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陈颖 《视听纵横》2004,(2):58-61
DV,即digitalvideo,数字视频技术,习惯上常常将DV用来指小型的数码摄像机。1997年,第一款DV格式的便携摄像机在日本问世,它在诞生初期仅仅是为了在拍摄家庭录影的时候获得更高的影像质量。但是后来有人使用DV来进行影像创作方面的实践,这使得DV超越了  相似文献   

2.
DV.即DIGITAL VIDEO,它不是泛指所有的数码摄像格式.而是专指一种半专业的影像技术格式。DV一面世,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它的灵巧轻便.它的平民价格,它的低技术指数要求,使人们拥有了获取和传递影像的自由权利。它的出现,拓展了民间的影像传播渠道。于是,DV迅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新时尚.人们开始“DV地生活着”。  相似文献   

3.
大连电视台以前用的模拟设备都是索尼的Betacam系列,图像质量和机器的稳定性都不错。DVCPRO数字录像机和其它格式(JVC的Digital-S、索尼的数字BetacamDVCAM)的数字录像设备相比,在质量上并不占优势,但其价格低且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与开放性。DVCPRO使用l/4英寸金属微粒磁带,可以重放DVCAM和家用DV磁带。由于磁迹宽度(DVCPRO是18mm、DVCAM是15mm、家用DV是10mm)不同,需要在设备选单项中选择"FORMATSEL"下相应的格式来实现重放。但是,由于DVCPRO和家用DV的带盒尺寸不同,在重放和编辑DV磁带时需要AJ·CS750磁带适配器…  相似文献   

4.
刘锋 《记者摇篮》2006,(4):61-62
随着数字产品的骤然兴起并进入寻常百姓家庭,个人持有价位不菲的DV格式数字摄像机者越来越多。如果将DV格式的数字摄像机与VHS摄像机相比,由于其具有摄像质量高、色彩还原好、录像带信号多次复制不衰减不失真和机身体积小、重量轻等诸多优点,深为大众青睐并能满足专业摄像人员的使用。笔者作为专业电视传媒记者,平时亦经常使用VHS或DV格式的摄像机,在日常工作中对这两种类型摄像机的性能和使用都积累了一些的经验和技巧,在此就一些常见问题愿与发烧友们共同探讨。一、拍摄图像不够清晰的原因1、由于不同厂商生产的型号各异的摄像机,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数字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M-JPEG、DV、DV50及MPEG-2等数字压缩格式广泛应用于电视节目制作。为了生产出高质量的电视节目,人们希望采用数字技术进行制作,并把由于格式转换、解压缩和  相似文献   

6.
DV技术不管是在广播电视专业领域还是在民用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推广,本文阐述了 DV格式图象在进行蓝屏抠像合成时产生问题的原理以及解决的几种办法。  相似文献   

7.
李迎 《青年记者》2004,(2):39-40
DV,全称“Digital Video”,DV是数字视频的英文缩写,通俗讲就是数码摄像机。1997年,第一款DV格式的便携摄像机在日本问世。随着IT工业的发展,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2003年DV产品的价格纷纷“跳水”。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发展,人们对数码产品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为DV进入家庭打下了基础。DV凭借数字技术图像清晰高质、轻便、准确、易操作等优点,极大地满足了爱好摄  相似文献   

8.
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纸质及缩微档案等静态模拟影像信息的数字化,可是,静态数字影像信息的处理和存储较为复杂多样,且目前静态数字影像信息资源生产处理和存储还缺乏相关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本文在调查分析数字影像档案的存储和保护现实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档案数字化的研究成果及笔者长期从事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经验,认为在静态数字影像的存储格式、存储方式及备份方式等方面必须科学、标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DV格式录像机产生的年代背景,特点、机械结构与参数以及视音频标准。其中重点介绍了DV格式录像机不使用CTL信号进行磁迹跟踪,而是使用采用自动磁迹搜索(ATF)方式进行磁迹跟踪。  相似文献   

