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是一位肢残人,先天性左手左脚残疾,行动不 便,我爱人也是一位肢残人,自幼得了小儿麻痹症,行动和我差不了多少,平时,我把家里买菜、扫地、擦窗等活全包了下来。我热爱新闻事业,从小喜欢舞文弄墨,在当“业余记者”的20年时间里,我写了1200多篇稿件,其中约有三分之一是写残疾人的,有人戏称我成了写残疾人的“专业户”。 从我爱人写起 记得我第一次采写残疾人报道是从我爱人开始的。我爱人因小儿麻痹症致使双腿残疾。1965年,她初中毕业,因残疾高中不能考,招工单位也不要。这时,母校的老校长念她是位出色的学生团干…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从1983年起就给新闻单位投稿。由于以前缺少写作知识,写的稿件质量差,被采用的寥寥无几,感到十分苦恼。去年3月,我有幸从一位朋友家中发现了《新闻知识》杂志,一打开就被她吸引住了,连饭都顾不上吃就细心读了起来。然后又借回家翻了几遍。我认为她是学习写作的良师  相似文献   

3.
把新闻稿件中的人物语言写得真实感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有一位通讯员,写一个文化不高、朴实憨厚的农民秋后向国家交公粮怎么想的时候,那个农民说:“为了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我宁肯自己饿着,也要把粮食交给国家。”象这样的话,让人  相似文献   

4.
熊四喜 《军事记者》2007,(10):70-70
我是一名指导员,业余时间喜欢写写稿件。我能写一些内容充实的稿件,得益于平常的用"心"采访。2005年国庆节,我到某连队临时代职几天。去的那天,看到连部桌上放着一本稿纸,听副连长说那是旁边一干部家属写的小说手稿,而且说她不但写了两部长篇小说,还出了一本散文集。听  相似文献   

5.
偶然翻开我的刊稿登记本,其中,大部分是关于“三农”问题的稿件。粗略地估计,我写的稿件有三分之二是农业题材,其中,新闻稿件90%是农业报道。农村、农业、农民才是我写新闻取之不尽的源泉。农村通讯员写稿,要走出农村、农业、农民题材没啥可写的误区。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位初学写作的农村青年,前一段时间寄投了几篇稿件均没被采用.正当我苦于投师无门之时,一位通讯员向我推荐了贵刊,于是,我就自费订了一份《新闻爱好者》,从中学到了不少有关采访、写作方面的知识。我最喜欢的要数“文章评改”这个小栏目了,她给初学写作的我很大帮助。本刊1987年第5期刊登的《要严格选材》,我读了又读看了又看。以前我写稿件的时候往往和被评改的那篇文章犯一样的毛病,即罗列情节过多,重复地抒发感情、概括思想。看了这篇评改的文章以后,对写稿有了进一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我是一位业余通讯员。去年,我采写了《校园浓烟何时了》、《一位乡长吃垮了两个村》及《罗庄乡偷伐泡桐的现象十分普遍》等批评稿。稿件写好后,我就拿稿件到乡政府及有关单位签字盖章。可有关单位及乡政府有关人员不给盖章。其理由是:批评稿广播后,我们承受不了。一位乡干部对我说:“你是业余通讯员,应多写些表扬  相似文献   

8.
邵云环是我的老乡,她非常要强,也非常敬业。这次她刚到贝尔格莱德不久,就迅速地适应了特殊的报道环境。她从不计较得失,默默无闻地工作,领导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她没有任何的名利思想。她写的稿子有思想,有深度。我来南斯拉夫工作时,特地带来一篇她与丈夫曹荣飞(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外交官)合作的稿子,那是一篇写于1992年的年终专稿。这篇稿子非常有水平。如果对塞尔维亚民族特性和政治状况没有很深了解,很难写出来这样的稿件。这次她到了贝尔格莱德以后,写了很多内参,为国内提供了宝贵的动态性分析。 由于电话线路问题,我只能每天去她家发稿。她一再坚持要给我把钥匙,让我无论何时都可以去她  相似文献   

9.
我同省报一位记者采写的消息《关中田间出现“集团军”》一稿,获得了1992年度陕西新闻奖一等奖。回顾这篇稿件的采写过程,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通讯员,不但要有学习名家的虚心态度,而且更要有敢与名家争高下的气魄。这样,才能写好稿,出精品。 1992年5月7日,我在《西安晚报》发表了《女“麦客王”创办收割联合体》的消息。报道了我县女“麦客王”何俊英带领4位亲友筹资16万元创办收割联合体的情况,喊出了农机干部和农民的心声:“农业机械化要走农业机械集团化”。稿件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省农机局领导说:人家一个农家妇女都敢创办收割联合体,咱农机局为啥不能搞机收大会战?事后,省农机局领导总结几年来小麦机收经验,拍板定案:在夏收期间组织千台收割机开展规模机收大会战,探索机械化集团作业的方法和小麦机收配套服务问题。5月25日,我又在《西安晚报》发表了《千台收割机会战八百里秦川》的消息,向全省人民报告我省农业机械化历史上的一件大喜事。稿件发表后,我激动不已。一则新闻报道,引出了千台收割机会战八百里秦川。我暗下决心,追踪报  相似文献   

10.
我对面端端正正坐着一位身材修长的中年女教师。她微笑着,从皮包里取出一篇稿件交给我。我耐心地浏览了一遍,笑了。“同志,我们不懂新闻报道,没给报社写过稿,可这些事都是真的,麻烦你……”她说。我约摸计算了一下,这篇稿子长约1800字,有点“马拉松”。主题不集中,脉络不大清。看来作者不懂新闻通讯最主要的写作手法——用事实说话。这是大量来稿中存在的一种“通病”,即用空洞的叙述和议论淹没事  相似文献   

