”。不论是选稿还是改稿,总是要把积极健康、优美动人的文章奉献给读者。就语言文字方面而言,编辑既要具有披沙拣金的眼力,又要具有妙手回春的笔力。首先,编辑必须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不合事理、不通顺  相似文献   

12.
编辑们的办公桌上,看不到堆积如山的来稿,也没有剪刀、浆糊和墨水瓶,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微机,各工作环节都是电脑化。印刷厂里,见不到铅字和铅版,制版,印刷、分发也采用电脑,整个过程是全自动化的。这是我在日本几家新闻社见到的情景。“日本的报纸编辑可没有中  相似文献   

13.
编辑要否改稿,这原本不成其为问题,现在据说有了疑问了。有人认为某些国家的出版效率之所以高,就是因为编辑不改稿的缘故。我是个尚未出道的编辑,知道的事情很少。不过把我们的出版效率低完全归咎于编辑改稿,我以为恐怕不是很公道的。出书慢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印刷力量跟不上,这里不一一详论。我想就编辑改稿问题略谈几点看法,以就正于前辈同行。首先我不同意编辑不改稿的主张。  相似文献   

14.
如何加强编辑的把关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改稿件是编辑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编辑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的报纸质量.所以,做一名优秀的编辑必须练就过硬的改稿本领.  相似文献   

15.
改稿之道     
编辑是要改稿的。改稿是编辑的应有之义。但是,怎么改,怎么改得适当、改得准确、改得精彩、改得漂亮,就很难讲了。编辑改稿,往往是出力不讨好。坦率地讲,我本人就对编辑改我的稿子很少满意过。记得还是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时,我向某报社投了一篇稿子被采纳了,发表出来一看,虽然署名还是我,但内容大变,面目全非。战友们都为我感到高兴,而我一点成就感都没有,心情很是郁闷。这些年还不错,对我的稿子,编辑大都客气,不大删改,即使有所改动,也会和我商量,合作比较融洽。只是有一回,某编辑对我的稿子进行  相似文献   

16.
把编辑说成“只会画数码字的记账员”,是我从事这个职业来听到的最觉心悸的贬损。说这话的,还是我一位亦师亦友的至交。关于编辑,说法多啦,“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他人作嫁衣”、“助产士”、“清道夫”、“剪刀加浆糊的操作员”,褒奖或贬抑,假意或真心,不时掠过耳边,过去就算了,内心是无所谓的。道理很简单,不管是捧到天上,还是踩到脚下,编辑就是编辑,这  相似文献   

17.
我不反对编辑给作者改稿。 我觉得作为杂志或副刊的编辑,对采用的稿子,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修改是必要的。应该说改稿也是编辑的一门“基本功”。这里说的是自己将作者稿子改坏了的教训。...  相似文献   

18.
人们对编辑工作常生误解,以为编辑不过是剪刀加浆糊的文字匠,不过是文稿的采购员,似乎人人皆可以为编辑.其实,当一个好的编辑并不容易,做一名称职的学术编辑更非易事.自己从事学术刊物编辑工作多年,对其中甘苦体会颇深.我觉得,既然学术刊物担负着繁荣学术的任务,学术刊物编辑部就应该充满政治空气、学术空气和文化空气.在这样的氛围里,它的编辑应该是立体化的:有较高的马列主义修养,是头脑清醒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19.
在激烈的现代图书市场竞争中,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编辑,怎样使自己的生产出的产品“叫好又叫座”,处于不败之地?我认为,关键是要有“主动创新”思想,建立选题策划竞争的意识。选题策划竞争的核心是对纷繁芜杂的信息的获取、辨析、利用的竞争;是对市场脉搏把握的准确度的竞争;是对作者慧眼识别、正确使用、有效驾驭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编辑智慧的竞争。现代意义上的“编辑”二字所承载的含义早已不是对稿件作剪刀加浆糊的改造,或单纯对稿件作字斟句酌、修饰润色的加工,编辑功能中图书策划的含量已越来越重。1.选题新奇,捕捉卖点——第一具慧眼所…  相似文献   

20.
编辑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修改稿件,即对原稿进行整理和加工。本来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最近有的同志提出“编辑不改稿”的主张。据说,国外有些出版社就是编辑不改稿的。我不了解这些出版社的具体情况,但据我所知,国外许多单位的编辑并不是不改稿的。比如,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