10.
尚春燕 《青年记者》2007,(16):99-99
DV以它简单方便的操作和低廉的价格,在诞生之初便在社会上迅速风靡起来。与传统的模拟制作方式相比,DV的最大不同是制作流程数字化,具有影像质量高、操作简便、编辑效率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宇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DV数码摄像机在图像采集中的应用日趋广泛。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大多数非专业人员往往将DV与家用的MiniDV等同起来。实际上,DV作为数码摄像机(Digital Video)的简称,代表的是一个包括家用入门DV、家用高档DV和专业DV的庞大的家族系列。由于在电视制作中大多采用价格较为低廉的1/4英寸(6.35毫米,俗称6毫米)数字摄像机,因此,本文仅对DV家族中的6毫米数字DV格式系列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2.
DV和谐议     
DV原本是一种视频记录格式,由于被用于民间,逐渐超越了其技术性范畴而具有了意识形态意味,如"通过接近真实地记录人生的一种生存状态,改变了以往影像制作权只掌握在少数电影电视从业人员手中的局面① ,因而具有了"革命性的一面".甚至有人断言传播意义上的DV概念将会消亡,②从而指出其历史性终结.通常认为DV包括了设备、作品、文化和创作四个层面的意思.与其在概念上纠缠,不如强调其动作,以此把它和行为主体联系在一起,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这个新生事物在当代电视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缩微数字影像系统扫描的技术参数对数字影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在把模拟影像转换成数字影像时 ,扫描技术参数的选择对扫描后数字影像的占用空间、清晰程度及数字影像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DV和谐议     
DV原本是一种视频记录格式,由于被用于民间,逐渐超越了其技术性范畴而具有了意识形态意味,如"通过接近真实地记录人生的一种生存状态,改变了以往影像制作权只掌握在少数电影电视从业人员手中的局面①,因而具有了"革命性的一面"。甚至有人断言传播意义上的DV概念将会消亡,②从而指出其历史性终结。通常认为DV包括了设备、作品、文化和创作四个层面的意思。与其在概念上  相似文献   

15.
DV(DigtalVideo)是一种数字视频记录格式。如今已为中国非专业影像创作爱好者(甚至是专业人员),尤其是年轻并富有创造力的在校大学生或各行各业的青年人广泛使用,在主流媒体上DV类型的节目也出现并发展起来,这种现象带来了中国影像创作的解放,带动了电视传播的平民性和参与性。  相似文献   

16.
时下流行的“DV热潮”使越来越多的人向往能够拥有一台DV摄像机 ,有人认为这样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自由地创作和表达 ,甚至有人将DV作为新电影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 ,“DV族”的异军突起似乎印证了这一判断。本文试图通过分析DV的兴起以及在社会中未来所扮演的角色来阐明DV只是影像自由表达的一种可能。它虽然是以艺术创作的姿态在社会中确立了它的影响 ,但它最主要的角色将是一支记录人们日常生活流程的“笔”。而对DV本身的认识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则引起了越来越多学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1995年,世界上第一台DV机在日本产生后迅速风靡全球。DV自身的物理特性和完美的影像记录功能,使得它成为随时随地记录人类生活保存人类记忆的最好工具;而DV低廉的价格、轻巧的机身、便携易操作的特性、借助于非线性编辑系统就能实现的后期制作及网络传播的发展等,则决定了它所实现的是平民纪录影像。DV虽然有一些为人所诟病的缺点,但它的出现昭示着平民纪录影像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周婧 《新闻界》2003,(1):38-38,41
2002年,随着从凤凰卫视的“DV青年影像大赛”及央视《正大综艺》栏目向社会征集DV像带,逐渐在国内大中城市掀起了阵阵DV热潮。具有体积小、成像质量好、价格平民化等特点的DV,一时成为热门话题。作为西部文化重镇的成都,与京港两地遥相呼应,也在西部有力推动着DV活动。一、现状分析成都的DV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暗地妖娆”成都的DV发展始于民间。平民化的价格使DV进入家庭成为可能,许多家庭购买DV来拍摄一些生活片断,如小孩子的成长过程、外出旅游、家庭聚会等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这些DV作品是随意…  相似文献   

19.
陈军 《新闻爱好者》2010,(12):135-136
DV是Digital Video的缩写,指的是数码摄像机。它具有清晰度高、色彩纯正、无损复制、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是最早作为家庭影像的摄录机与个人事务的记录机。它所拍摄的作品早期仅在家庭及小范围内传播,随着技术的进步与使用者人数的增多,DV所拍摄的内容渐趋广泛,  相似文献   

20.
DV作为一种新的视觉媒体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它所带来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技术层面。围绕DV所展开的活动不断增加,其影响波及众多文化领域,特别是它与人们日常生活、与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融合正成为一种特殊的潮流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从营销产品到新媒介DV原本只是一种数字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