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媒体融合不是赶时髦.媒体融合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无论是从定国安邦、壮大主流声音的高度,还是从强筋健骨、做大做强“国家队”的角度,融合发展都是媒体自身的需要、发展的必然. 媒体融合不能拉郎配.融合发展既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也要尊重新技术发展规律、新业态演进规律,既不能简单混合,也不能机械结合,更不能生硬捏合.要根据自身优势、媒体定位、受众特点、发展路径,因地施策、因报施策、因台施策,实现有序整合、有机结合、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2.
2014年毕业至今,我做记者的时间并不长,但对于新闻业态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我和身边的同事都有很多感触.媒体行业呈现出从“跨行业”向“全产业”发展的趋势,不同媒介形态之间不仅发生着内容融合,也在发生着传播渠道、媒体终端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近来,有好几家院校邀我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座谈交流“全媒体”、“媒体融合”时代传媒的记者素养问题.作为一个在媒体集团负责“媒体融合”工作的实际推动者,我愿把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感悟,以“寄语”的方式,同未来的传媒“同行”们做个交流,也是共勉.  相似文献   

4.
如今,做“秀”似乎比全民健身还普及,连讨要自己血汗钱回家过年的农民工也做起“秀”来了。如网上报上电视上都说《广东农民工讨工钱频演跳楼“秀”》。不肯“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回家之前却非从楼上跳下来,媒体说这也是“秀”。  相似文献   

5.
20年前,我从地方史志部门进入媒体界,开始做副刊编辑.多年日积月累,心得有一些,经验教训也不少.我的感受是:要做一个好的编辑真不容易. 我编辑的副刊版面,差不多每期都有一篇主打文章,然后围绕主打文章组织版面.要是其中某一篇主要文章被老总毙掉了,或是删得“惨不忍睹”,那我一定会推倒发稿计划,重新组版.  相似文献   

6.
张显峰 《青年记者》2017,(28):15-16
近几年接触的一些优秀的新闻专业学生,毕业后不少回避了传统的媒体.我这里所说“传统的媒体”,不仅仅指通常语境下的传统媒体,包括了专门从事新闻生产的各类“主流媒体”.我一度把这看作当下新闻学教育“失败”的例证.近来与其中一位在政府机构做舆情工作的学生闲聊,倒是警醒了我.  相似文献   

7.
作为最早的一批90后,我们是受媒体变革影响极深的一代.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报纸、广播、网站、社交应用、新闻APP等各种各样的媒体都曾尝试过,并且都不是浅尝辄止. 选择时不会考虑那么多 年轻人和老一辈人之间存在代沟,男女之间也是如此.据我观察,很多男性选择媒体时仅仅是随波逐流.我自己也如此.以社交媒体来说,我基本秉持着哪个熟人多用哪个的原则,无意识地经历了从QQ到人人然后到微博、微信的换代,一直在大潮流中亦步亦趋.大潮流中,一马当先的多是女性,女性用户可以连带出大量男性用户,我的很多同学都是“妇唱夫随”,用什么社交媒体完全取决于女朋友.  相似文献   

8.
逯成业 《青年记者》2017,(10):59-60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穿戴光明网多信道移动直播云台采访引起业界较大反响,在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等自媒体上呈现刷屏态势,被同行戏称为“钢铁侠”.下面,我将“钢铁侠”多信道移动直播云台的设计思路、实用功能以及传播效果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8月上旬我参加一场足球赛后,队员们坐在场边聊起来,话题是“传统媒体人转型创业靠不靠谱”. 一个出身传统媒体的队员说:“没什么不靠谱,像创业做陌陌的唐岩、做雪球财经的方三文,之前都是干传统媒体的,也可以做得很大.” 一个正在从事体育创业、并非来自媒体但跟媒体圈很熟的队员说:“不靠谱,传统媒体人太懒散了,创业要求强大的纪律和自律.”  相似文献   

10.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媒体创新与党报特色”。我想:九九归一,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人的问题解决得好,“媒体创新”与“党报特色”也就有了比较可靠的保证;人的问题解决不好,“媒体创新”搞不好,“党报特色”也保持不了。因此我想就新闻队伍的建设——人的问题做一个发言。题目是《“一重三有”论》。  相似文献   

