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90年代文学转型的潮流中,小说创作中的理想主义渐渐弱化,但仍有一批作家在坚守理想主义阵地,以此对抗物化的现实,寻求精神的超越。本文试以张承志、张炜、史铁生90年代的长篇小说为例,从宗教、自然、主体三个方面探讨其对理想主义的多样寻求。  相似文献   

2.
在90年代文学转型的潮流中,小说创作中的理想主义渐渐弱化,但仍有一批作家在坚守理想主义阵地,以此对抗物化的现实,寻求精神的超越。本文试以张承志、张炜、史铁生90年代的长篇小说为例,从宗教、自然、主体三个方面探讨其对理想主义的多样寻求。  相似文献   

3.
长篇小说《你在高原》保持了张炜“纯文学”、理想主义等一贯风格,然而在坚守之中,却体现出超越以往的高原气魄。小说不仅打通城乡叙述的界限,在理想主义高扬的同时增强了人物的自审性,而且具有超越本土经验的思想性和风格多变的创作手法。这种超越标志着张炜创作到达一个新的高度,茅奖的获得,也体现出文学对他的肯定。  相似文献   

4.
张炜是个理想主义者,本文综合了他在创作中的一些文学观念及道德理想,试图从大地守业人、道德捍卫者、心灵的呵护者这三个角度来分析他的这种理想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5.
理想主义精神贯穿于知青文学史。知青文学中它表现为一种具有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追求高尚人格的精神 ,力求实现“载道言志”的文学功用 ,这也是知青文学理想主义精神的积极内核。理想主义具体表现为伦理原则和群体意识。前者指一种善恶观、道德感 ,是知青们置于首位不可移易的准则 ;后者则指知青心中“我们”而非“我”的意识。对于过于务实 ,呼唤理想的文坛而言 ,知青文学理想主义精神的积极内核 ,将发挥出借鉴甚至榜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浪漫主义文学的风格特征入手,剖析张承志前期小说理想主义主题的形成与实质性内涵,以及它在后期创作中的发展与变异。以《北方的河》为代表,张承志的早期创作是时代的产物;《金牧场》作为新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其理想主义的本质内涵是浪漫主义的唯美人生论和唯美艺术论;而《心灵史》之后的大量的散文创作实际上已越出了“美文”的疆界,显示了张承志的思想来源之复杂混乱。但它毕竞是独特的,与时代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于沐阳 《丹东师专学报》2010,(6):121-125,151
19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下,中国知识分子的角色认同与话语方式又一次面临危机,再一次陷入到了"失语"的窘境。而始终坚持精英立场的张炜在几部长篇小说中为我们提供了为数不多的执着寻找精神家园的人物。《家族》与《柏慧》中的"我"始终固守着最后的精神伊甸园,在抗争中坚持的是高蹈的道德理想主义。《能不忆蜀葵》中的淳于阳立在商海中碰得头破血流之后,开始了不知终点的精神朝圣之旅。这些人物为我们提供了知识分子寻找精神家园的艰难历程,他们的存在也昭示着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依然存在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血液之中。  相似文献   

8.
张炜的《你在高原。西郊》是对自己创作立场的一次自我清理。通过文本的结构、意象及众多的隐喻,通过对于历史记忆、田园记忆的“记忆的理想主义”的返回、探寻,张炜在矛盾中建构了自己的“现实原则的理想主义”创作原则,从观念的写作走向了生活的写作,实现了自己艺术思想的一次艰难的蜕变与超越。  相似文献   

9.
回顾20世纪90年代的散创作。在史铁生终极的人间关怀、周涛不泯的英雄梦想、张承志极端的刺客精神,以及张炜与刘亮程的“故地”情结中,一个颇具阵势的理想主义散作家群落形成了。因创作主体强烈的鼓呼意识,他们的散不适合仅作为纯学本来赏析,而更适合被置于当下化语境中去解读,并在这种语境中尤见可贵。  相似文献   

10.
张炜的散文可分三个部分 :读书随笔、独语散文和对人生经历的深情回忆。其中以独语散文最有艺术价值。它以独语的方式展示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对现实的忧愤、苦闷及孤寂中不绝于追求的情志。而那些纪怀文学大师的随笔别致动人 ,张炜借之充分地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纯粹性”的追求。本文着重对张炜的这两类散文予以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1.
江湖有多种含义。江湖由地理概念到心理地域,江湖理想主义的演变是随着绿林文化、通俗文学的发展而形成的。《水浒传》的英雄们是以游民为主体的江湖人。它构建了游民江湖理想主义王国--水泊梁山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其主要原因就是作者是站在江湖文化的立场上而作的。  相似文献   

