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形态学》是郭昭第的第三部个人专著,也是继朱光潜先生《西方美学史》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又一部个人专著性质的高等学校美学教材。这部美学专著成功修正、整合和超越了传统美学本质论、学科论和形态论乃至审美形态学理论构想,创造性地建构了真正具有全方位视野和完整体系的审美形态学理论,是一部富有创造性的美学专著。其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具有新颖的理论体系、概念范畴和文化视界等方面。一、新颖的理论体系虽然雷蒙德《艺术形式的起源》(1892年)、帕克《艺术分析》(1926年)和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1956年)早已提出审…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关于传统美学的反思与创造,出现过浩如烟海的重要著作,郭昭第教授的《审美智慧论》则推陈出新,既非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以分别介绍各派美学家的观点为顺序,而融自己的见解于述评之中;也非康德《判断力判断》通过探讨诸如判断力、审美鉴赏判断等问题来阐发美学思想;也非《美学概论》从美、审美意识、艺术等方面综述美学基本知识,而是在系统整合和梳理西方、中国乃至印度美学资源的基础上,深入反思传统美学的有所分别与取舍的缺憾,从平等不二、心体无滞的智慧高度,整合围绕自我、社会和自然等三大核心问题,系统阐述美学的诸多智慧,寓深刻思考于笔端,含精辟反思于笔墨,尽可能彰显了智慧美学的学术品格与基本精神。可以说《审美智慧论》是郭昭第教授构建智慧美学的初步尝试,尤其显示了作者独到的感受和睿智的体悟。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自身的特点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出发,探讨了美的三大基本形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及作用,着重阐述了艺术美的美感效应及其优势,并得出结论:艺术美是社会美和自然美的反映,是真、善、美三者的和谐统一,是再现美、表现美和传达美的高度综合.所以,在美的三大基本形态中,它最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是美的最高形态,具有永恒的魁力.  相似文献   

4.
<正>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其审美性能够唤起学生的美感,使其感受到优美的或壮丽的自然景观美、绚丽多彩的社会美、璀璨的艺术美,从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敏锐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5.
(一)美育教育不能偏废 美育也可以称之为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美感教育是一种运用艺术美来影响、感染、教育年轻一代,使他们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活动。它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则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古今中外有许多学者对美育进行了论述,肯定了美育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审美教育使人们能够“摒弃一切庸俗”的  相似文献   

6.
中西青年审美观的比较,主要是把以汉民族为代表的大多数中国青年与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青年,从宏观的角度,就审美的某些基本倾向,做些异同的对照和粗疏的扫描,以使我们比较明晰地把握中外青年审美观的主要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通过对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而表现出来的。概括地说,即:中国青年审美习俗表现为社会化、规范化、理性化的倾向;而西方青年审美习俗则表现为个性化、自由化、感性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无论写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都与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表现最突出的要算文艺作品了.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由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集中表现在艺术中,所以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艺术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最高形式.因此,艺术美是美学研究的最主要对象.作为艺术美的文学艺术是和美学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8.
散文大多情文并茂,脍炙人口,它融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体,可谓五彩斑澜、美不胜收。 艺术美是“艺术家通过艺术手段,依据一定的美学观点,美学理想和美学情趣,遵循美的规律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综合美。”散文艺术美的百花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一、形神兼备——绘画美(意境美) 绘画是一种造型艺术,它运用明朗的色彩,简洁的线条等手段构图,塑造艺术形象,从而使平面的静  相似文献   

9.
唐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为读者提供幽深绵渺的审美空间的同时,又能诱发特定的审美心理。在唐诗的英译方面,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曾提出"三美"理论——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力求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美的再现。本文主要对英译《春江花月夜》进行"三美"赏析,进而更好地将"三美"理论应用到翻译实践中来。  相似文献   