11.
我谈几点感受,一个是从“张刚大篷车”的现象来看,首先它是媒体交流的平台,从我们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的专业角度,它也是一个有形社区服务的供给平台。它现在做了很多工作,超出了普通的媒体交流的功能,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公共外交的核心载体就是国际传播.传播决定了国家的影响力,现代媒体的介入促成了内政外交一体化;现代媒体成为国内公众参与外交的“新闻广场”;国际传播直接影响国家软实力;互联网等新媒体已成为公共外交竞技场;媒介素养是现代外交官的必备能力.因此,我国公共外交的理念,应进一步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立足点要从“以我为主”转向“以国外受众为主”,话语体系要从“中国官方语言”转向“国外受众语言”,传播方法要从“讲道理”转向“说故事”,主体要从“官办”走向“民办”,内容要从“政经利益”走向“文化交流”,传播模式要从“被动应付”走向“主动设置”.当前加强公共外交、提升中国影响力的对策建议是:整合“三外”力量、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巧妙借助境外媒体、重视国内舆论引导、妥处国内突发事件、用好新兴媒体平台、提升外交人员媒介素养、培养“民间大使”、建立效果评价体系、加强国际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13.
柏建斌 《新闻实践》2005,(10):55-56
长期以来,媒体对公安新闻的报道多来自于公安机关的新闻发布和案情通报。特别是一些深度报道,由于信息源单一,报道题材的同质,媒体缺乏缺乏主动性,不能及时反映新出现的社会现象,也难以做深做透。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钱江晚报“新闻110”专版推出了《周末调查》栏  相似文献   

14.
有些同行和通讯员见了我好问:“你的小评论写的不少,我们怎么没有那么多题目呢?”我从实践中体会到:欲写小评论,应做多事人。一事一议的小评沦,由事引发感想,抒发情怀,提出论点.进行评和议;以事作论据.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没有“事”作由头,小评论写作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要做多事人,想方设法把“事”掌握在手里。积累的事越多,小评论的题目也就越多。我觉得,做多事人,就要多找事,多管事,多问事,多记事,多想事。多找事就是要求我们做个勤快人,迈开双脚,到群众中去,这里是评论题目取之  相似文献   

15.
近期,部分媒体的舆论监督引发了“通缉记者”、“打垮报社”、“抽扣报纸”等一系列应对舆论监督的恶性事件,在网络上也形成一个个热议的话题。媒体的舆论监督由以前媒体方的“我打你倒”、“我打你不倒”,变成了如今被监督方的“我倒打你”,监督遭遇反监督,老媒体遇到新问题。对此,要从社会大环境和传媒业自身的发展等方面看。  相似文献   

16.
我在农村大众报做记者10多年了,其中有三五年的时间主要做舆论监督报道.这期间为农民说了少许的话,做了更少许的事.开始傲记者时充满“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豪情,如今面对着农民渴盼的眼神,自己只能心虚地安慰他们说:“也许是不能见报的,但是来采访一下总会给对方点压力.你们可以多找几家媒体来啊!”伴着心虚的,是挥之不去的深深的无力感.特别是有一次采访对象被打击报复,腿被打断以后,面对着他,我的心虚里,更多了一些心痛.  相似文献   

17.
马婧 《青年记者》2016,(1):35-36
记得刚上初中的第一节外教课,老师问我们:“你们将来想从事什么工作?”我记得当时自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汉英词典,搜索“记者”、“新闻工作者”用英语怎么说. 11年过去了,那个年少时根植于内心的梦想种子早已破土而出,一点点发芽、成长.我也越发觉得,自己对于媒体、对于新闻有一种天生的热爱,这种热爱不需要很多具体的原因,无关于物质和名誉,只是单纯地觉得,做新闻让我感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曹林 《青年记者》2017,(24):28-29
现在“融媒体评论”“新媒体评论”概念很火,不“新”一下“融”一下,不挂上“融媒体”的符号,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评论员了,那“融”应该体现在哪里呢?既有的分析,基本都是从载体、技术、渠道角度谈的,仿佛做个视频、开个直播、把文字变成影像、将观点弄得很花哨就叫“融媒体评论”了.我想从与读者的关系角度谈“融合”概念,我理解的“融媒评论”主要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作者与受众的关系.传统的评论生产逻辑是绝对以作者为中心和主导的,而融媒评论的生产,则需要将受众视角融入并代入其中,带读者一起玩儿.新媒体最大的变化就在于,传播权利越来越从生产者转移到大众手中,评论的生产也要适应这种变化.简单一点说,就是评论生产逻辑中一定要体现与受众的交互性.我现在很少在传统媒体写评论了,更多把阵地转移到新媒体,如微信公号、微博和各种新媒体号,因此深知评论生产一定要善于融合受众视角.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社会学研究者,多年来我与多家媒体记者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也非常感谢记者朋友们把我的研究成果转化为面向大众的、服务于社会现实的言论。是媒体和记者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普及、学者价值最大化方面,做了学者自身不能做的事情。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媒体和记者,在  相似文献   

20.
季东平 《新闻世界》2023,(11):13-15
到底什么是融媒体工作室?为什么要做融媒体工作室?要做什么样的融媒体工作室?全媒体时代,深度融合、整体转型是传统媒体的根本出路。本文以合肥晚报、江淮晨报打造融媒体工作室为例,阐明了融媒体工作室“是什么”,并从媒体转型、体制机制、用户连接等角度解读“为什么”要建设工作室,从IP打造、内容输出、双效建设、激励管理等方面总结了融媒体工作室“做什么”,为市级媒体孵化组建融媒体工作室指明了方向、探索了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