11.
我从1989年开始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十多年来,不断地有稿件见诸于报端,年年被上级和新闻单位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和优秀通讯员,并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我从多年从事写作实践中领悟到:要想稿件被采用,就必须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我开始搞报道时曾认为报社用稿都是靠关系,稿子写得再好与编辑没关系也难以采用。带着这一想法,我连夜加班加点采写了几十篇稿件满怀信心地送到解放军报社,绵田们看到我大老远送来很多稿件,为之深受感动,便认真审阅每一篇稿件,但结果因质量不高和“产销不对路’俪未被选上。一位编辑审阅完我写的稿件…  相似文献   

12.
许多农村女青年不敢主宰自己的命运,甘拜世俗偏见之下风,备尝包办婚姻的苦果。我却发现一位女共青团员,不甘世俗之摆布,敢于冲破陈规,成立“抗早婚协会”,发展会员,公然向世俗挑战。她率先学着城市人的  相似文献   

13.
我是位农民通讯员,由于水平差,采写的稿件不少,就是不见采用,周围有的人也取笑我。我也哀叹自己不是这块料。正当我准备洗手不干的时候,1987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朋友处,无意中发现了《新闻知识》,便借来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果然它内容丰富,短小精干,结合实际,可读性强,适合我们“下里巴人”的口味,从此以后,我就爱上了《新闻知识》,对每期仔细的阅读,时间一长,也就品出味来,写出来的稿件也就有了分量,这些年来,我采写的稿件被市以上新闻稿件采用近600篇,连续6年被江苏省农垦总局和盐城市农垦局评为通讯报道工作一等奖,连续2年被国家农业部农机司评为优秀农机通讯员。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经常写一些稿件,1987年我共写了320多篇新闻稿件,只被地市级报刊电台采用了两篇,一度失去了信心,不愿再写稿件,去年,我又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自费订阅了《新闻知识》,使我受益不少,学到了很多新闻知识,1988年1月份到12月份,我共发出稿件110多篇,被报刊电台采用28篇,其中省以上报刊电台上稿21篇,地市级报刊电台上稿7篇,并被支队评为新闻报道一等奖。所有这些成绩都应归功于我的良师益友——《新闻知识》,是她提高了我的上稿率。  相似文献   

15.
在某报举办的记者、通讯员培训班结业考试中,有一道题是给一条消息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评介文章.参加考试的同志,大多数人不知道怎样写.考试结果,在近50份考卷中,只有几份得了优,其余大多数是良好和及格.考试之后,有些同志问:什么是评介性稿件?为什么要写评介性稿件?如何才能写好评介性稿件?我就这些同志提出的问题,结合考卷中存在的缺点,联系自己撰写评介性稿件的体会,谈如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记得我刚开始写稿时有个毛病,就是看到啥就急着写,写完后连看也不看就投往报社,总认为修改稿件太耽误时间,只要多写、多投、一定会广种薄收的。结果篇篇稿件寄出去犹如泥牛入海。于是便责怪编辑不识货,心中愤愤不平。去年春天,出差路过某报社,便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拜见了一位编辑,给他送上了一篇写自己业余爱好的稿子。这位编辑看完稿子以后对我说:‘事情本身很有趣,但你写得太粗糙。你不妨把写十篇稿子的精力花在写一篇上,对稿件认真修改。’  相似文献   

17.
1951年,我被调到南充县潆溪区委作宣传干部兼通讯干事,这下可把只读了几年小学的我难住了,开始写稿不仅不会采访,抓不住点子,就连比较常用的字也认不了多少,写不起,标点符号咋个用法更搞不清楚。怎么办?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高玉宝《我的大学》一书,高玉宝自学成才的经验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于是我除了平时看《人民日报》和《南充日报通讯》《四川农民通讯员》,还购买了字典和有关新闻业务书籍。一边学习,一边动手写。起初,我写的稿件像流水账一样,第一篇,第二篇……发出去的上百篇稿件均泥牛入海。但我毫不气馁,继续坚持下去,我抽空就挤…  相似文献   

18.
在我一年的百多篇稿子中,大部分都是写家庭生活小事的.有些文友问我,如何才能写好这方面的稿子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第一,要多写“枣核”社会中“两头尖”人和事。我以为,家庭生活小事,也属于社会新闻范畴。要写好这类稿件,就必须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来个“包打听”。特别是那些所谓“新闻人物”,更应加意留神。我身在基层,对于经常生活在一起的下层人们的“内幕”,确是知道不少,据此我写了不少关于平民百姓中喜怒哀乐方面的稿子。如去年冬天,我听到一位母亲虐待她亲生女儿的事后,即怀着伤感的心情写了一篇题为《妈妈,女儿在呼唤你的爱》的稿  相似文献   

19.
《中国妇女报》6月23日发表了我写的艾琳访问记《默默而深情地奉献》。艾琳是一位在新华社工作了三十多年的美国女专家,不久前不幸去世。为了纪念她,我把自己那次采访的经历介绍给读者。艾琳住在北京木樨地一幢专家楼里。5月16日,我准备好了一切采访用具赶到她的寓所。由于路远车慢,我比原来约好的时间晚到二十分钟,所以一进艾琳的家就连连道歉。我发现她脸上颇有不悦之色。不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我是农民通讯员,两年来,有40多篇稿件被省市新闻单位采用。在采写中遇到不少难题。最让人苦恼的是,写批评或带有批评性的稿件审查盖章难,而新闻单位规定新闻稿必须加盖公章。近一年来,我曾写过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