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构建开放的品德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生活》是第八次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德育新课程。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当前,课程改革已由研究阶段进入到学校实践阶段。它的理念必须由教师通过一堂堂课,一次次活动来诠释、实施。与传统的德育课程不同,《品德与生活》这门新课程的课堂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认知的特点而设置的一门知识性、综合性很强的新型的活动课程,它强调教材与生活的链接,倡导道德学习的路径是丰富开放的。只有课堂和生活链接,增强体验,才能充分关注“儿童立场”,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并能对学生价值观进行有效引领。  相似文献   

3.
《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标像一股清新的气息吹进了校园,走进了老师们的生活,它猛烈地冲击着我们传统的教法,呼唤着充满生命的课堂。《品德与生活》是新课程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握课程的性质,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关注学生生活实践,让课堂回归生活,让孩子们在这一课程的学习中真正受益。  相似文献   

4.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我认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体现这一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开放。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有它独特的开放性和生活性.这门课程要求我们执教老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武的教学环境,让每一位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同时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它以儿童生活为轴心,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将各方面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经过一年来的尝试,我体会最深的是一个“活”字,即处理教材活、课堂形式活、利用资源活、课堂评价活。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体现这一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开放。  相似文献   

10.
颜莹 《学科教育》2003,(12):24-27
《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设置的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与过去的相关课程相比,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和改变,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这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突破原有的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使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学会利用课程、开发课程、建设课程;使课堂教学立足课堂、开放课堂、延伸课堂;使这门课程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生命力量。  相似文献   

11.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这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强调的是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开放性的思品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思品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在感受新课程新奇氛围的同时,在实践探索中,我不断地摸索着、努力着,更好地促使品德课提高课堂实效。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综合性的显性德育课程。它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拓展和深化儿童生活经验为目的,具有强烈的生活性。课程基本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不局限于课堂,而是体现为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游戏与活动为主要形式,融综合教育于一体,充分动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以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为主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要想使课程得以顺利开展,笔者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尝试,认为课程教学应以"活"字当头,即处理教材活、运用媒体活、课堂形式活、评价工具活.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体现这一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开放。  相似文献   

15.
正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放的实践性课程,它融合各学科教学内容,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研究课题的确定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准备阶段重要的步骤,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主  相似文献   

16.
颜莹 《教育学报》2003,(12):24-27
《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设置的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 ,与过去的相关课程相比 ,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和改变 ,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这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必须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 ,突破原有的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使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 ;学会利用课程、开发课程、建设课程 ;使课堂教学立足课堂、开放课堂、延伸课堂 ;使这门课程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生命力量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行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教学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品德与行为》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我的具体做法为: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主动探究:开放评价方法,让学生乐于践行。  相似文献   

18.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门课程要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一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让生活走  相似文献   

19.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让儿童在发展中生活。因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该由纯粹说教移向实践活动,由教室移向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动”起来,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切实做到自主学习、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