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美狄亚》中,欧里庇得斯以美狄亚的复仇为中心,表现了关于伦理惩罚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的思考,反映了美狄亚与父兄、儿子、伊阿宋、克瑞翁父女间的矛盾冲突,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重要方面。美狄亚背叛父亲,杀死兄弟,有悖于人伦之道,是自我惩罚,当她被伊阿宋抛弃时,必然无家可归。美狄亚杀子以惩罚伊阿宋的行为,既有道德审判的力量,也有来自于时代伦理规约的制裁。美狄亚害死科任托斯国王克瑞翁及其女儿格劳刻,是对践踏公平和正义者的惩罚。这些伦理惩罚的构成,是雅典民主制衰落的必然。作者借此揭示了社会生活中矛盾存在的必然性和危害性,指出了伦理秩序的维护对构建家庭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希腊神话中,为爱痴狂的美狄亚以性格的力量著称。她判国杀弟,随情人伊阿宋私奔。婚后十年,美狄亚被抛弃,她杀死了情敌和自己的儿子来报复,最终伊阿宋自杀。美狄亚从天使到妖妇的蜕变历经了这四个阶段,其中她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单纯可爱的天使,标准的贤妻良母,嗜血的杀人犯和自私残忍的妖妇。美狄亚的悲剧还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在男权社会,女强人美狄亚的悲剧不可避免。分析美狄亚从天使到妖妇的蜕变心理历程,探讨其悲剧的根源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美狄亚为了追寻自己理想的爱情,积极的女性自我身份觉醒带来对社会归属身份的消极,促使她杀兄弃父选择跟随伊阿宋,成为为爱放弃一切的女性形象;在与伊阿宋生活的十年,她相夫教子,对妻子母亲的社会归属身份持积极态度,将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伊阿宋身上,女性自我身份暂时属消极状态;随着苦心经营的十年感情被伊阿宋背叛,她绝望无助之余,自我女性身份再一次积极觉醒,抛弃贤妻良母的社会身份,选择成为漂泊在外的异乡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分析欧里庇得斯的戏剧《美狄亚》中主人公美狄亚的弑子行为,沿着“弑子惩夫”这条伦理主线,还原古希腊时期的伦理现场,逐一解构美狄亚的多重伦理身份及其面临的艰难伦理困境,强烈的伦理取向指引了美狄亚做出最终的伦理选择,也使她在痛苦中实现了自我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1 当美狄亚从希腊神话传说的神秘中,走进欧里斯悲剧的“现实”,她就脱下了那位聪明、有胆有谋、热烈追求爱情的少女的服装,而以一个果敢、刚强、富于反抗的女性形象出现在读者的面前。美狄亚的神话似乎在证实:人类在自己的童年时代就已领悟到爱情的魅力,并受其牵引而演出诸多惊心动魄、催人泪下的悲喜剧。美狄亚的命运启发了欧里鹿得斯的灵感,他于是将神话的题材化作了对人生、对命运、对社会的思考,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给我们描述了美狄亚的故事。曾向美狄亚发过百年偕老之誓的伊阿宋,当妻子为自己报了杀父之仇以后,为了免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悲剧《美狄亚》被认为是最动人的希腊悲剧之一。对于她的复仇方式,人们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褒贬不一。本文将分别从创作主体选取题材的审美心理过程和作品中心人物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母体文化背景等角度阐述美狄亚复仇方式的悲剧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从第二性角度对美狄亚的魔力、爱情、与复仇展开剧情,将美狄亚作为第二性的存在,来对比现代女性的生活困境。美狄亚的突出的才能源于她神秘的力量,除却这神秘力量,美狄亚将无法拥有与男性抗衡的力量。美狄亚接受了时代赋予的社会角色,即使把一切奉献给爱情,也只能得到爱情中的依附者地位。美狄亚接受着男人创造的规则,只能通过子嗣间接地影响丈夫,以杀子作为报复的最有力手段。在复仇过程中美狄亚主体意识的觉醒痛苦而惨烈,成为带有破坏性而不可避免的悲剧典型,就女性的生存状态向世人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8.
陈栩静 《文教资料》2008,(26):21-22
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在其剧作<美狄亚>中塑造的"美狄亚"这一著名弃妇角色一度因为"叛父杀弟"、"杀夫惩子"等行为背负上了"恶妇"的罪名,但这些看似有违中希道德的将人类的超常态特性推向极致的行为正是其性格的鲜明特征,失之则不成为"美狄亚",其形成亦是符合人类心理规律的.本文则试图从"爱"的角度出发,对其一系列残酷行为进行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9.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初期的英国文学家,她在作品中用女权主义视角审视了父权制社会里妇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批判了男性文化霸权和男性政治,开创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以文化诗学语境为切入点,以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观点为依据分析其代表作《到灯塔去》,可以看出20世纪初英国男性文化的霸权地位和女性自我缺失的社会现实。作品体现了作者希冀超越性别、实现两性融合的美好愿望。伍尔夫独特的女性思想对人类和谐发展,对争取"人"的解放,促进两性携手同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塑造的美狄亚这一人物形象,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意蕴。她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觉醒的女性形象,她的悲剧不是一般家庭悲剧,而是社会和时代的悲剧。本文从分析美狄亚的形象入手,剖析她的悲剧根源,指出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欧茨在《大瀑布》作品中描写了自然与女性在父权制社会被压迫的生存状况,自然与女性对父权制的抗争。人们自然生态意识觉醒而保护环境和女性对自身压迫的地位的认识而对自我的追求,体现了欧茨强烈的生态意识和女性主义意识,饱含了她对人类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2.