10.
《论审美链》一书从生活实际出发用一套新的方式拟描绘出美与审美的复杂现象,语言亦庄亦谐、寓庄于谐。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呼唤着野性,其朴野之美呈现为一种显著的审美形态。从整体构思看,把神魔的灵异与社会的动荡结合起来,给梁山泊的野性强力精神以合理的解释。而好汉们犷悍、粗野的性格与造反的目标结合起来,这种朴野之美便表现出正义的理想光辉;同时,小说对野蛮杀戮场景的再现,对环境的描绘,对好汉们肖像、绰号、武打、饮食等方面的渲染,都显示出朴野之美。《水浒传》对朴野之美的追求,不仅是宋元的社会现实促成的,也是中国俗文学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是数代说话人与文人审美趣味的调整与转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间,涌现出为数不少的历史小说,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从目前对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有限研究来看,研究成果大多散见于单个的作家作品论中,少有系统的整合研究。从形态学的角度切入研究,一是想基于作家们对"现实关怀"的不同理解与追求上,通过梳理各种形态历史小说的成因、思想内涵、叙事策略,展现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复杂状貌,营构出多样的审美形态。二是试图在"历史小说"这同一概念下,寻找不同形态间紧密相连的精神特质,为其整体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视角。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活动,是人类创造美、欣赏美的特殊活动领域,是一种不同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社会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教育对象进行审美建构的源泉及其审美需要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接受本位下教育对象进行审美建构的逻辑理路,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真诚、感性、和谐审美关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刘熙载"美在本色"论从三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刘勰的美学思想:利用《周易》"白贲"昭示的回归自然论证艺术美在本色,在立论上和刘勰遥相呼应;强调情志的真诚性,要求作者情感真实而不虚伪矫饰;重视艺术形式呈现的自然性,主张在创作上既精心锤炼而又不失自然本色。  相似文献   

15.
《二十四诗品》是对二十四种诗歌风格的归纳,也是对二十四种美的形态的分析,本文以道家美学为背景对其进行了审美学上的分析。审美本体上,显现“道”是《诗品》美学的追求;审美方式上,它采用“立象尽美”的体悟感性方式;审美人格上,它通过去蔽求真,诗意地栖居,以理节情,铸就审美的人。  相似文献   

16.
温克尔曼在《论感觉艺术之美的能力及其养成》一文中提出艺术感受力的相关理论,他将理想的感觉能力比作“石膏浆液”,相应地,又以“热”描述艺术对象对观赏者的效果,这两点及其相关的艺术批评与艺术史学共同指向其感受理论的具身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对现实、想象力和自我之间关系的思考是史蒂文森的名篇《观黑鸟的十三种方式》一诗的创作主旨。通过鲜明的意象及对事物瞬间的审美关照,并借助创造性的想象力,作者编织了一个富于抽象美、意象美、变化美的最高形式的虚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健美操课,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树立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兴趣和稳定的审美情操。  相似文献   

19.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一反《乐记》其"乐者,所以象德"的功能性论见,运用魏晋玄学"校实定名"、"辨名析理"的方法,系统地探讨涉及到了现代音乐审美体验理论中的诸多重要命题,例如音乐的本质、曲调以及"礼乐之情"等艺术本体论上的问题,从而形成了一套具有深远意义的音乐理论。音乐美学的研究从历史上看,一直存在自律派、他律派等不同观点的争论,而其中对音乐与情感关系探究的争论尤为激烈,它涉及到了音乐的本体、审美、功能、主客体的关系等关键词。《声无哀乐论》中音乐审美的借鉴,对进一步认识音乐美自律视野下的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根本上说,自然美和科学美二者皆为对自然事物或现象的审美。自然美是指自然物或现象的外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美,它是人化自然的产物。科学美是自然界本身内在规律美在科学理论上的反映,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上的对象化,人类精神自由的集中显现。自然美表现为一种感性的美,而科学美表现为一种理性的美。下面我们就两种美的形态在自然界的不同审美表现作一分析。1.自然美与科学美分别对自然事物或现象的不同方面进行审美,自然美是自然事物或现象的形式美,科学美是自然事物或现象的内容即内在规律的美每一种事物都是由内容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