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儒学在岭南的传播与发展经历了从儒学岭南化到岭南化儒学的发展过程.陈白沙通过兴办学校、发展教育、宣传儒家经典等方式,建立江门学派,构建“心无内外、理无内外”的白沙心学思想体系,从而促进了儒学岭南化向岭南化儒学的转变,江门成为岭南儒学的重镇.白沙心学开启了明代心学的源头,成为岭南化儒学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心学思想是对陈白沙开创的江门心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共同构成岭南心学思想路线,此路线是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综合创新.湛氏心学思想包含“心无内外“、“理无内外“的本体论思想,以及主静与主敬相统一、涵养与致知相统一、知疑与创新相统一的功夫论思想.  相似文献   

3.
明代李承箕曾数次远赴江门师从陈献章问学,深得白沙之学的真传,黄宗羲《明儒学案》将李承箕列入白沙之门。李承箕在诗文创作或与友朋的书信中,彰显出其对心与理、动与静、名与实、出与处、孝与义、义与利等理学方面的考究,强调"动静有同功,内外无二致""本然之心"及"教有义方,一本于我"的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与教育规格的不断提升,传统的教育观念必须得到及时更新。就体育教学模式而言,需要构建适合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体育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在"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观指导下,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出发点,构建与实施了"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为拓展和延伸"的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符合当前高校体育目标要求,是高校体育今后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宋明理学发展中,朱熹较早提出了"心本体"的思想。但由于他理学体系的需要,这一思想没有被最后确定下来。后来,王阳明进一步发展朱熹的心学思想。具体而言,在心、理关系上,王阳明克服了朱熹"心与理为二"的矛盾,把主观和客观融合统一,用先天道德性的内容把心与理沟通,将朱熹的"性即理"引向"心即理",实现了"心与理一";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在朱熹知行相须互发说和重行说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在格物致知上,王阳明否定了朱熹的格物说,而接受了朱熹的致知说,并提出了致良知说。朱熹的心学思想经过王阳明的阐发,从而完成了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和谐文化尊重差异、倡导包容、协调发展、共生共荣。本文就大学内外运行的种种不和谐进行了解剖和分析,倡导建立基于和谐文化的大学内外运行环境。  相似文献   

7.
和谐文化尊重差异,倡导包容、协调发展,共生共荣。本文就大学内外运行的种种不和谐进行了解剖和分析,倡导建立基于和谐文化的大学内外运行环境。  相似文献   

8.
丰子恺以培植和永葆"艺术心"为宗旨的艺术教育思想不仅自成一格,而且顺应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趋势。"审美心灵"与"审美生活"内外和谐的教育,即为"审美人生教育"。童心是审美人生之根,艺术教育为审美人生之本,物我双会则是审美人生的升华。艺术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和谐文化尊重差异、倡导包容、协调发展、共生共荣.本文就大学内外运行的种种不和谐进行了解剖和分析.倡导建立基于和谐文化的大学内外运行环境.  相似文献   

10.
《孟子》作为国学经典,在展现优美文学艺术的同时,将以民为本的核心思想深蕴其中,从而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交融。这本身便是一种"和谐"的艺术。在集中反映其"民本"思想的同时,又时时包含着心为民系"哲思和谐"、情为民牵"论辩和谐"、言民心声"妙语和谐"的意蕴。其"和谐"意蕴主要包括"理谐""情谐""人谐"三个方面,尤以"人谐"为重,从而也就具备了"以人为本"的外延。这正是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源泉之一。重读《孟子》,扣动"民本"的响钟,体会"和谐"的蕴含,对现实不无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特点,从黑格尔到德里达,西方学界形成了一种偏见,认为中国没有理性,没有哲学。前辈中国学者在物质、制度和思想层面上都发现了中西文化存在着若干异同,但他们忽略了理性在中西文明中起到的作用。理性有不同的内容和类别。不同的理性类别组成不同的理性结构。虽然理性的爆发是轴心时代中西文明的共同特点,但它们表现出来的理性结构却不尽相同。古代西方的理性结构包括逻辑理性、自然理性、实践理性/道德理性、审美理性,但缺少历史理性,其理性结构以纯粹理性为主导,逻辑理性居于统治地位。中国的理性结构包括历史理性、自然理性、道德理性,有逻辑思想,但却未发展出逻辑理性,其中历史理性占有支配地位。逻辑理性主宰了西方的思维,历史理性引领了中国的思维。这种理性结构的不同是中西思维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中西文明之别,关键也就在于理性结构的不同。西方文明中逻辑理性占主导和中国文明中历史理性占主导,其根本在于二分法的不同。中西的二分法之不同,其部分原因则可溯源于各自语言之不同。语言特点不同,是中西文化不同之源头。  相似文献   