论德拉布尔小说《磨砺》中艺术与现实的分离与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一直是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英国当代知名女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在她的小说《磨砺》中以艺术的方式对这一关系作了一个巧妙的回答。女主人公罗萨蒙德在她孕育之前脱离社会,躲在艺术的"象牙塔"里,是一个分裂的自我,象征艺术与现实的分离;孕育之后,她不得不与医生、护士及其他病人交往而结束了封闭的"象牙塔"生活走向现实,从分裂的自我走向完整的自我,完成了精神救赎,表现了艺术与现实的融合。德拉布尔在该部作品中以艺术的想象力给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了一个很好的诠释,也体现出她一贯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观。  相似文献   

13.
对欧里庇得斯悲剧《美狄亚》中美狄亚"悍"之成因,评论界多停留在社会因素层面和伦理道德层面上。联系美狄亚所处的历史环境分析,其"悍"之成因有三:第一,与古希腊时期世俗人本精神的张扬有关;第二,与古希腊时期尚武的价值取向有关;第三,与作家推崇"酒神型"审美观有关。  相似文献   

14.
王晓燕 《文教资料》2013,(16):11-13
小说家拉德克里夫·霍尔的《孤寂深渊》被誉为女同性恋文学的"圣经"。通过描写女主人公斯蒂芬·戈登的成长经历、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女同性恋者寻求身份认同的艰难过程。居住空间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与自我身份认同之间存在内在、深层的联系。作品居住空间的变化恰当地诠释了女同性恋者在当时社会受到的身份困惑、身份焦虑和自我的身份认同。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孤寂深渊》,解读斯蒂芬居住空间的转移与她身份认同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5.
《氓》与《美狄亚》是中西文学史上较早描写弃妇的作品,它们确立了所谓“痴情女子负心汉”、“始乱终弃”式的文学主题。历来这些弃妇作品中的弃妇形象成为人们研讨的主体,而对其中的负心汉形象的研究则显得相对薄弱一些。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分析《氓》和《美狄亚》两部弃妇作品中的负心汉形象,在对其基本特征进行探讨的同时,揭示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对负心汉形象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盛琥君 《文教资料》2010,(18):71-73
王安忆的作品不时有新的变化和突破,但"漂泊"一直是贯穿于其作品的主题线索。一方面,她对自我漂泊经历的书写,彰显着她大胆追寻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努力;另一方面,她又在对众生漂泊宿命的关注中窥视了人类生存的奥秘。漂泊是人类永恒的宿命,但王安忆却通过文学形象实现了永恒中的超越,这也是王安忆小说的漂泊主题的审美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7.
强粲 《现代语文》2007,(9):98-99
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是古希腊悲剧的经典之作。戏剧中的女主人公美狄亚是一个为爱情不顾一切却惨遭抛弃而最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结束感情表达自己心中的愤怒的人。她是不幸的,是被古希腊社会专制制度所压制的女性,但她又是不甘命运具有鲜明叛逆性格的女性。她最后的复仇有着惊世骇俗的效果。本文将试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粗略地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美狄亚的悲剧与传统妇女的无奈心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狄亚的故事见于古希腊传说中的阿耳戈英雄传说。在这个故事中,美狄亚只是为陪衬伊阿宋的形象,并非主角,但美狄亚性格中令人赞赏的因素及其悲剧性的命运却千百年来被历代文人歌咏赞叹。古希腊大悲剧家欧律庇得斯,对女性的艰难处境和火山爆发式的反抗复仇做了震撼人心的刻画。人们赞叹美狄亚对待爱情的忘我及轰轰烈烈,憎恨伊阿宋的忘恩负义,谴责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及观念,感叹社会竞无法深护这样一个为爱做出巨大奉献的女性。于是哀叹“自古红颜多薄命”,“痴情女人贞心汉”,人们所要谴责的似乎就是伊阿宋这样的贞心汉。但是,假若伊阿宋不贞心,那么美狄亚是否就幸福了呢?作为女性的美狄亚,她幸福的标准是什么?她存在于社会的意义是什么呢?怎样的女性才是一个幸福的女性?本文试从这些问题人手,来探讨一下传统女性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夏洛蒂·帕金斯·吉尔曼是20世纪美国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理论家,是美国女性文学作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作品充满对女性的关注,代表作《她乡》体现了她对女性未来和人类未来命运的崇高伟大设想,正像其他美国女性主义乌托邦作品一样,该作品既饱含历史理性,又表现出对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的关怀。她在作品中所倡导的平等、民主和环保是构建人类和谐社会的保障,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黄色墙纸》以夸张怪诞式的描写揭示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悲惨境地和拼命反抗。女主人公由开始的轻微精神衰弱发展到最后的精神分裂,这个过程是悲壮的,展现了一个女人的奋斗历程。她的行动自由甚至精神活动都受到压抑和限制,自主身份的丧失和强烈的不安导致她最终抛弃了真实的自我,不惜以"爬"如此卑微的方式获得虚假的自由的自我。吉尔曼通过这部作品警示社会关注女性的需求,以期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