12.
现实主义本是我们借用西方的名词,它最早在文学领域里的出现是在席勒的《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1794-1796年)这篇论文里。在这里,席勒是把“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对立提出的。作为一种现实主义创作潮流,它又特指产生于19世纪中叶,以暴露和批判资本主义为主要特色的面对现实的创作,又被人们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恩格斯曾概括其特点为“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对它进行比较宽泛的理解,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者又泛指那些以描写现实主义为主的文学创作,由此他们认为《诗经.国风》里有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但我们这里借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概括《诗经》的创作传统,并不仅仅止于《国风》的一些创作,而是从民族文化的传统出发,看整部《诗经》的创作者们如何立足于社会现实,用自己特殊的文化眼光去观察生活、描写生活,抒发情感和表现理想,并如何形成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学创作精神的。  相似文献   

13.
从80年代走过来的诗人作家张炜带着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精神,在他的小说世界里建造着他的“童话王国”。小说《我的田园》中就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鸟托邦——这是一个由理想主义知识分子、流浪汉和乡村劳动者组成的大家庭——具有着张炜式“理想国”的普遍特点:主人公普遍具有的“大地情结”;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温馨的童年记忆及主人公对理想国的宏伟蓝图。然而,由于主人公“漂泊——栖居——再漂泊”的命运轨迹,这个美丽的“童话王国”最终难以逃离毁灭的结局。主人公带着流浪的天性依旧行走于荒野。  相似文献   

14.
《新民晚报》消息,近些年王蒙一直笔耕不辍,继去年出版小说《闷与狂》后,宝刀不老的王蒙出书解读《论语》。王蒙觉得,理解《论语》也得与时俱进,比如那句"父母在不远游"。他说:"现在远游的标准跟孔子那时候不一样了,现在的远游是指的上火星,只要我们没离开地球那都不算远游。"王蒙还对"天下归仁"做出解读,他认为,"天下归仁"是一种文化理想主义,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是一种很可  相似文献   

15.
俄狄浦斯情结是作家张炜对精神家园苦苦寻找的一种寄托方式,在张炜的作品中,大都存在着对“家园”的守护和寻找,主人公作为知识分子在精神上要保持独立,不受侵犯,还要在现实生存中进行挣扎。张炜的作品中大量出现俄狄浦斯情结不是偶然的,而是对人类进行道德关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进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阶段的我国高等教育,尤其需要对大学根本性问题进行不懈的反思与追问.《大学理想主义及其实践研究》为我们理解和遵从大学按规律办学、守正大学初心、回归大学理性以及实践大学理想主义提供了答案.运用大学理性主义与理想主义之精神元素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尤其是德育工作的内在要求,并在理想信念、责任担当、理想情怀等方面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实践着力点和路径.  相似文献   

17.
曾在《南方周和中看到这样三个“奇货可居”用例:(1)在一个理想主义变得奇货可居的年代,听他说少年时的理想冲动,看他额头上的老年斑,我似乎感受到了理想主义情怀的触手可及,体味到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别了,成思危》,2008年3月20日A2版)  相似文献   

18.
国际关系中既有权力政治的因素,也有国际机制的影响,如何实现和平发展的“和谐世界”,需要一种平衡的技巧:既不能因一味追求理想主义而务虚,亦不能陷入现实主义权力政治的困境。解读爱德华·卡尔在《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分析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指导原则及其在现实中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联系联合国与国联的实践,可以发现二者在实践中结合的可能性、必要性与前景。在全球化和相互依赖加深的今天,卡尔笔下的“20年危机”似乎已离我们而去,然而鉴往知来,在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中寻求一种平衡或许才是通向和谐世界的道路.中国“和谐世界”新外交理念的提出.正是这一平衡艺术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威尔逊是理想主义学派的奠基人,全面构筑了理想主义理论;他让美国脱离“孤立主义”,以美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中心角色为毕生追求。他的众多外交理念,一方面反映了美国的民族文化传统,一方面也开创了美国领导世界的战略先河,同时引发了关于权力和道德的争论。本文旨在分析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文化渊源及对美国一战前后现实外交的影响,进而阐发威尔逊的“理想主义”的实质是寻求权力和原则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物质利益难题”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马克思缺乏对“经济事实”的首肯,而在于他顽固地坚持启蒙时代以来的理性建构主义世界观,这是其《莱茵报》时期的基本思想立场;而这一立场又关联着能否对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性质作出正确判定。在这方面,列宁的“两个转变论”是有失偏颇的。论文力图论证这一点,指证马克思当时思想性质方面的理想主义倾向,并强调联系启蒙来理解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