12.
小说的散文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场革命。从鲁迅、郁达夫、庐隐到沈从文、废名、萧红,他们对中国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丰富了小说的样式。在他们的小说中,小说的本质已不仅仅是讲故事,它还可以抒发一种情怀和感受,与中国传统小说相比,故事情节明显弱化。本文试通过鲁迅等有代表性的作家来分析现代小说的散文化倾向以及这种小说散文化倾向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新劳动合同法背景下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航空、银行、石油、电信等行业的大型国有上市公司.纷纷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前突击把一些老员工改为劳务派遣,大批中小型企业竞相效仿。劳务派遣,这个本以为要被新劳动合同法打入冷宫的行业却意外地因为这部法而繁荣起来,成为众多企业集体规避新法责任的缺口。如何完善劳务派遣的法律框架,已成为当下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4.
朱熹在心性论上,以"理"为"性",以"气"为"心","性"和"心"便是形上与形下、体与用的关系.而"理"与"太极"相连,"气"与"阴阳"有关,由此阐述朱熹的心性论和易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探讨中西方在公共行政领域内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取向的分野,论述了公共行政中国本土化过程中价值理性所推荐的正义、信念、道德与工具理性所推荐的效率、责任,以及法律在公共行政中的冲突与表现。提出了公共行政价值理性的重塑,公共行政工具理性归位的建议,通过公共行政道德化的途径达到解决中国公共行政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实现二者的调适整合。  相似文献   

16.
学界普遍认为,阳明学的理论基础是知行合一说、心即理说、良知说;普遍认为阳明学是王阳明进行逻辑思辨、理论思索的结果。考察王阳明龙场悟道后一直到江西时提出"致良知之教"这十多年的全过程,具体生动地揭示了阳明心学的真实面貌,证明致良知说是一种道德践履功夫,而不是一种思辨理论体系;"知行合一说"仅仅是阳明最初教人的一种功夫,而不是阳明学的基础;"心即理说"是体悟到心体后对心体体用关系的概括,而非阳明心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是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标。该文从行政成本涵义入手,分析我国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指出必须树立行政成本意识,加强行政成本的监督,强化行政决策的约束,扩大公共服务市场化,全面推行电子政务。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原罪”意识的梳理,展示知识分子的“原罪”意识在不同阶段的起源、发展、变异、流失.力图分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解放后一次次的思想改造运动中,丧失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又一原因,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9.
考试理性是考试理性主义的简称,是工具理性在教育中的具体化。它具有四个特征:把考试当作教育的目的,一切教育手段都为考试服务;讲求机械化训练的普遍性和追求效率的绝对性;将教育局限于认识论范畴;对师生存在的遗忘。  相似文献   

20.
高校德育课程的尴尬现状主要表现为:德育知识之界限模糊不清,德育实践之修养流于形式,德育信仰之超越渐行渐远。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没有从德育自身的特殊规定性即理性、信仰与德育的内在关系入手进行本真意义的德育。所以需要从理性与信仰关系即德育之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信仰源泉这一基础性的理论层面进行反思。德育在善知识意义上是理性的科学,在心性教化意义上体现为修养的实践,在道德根基与源泉意义上诉诸于神圣的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