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通过对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从学生视角出发,体育类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存在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足,学校活动覆盖面不足;师资配备单一;缺乏课程体系,与专业契合度差;实践机会少,政策扶持少等问题。体育类高职院校应通过建立创新创业教育部门;引入多元化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建设“专创融合”课程体系;设立基金,积极与社会力量交流合作等方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由理论教育向“理论+实践”教育转换,实现项目从比赛到落地的转化,切实让创新创业成为体育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理论教学与项目实践、创业教育与专业创新、双创教育和地方产业相脱节。本文基于产教科创融合理念构建"三平台三梯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以"产业为依托,教育为支撑,科技为引领,创业为导向",搭建第二课堂活动、"赛训研学"综合训练、"政校行企"指导服务等三大平台,旨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主意识、综合素质以及实战能力。  相似文献   

3.
时全丽  施静 《考试周刊》2014,(56):160-161
高职学生全面发展能力是指高职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人际交往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知行结合素质等四大方面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和高职学生全面发展能力提高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二者互为促进、互为平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提高高职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具体对策为: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的"两全"教育理念;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完整的素质拓展训练框架;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的广阔舞台,建立多元立体的全面发展通道。  相似文献   

4.
通过科技竞赛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竞赛活动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构建了“课程项目竞赛、专业社团竞赛、创新训练计划、社会平台竞赛、工程项目竞赛”五个层面的竞赛活动,形成了课内与课外融合、竞赛与培养相互促进的科技竞赛体系,以培养大学生的求知精神,训练其创新思维,增强其实践创新能力,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构建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创建开放性、多元化、组合式的分阶训练项目库、项目自主管理平台及项目训练学习交流平台.探索并实践"项目组合进阶式"特色训练模式,通过实践促使科技创新实践的效果和水平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6.
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素质,提高创业与就业能力的一条新路。"三位一体"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创业教学为基础,以创业模拟活动为载体,以创业实践活动为平台。可以通过建立创业教育平台、改革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营造创业文化、建立保障体系等措施实践畜牧兽医专业"三位一体"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毕业实践是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实践素质,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环节。文章针对高职毕业实践改革的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建立高职生物技术类专业毕业实践从前期指导、顶岗实习、毕业项目到答辩的整体设计,通过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保证毕业实践质量的“四段、四联”模式。  相似文献   

8.
黄学慧 《广西教育》2011,(27):102-103
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专业素质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此,高职院校应建立学生工作室,加强工作室与行业的横向联系,突出岗位能力的培养;采用真实项目、虚拟项目、设计竞赛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开放工作室,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科研素质是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专业能力素质基本要求的核心.在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方面,经过6年的深入探索与实践,提出了"五会—四知—三懂—两能—一有"的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专业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建立了一个适应培养专业创新人才需要,提高学生科研素质的"311"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及"5+1"实验课程教学新模式;构建了一个融课程学习、参与教师科研、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论文与设计四位一体的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体系,实现了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并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有措施地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形成了"抓关键、构载体、搭平台、重核心、强管理、立创新、求特色"的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10.
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弊端,结合近几年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实践,从树立全新的实验教学思想与培养目标;促进实验项目内容与科研成果的衔接;实验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多媒体的实验教学功能;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环境;提高实验教师素质等五大方面初步构建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创新模式。实践证明,实验教学创新模式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室开放模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介绍一种主要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室开放模式,总结了建立学生创新意识的实验项目设计方法,提出了引导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和工程训练的措施,充实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实践证明,有效地实验室开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2.
根据当代企业对电子电气类专业在校大学生的要求,以及专业领域新的发展趋势,提出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工程训练,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工程素质的目的,快速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目前,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举措主要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创新环境、依托企业强化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等。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教育部面向高校学生开展的训练计划项目,将其作为组织和引导高职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探讨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途径,以期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提高创业与就业能力的一条新路。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教学是基础,创业模拟活动是载体,创业实践活动是平台,该文从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业文化、建立保障措施等方面,阐述了畜牧兽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举措。  相似文献   

15.
科技创新是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还存在起步晚、学生参与度低、缺乏创新氛围等问题,为加强高职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还需从构建管理体制、组建创新团队、建立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鼓励更多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16.
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是掌握专业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目前高职自动化专业教学的特点以及面临的挑战,并认为高职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是解决目前高职学生缺乏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首要途径。建议从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建设创新型实验室及其管理等方面进行高职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为高职学校进行实践教学创新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校企合作联盟模式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校外实习基地是高校开展实践教学以及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场所.以校企合作联盟为切入点,提出了"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企业技术中心为合作平台,建立校企全面合作联盟"的校外实习基地运行模式,构建了集科技服务、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就业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以提高实训效果与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纺织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教育专业素质新内涵及其教育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智能为核心,以专业为基础,以实践为重点,以技能为主线,提高学生的全面适应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原则。这其中也突出了专业的基础地位。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工作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全面素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一、专业素质的构成专业素质是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如果高职毕业生在具备一般…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老年康复与训练课程建设,对于提升养老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老年康复服务技能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在充分发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势、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和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等方面探索课程建设模式;在课程目标、课程思路、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确立课程建设机制,并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高职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存在的对高职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认知偏颇、教育环节缺少协同机制、忽视职业发展要求、学生的创新认识和能力不足的问题;总结了高职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动力、思维、特质和孵化四个系统;结合职业发展的SCCT模型,提出了高职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五结合”模式,即与专业结合、与企业结合、与校友结合、与竞赛结合、与实习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